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争权

兵部主事支福田 辞官回彭水煮盐

版次:007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22日

盐场遗址

□铁笛

同治六年(1867年),彭水县郁山镇支氏祖茔,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着五品官服,行一跪三叩之礼……回到家中,他脱掉官服,余生便未再穿。

他叫支福田,名承祜,别号慕林,时任兵部主事,因惧政治纷争,官场险恶,找借口辞去了官职。

祖籍陕西,因盐发家

“曾祖支贲为陕西富平县盐商,乾隆二年(1737年)来郁山开凿盐井,事未遂而丧。”1998年《彭水县志》记载说,支福田的曾祖父是陕西盐商,也许觉得行盐艰苦,风险又大,利润远不及制盐,因此带着全部家产来到郁山开凿盐井,经营实业。

但是,支贲没有看到耗费巨资开凿的盐井汲出卤水,便含恨而逝。其妻翟氏含泪挑起重担,接着凿井的两年半时间里,耗尽家中白银2500两,甚至连自己陪嫁的金簪也用来换米,供工人一日三餐。苍天不负苦心人,一天,一阵欢呼声中,卤水从盐井汲出,支家从此财富大增,成为郁山首富。

郁山盐业,肇自上古。镇东伏牛山盐泉与巫溪宝源山、湖北长阳清江盐泉,是古人发现最早并长期使用的天然盐泉,制盐有近五千年历史。秦国蜀守李冰未发明深井采卤前,这三大盐泉一直是武陵山区、四川盆地、秦巴山区、云贵高原、两湖平原等区域人类食盐的主要来源。汉代,郁山镇开始凿井汲卤煮盐,两千余年共凿出盐井19口,其中汉井4口。

1762年,支氏家族支千裔夫妇又凿出盐井一口,名新正井。此井属小口圆井,直径0.30米,深67米,日产卤4500担,1980年封停。

偶遇贵人,读书做官

支福田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支贲曾孙。他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把他寄拜到天池寺,赐名福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堂兄支葆田母亲去世,请湖北省咸丰县丁寨贡生冯晓湖“题主”。题主是旧时丧礼,人死后,立一木牌,上面写死者衔名。用墨笔先写作“×××之神王”,然后于出殡之前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在“王”字上加点成为“主”字,谓之题主,亦称点主。丧家十分看重,仪式也会布置得非常隆重。

丧仪中,12岁的支福田形容举止让冯晓湖眼前一亮,他对人说:“此‘人中龙’矣!”两年后,冯晓湖特意收他为学生,耳提面命,学业大有长进。支福田咸丰二年(1852年)中乡试(举人),之后又“补廪”“补增”。1861年中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入“北闱”(北京贡院),以“一字之误”而未中进士,引为遗憾。后任兵部主事,主管武库司。

支福田能入“北闱”,入兵部,全靠另一个贵人。《清史稿》载曰:“曾璧光,字枢垣,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记名御史。入直上书房,授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读……光绪元年,卒于官,追赠太子太保,依总督例赐恤,谥文诚。”曾璧光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41岁中进士。他和支葆田为同年拔贡,为了生计,被请到支家当塾师,曾教过支福田,还向他家借过200两银子用于捐官。支福田后来应试和做官,时任贵州镇远知府、给两个王爷当过老师的曾璧光暗中出了不少力。(《彭水县志》)

皇权纷争,辞官避祸

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文宗奕詝以“外狩”为名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战败后,清廷又一次签署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内忧外患使得咸丰皇帝心力交瘁,竟在承德一命呜呼,传位于年仅6岁的独生子载淳,即同治帝。

临终前,咸丰在病榻安排载垣、端华和肃顺等八人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为了防止皇权旁落,他又特意安排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摄政。

肃顺这些人却不把慈禧她们放在眼里,议政时,顾命大臣咆哮朝堂,吓得载淳浑身发抖尿裤子,还尿在了慈禧衣服上。为了扭转局面,慈禧太后策动慈安太后与她联合发动政变,以图推翻咸丰帝的政治布局。此时,慈禧想到了长期坐冷板凳的恭亲王奕訢。

顾命大臣们忙于操办丧事,慈禧趁机带着载淳先行返回紫禁城。在恭亲王操控下,载淳成功登基称帝,由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作为这次事件的“功臣”,奕訢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手握重权的议政王,直接掌控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而八个顾命大臣中,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被赐死,其余五人革职、充军或降爵。

