“望江101”的

前世今生

它曾是“四川王”刘湘的 海军战舰

版次:010    作者:□姜孝德来源:    2023年04月17日

有人说,它骨子里潜藏着狼性:有人说,它就是一只狼。其实,它只是一艘船。

有人说,它是一艘英国即将退役的军舰,被人卖到中国来的;有人说,它是在法国建造的一艘江防舰;还有人说它来自德国……

它是谁?它是曾经的“嵯峨号”,是曾经的“建中号”,也是曾经的“望江101”。

20世纪90年代,它被拆解,主舱被制成一艘趸船,卖到了乌江,从此再无消息。自它消失之后,学者并没有停止过对它身世之谜的探讨。

1身世之谜

它最早的名字叫“昌运”,与一艘叫“昌大”的船是姊妹船。据说,它是1923年,由上海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卖给朋友轮船公司(以下简称“朋友公司”)的。资料显示,朋友公司的股东是以巴县棉纱商童子均为首的一帮商人。朋友公司购买了“昌大”“昌运”之后,改名为“夔门”“字水”。它们最初悬挂的美国国旗,来往于宜昌与重庆之间。后来,朋友公司又去申请悬挂了意大利国旗。悬挂意大利国旗之前,轮船被要求改名,于是“夔门”“字水”被改名为“木苏里”“意大利”。

20世纪20年代末期,川江中的轮船剧增,加之朋友公司经营不善,以及轮船本身的毛病,1928年,朋友公司不得不把“木苏里”卖给三北公司,1929年又把“意大利”卖给了刘湘。至此,朋友公司关门大吉。不久,“木苏里”沉入江中;“意大利”则一直运行到20世纪80年代。

现在,有学者指出,“昌运号”170吨的净排水量(其满载排水量为400吨),而推重比却高达2200匹马力,一般的船大概只有其一半的推重比,这样的匹配只有江防舰才有。它的排水量和推重比,与当时的“威胜”“德胜”“关岛”等江防舰相似。

2军舰变商船

明明是两艘商船,怎么会是江防舰呢?这还得从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说起。

1902年,一个叫朱志尧的人,在上海办起了一家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最初投资白银4.1万两。办厂的第一年,几乎就收回了成本,这极大地鼓舞了朱志尧。于是,厂子不断扩大,投资逐渐增加,产品不断变多。但太多的意外,把朱志尧逼入了绝境——仅是欠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就有白银80万两。他只能卖厂还钱。他与法国油船公司谈好,将厂子卖给他们。然而,一批爱国志士却认为,这么大规模的工厂,国家应该想法保留,此时的北洋政府穷得叮当响,最后只能“硬来”——该厂只能中法合资。1919年,求新厂成了中法合资企业,朱志尧的白银10万两股金是由法方借给他的,他每年得付利息,且股票一直由法方保管。厂里的一切由法方主管,其实就是一个挂名的中法合资企业。

求新厂合同签订之时,法国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出来,希望重振老牌帝国在东方的雄风。于是,求新厂通过说客说服法国政府,造两艘江防舰在长江上巡弋。那个时代,好几个国家在长江上争利益,货运、客运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最后,法国政府同意了,但有个条件:先造船,后付款。求新厂找人设计,购买钢材,开始生产……船都造好了,可是,法国政府拿不出钱来。法国政府不要这船了,求新厂只得赶紧把船变现。于是,求新厂抹去了“昌大”“昌运”身上的舰船痕迹,尽可能让它们像一艘商船,以便能顺利换到钱。

还有一种说法:两条轮船一时半会儿没卖掉,求新厂只好自己营运,所以才给它们取名——“昌大”“昌运”。

3“字水”货船

朋友公司是最早购买“昌大”“昌运”的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国忙于打仗,无心争夺世界纺织品市场,这使得中国的纺织品能够大量出口。当时重庆江北簸箕石,有一家发展得很不错的“重庆黻川丝厂”,高峰时有500多名工人。丝厂主要股东叫童秉章(字子均),他们的生丝产品销售到外国,赚了很多钱。为了方便往国外销售生丝,该厂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由童秉章的胞弟童斗皋负责。据说,购买“昌大”“昌运”轮船就是童斗皋私自决定的。

购买轮船之后,童斗皋成立了朋友公司。“昌大”被改名叫“夔门”,“昌运”被改名叫“字水”。20世纪20年代,川江航运的运营环境恶劣,朋友公司就拿钱给外国大使馆或领事馆,让他们同意悬挂他们国家的国旗。当然,外国人要价很高——年费3万两,月费2500两,须按月交。两船先是悬挂美国国旗,后来又改挂意大利国旗。另据《四川内河航运史》记载,“字水”还曾悬挂过日本国旗。

尽管朋友公司苦苦挣扎,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倒闭的命运——1929年,该公司关门大吉。

4刘湘座舰

刘湘坐稳川东后,便梦想当“四川王”。他渴望建立强大的海陆空三军,其中创建海军就是重要一环。

最初,他购进了一艘轮船,在外面包上钢板,充当兵船。经过改造之后,重量增加了,轮船吃水深了,动力没有得到提升,行动格外迟缓。于是有人写打油诗讽刺:警告沿江柏木船,浪沉兵舰要赔钱。军舰速度真正快,由万到渝才七天。

刘湘得到“字水”轮后,改名为“嵯峨”。后来,刘湘又陆续购买了“修渝”“长江”“巴渝”三舰,至此,便形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舰队。虽然,在“嵯峨号”参加的几次战斗中,它的战绩并不突出,但给予对手的心理压力却是巨大的。再加上天上还有飞机配合,给对手的压力就更大了。二刘(刘湘、刘文辉)的江津之战、泸州之战皆如此。

刘湘对“嵯峨号”疼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座舰。1937年8月7日,国民党国防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抗战问题。会前,刘湘从成都坐飞机到重庆,然后乘“嵯峨号”前往南京。到了南京下关码头,“嵯峨号”汽笛长鸣,刘湘上岸,颇有几分招摇。

1935年,蒋介石的势力进入四川,威逼刘湘撤销舰队。刘湘不敢不从,但又实在舍不得“嵯峨号”,最后,他将“修渝”“长江”“巴渝”三舰卖给民生公司,却把“嵯峨号”留下来自己用。抗战爆发后,兵工署时常来借用“嵯峨号”往前方运送武器弹药,而此时,刘湘也已无心玩派耍酷了,于是干脆将“嵯峨号”送给了兵工署。从此,跟了刘湘七年的“嵯峨号”与他告别了。

随后,兵工署便把“嵯峨号”拿给该署所属之第二十工厂(简称二十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长江电工厂)使用。二十厂得到“嵯峨号”之后,把船名改成了“建中号”。

5载人渡轮

1950年12月,“建中号”去了兵工署第五十工厂(简称五十厂,还曾叫过五十兵工厂),但不是调拨,而是交换——五十厂用“黑山号”与“建中号”进行交换。

后来一个叫蒋伯华的人,写了一篇叫《龙门阵引出的龙门阵——“嵯峨号”的下落》的纪念文章。蒋伯华曾在五十兵工厂驻渝办事处工作,就是他接到调拨通知,到二十兵工厂去接的船。他对这艘船有描写,颇为有趣:“这船长约30米,形状较为独特,首尾尖细,狭长高耸,活像一顶贝雷帽。前部上层建筑为两层,钢板焊成,比同样长短船只的明显高些,前甲板舱内没有木制长桌,三面是马蹄状条凳,可供20人就座议事、休息。船舷也较同样大小船只的高,前部底舱水线上端,靠甲板处,左右两侧各有五个圆洞,可以瞭望、射击。动力是燃煤蒸汽机,烟囱较一般的高粗大。整个船体涂着黑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莫名其妙,不大舒服。”

二十厂为什么要换船?据说是“建中号”吃水太深,不适宜在铜元局附近水域航行,而五十厂位于郭家沱一带,这里是深水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后来,五十厂更名望江厂,“建中号”便改成了“望江101”。在望江厂,这艘船被当作拖轮和渡轮使用——由江北锣旗寺横渡南岸大兴场。有人说,这是大材小用!其实,在和平年代,这已经是不错的工作了。再说了,洪水季节,职工上下班,乘船横渡长江,安全是天大的事,真还多亏了有“望江101”这样的轮船。

再后来,“望江101”被改名叫“望江6号”,继续为望江厂服务。大约是1982年,一纸公文宣告了“望江6号”的结束。“望江6号”被拆毁时,负责人发现它的主舱尚好,于是决定把主舱割下来当作趸船。后来,这艘趸船还在望江中码头服役过一段时间,然后就被卖到河口私营船厂用作趸船,最后听说是被卖到了乌江去了。从此以后,这艘轮船再无消息。

(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职工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