逐渐地,恭亲王在清廷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为“定乱绥邦”的一代贤王。在功绩面前,奕訢越来越有恃无恐,他对于慈禧的嗜权专政也日益反感和排斥,希望能恢复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这些举动,引起了慈禧的不满。

1865年,在慈禧的指使下,编修蔡寿祺等人联名上疏弹劾奕訢。以此为借口,慈禧不顾慈安的阻拦,立即下令进行严查,迅速向恭亲王施加压力。

有“鬼子六”之称的奕訢,自然明白这是慈禧耍的花招,于是也不做解释,主动上疏乞罪。慈禧并没有客气,几天后就下旨免去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和其他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亲王的爵位。迫于王公大臣的压力,不久慈禧又起用奕訢。此后两人争斗不断,直到1884年“甲申易枢”,慈禧利用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父亲)取代了恭亲王。

支福田在兵部任职,十分清楚皇权纷争的残酷和曾璧光与奕訢的关系,担心祸及自身,于1867年毅然辞归故里。

钻研盐技,热心公益

支福田辞归的借口是堂兄支葆田病故,亟须他管理井务。辞官那年,曾璧光署任贵州巡抚,次年实授。

回到郁山后,支福田潜心管家、制盐。他钻研盐技,解决了许多深井汲卤的难题,使井不堵塞、无落物等,保证老井、新井每天共抽卤240桶(每桶150斤)。除满足自家12眼大灶、4眼小灶用卤外,还卖给其他灶主。他曾到云阳学习以蕨草灰“泼垅润灶”的缩卤技术,还请在工部任职的李铭熙等人到郁山探讨煎盐技术,使得每斤卤水的产盐量由2两6钱增至3两左右。

老师冯晓湖家穷得只有3间茅屋,风来透风,雨来漏雨,生活十分艰苦。为报师恩,支福田为他购置了年收入50石的田产,并给他新建5间瓦房。支府堂屋正中供有“恩师冯晓湖之位”,每逢生日,他都要前往丁寨老师家中祝寿。冯晓湖去世后,每逢忌日,他都要邀集同学一起去给老师扫墓。

挚友刘小石客死京城,因为家里穷,灵柩无法运回家乡。支福田资助白银200两,让他的弟弟刘仲石扶柩回乡。灵柩过彭水时,支福田不辞劳苦,亲自护柩去酉阳,又送了白银50两。

当地公益需要出钱时,支福田有求必应。他与郁山巡检胡林等人一起承建丹泉书院,修义仓,建三贤祠、文昌宫等公用建筑。

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张锐堂主持修《彭水县志》,但资料缺乏,文献无稽。他出钱买了大量书籍,自言“家有奇书三万卷”,供修志查阅。同治四年(1865年),志书付印时,他虽在北京任职,仍被列为“分校”之一。同治十三年(1874年),庄定域主修县志时,他再次参与。书编好后,他列5位“纂辑”之首。

寄情山水,诗酒余生

郁山盛产盐丹,秦汉以来,曾是县、州、道、镇治所,较周边经济发达、文教昌盛。唐代,流放郁山的有太子李承乾、李忠,王侯、要臣有李明、李贞、柳芳等20余人,其中长孙无忌、李元轨死于途中。北宋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流寓彭水县城4年,常到郁山镇学生刘瑜(字倩玉)家中讲学,并为其堂屋题名“万卷书堂”,是丹泉书院的前身。这些人的到来,给郁山镇带来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文化艺术。

在兵部任职时,皇宫中有人将字画盗出来私卖,支福田买了不少,其中有宋代赵子昂画的马,乾隆皇帝的老师张玉书所书“观天地生物气象 学圣贤克己功夫”楹联,以及郑板桥、何绍基等人的作品。仅为了购买朱熹的笔墨,他就花了800两银子。

支府临近后灶河,是郁江支流,宅旁有一个石洞,他修了“东岩草堂”用来居住。洞顶上有石岩如船头,他在岩上建起“船舱”,成为塾师给族中子弟授课的地方。这些房屋都开窗临河。洞外建有“洗耳亭”,亭下长期系着一艘仿造西湖画舫而制作的“钓徒吟舫”。每年四月到八月,月白风清之夜,他常与友人泛舟郁江,把酒临风,吟诗作对。

支福田有个爱妾叫杨玉贞,成都华阳人,聪慧而有文才。支福田引为知己,不料杨玉贞因故自尽。他悲痛欲绝,有《招魂曲》等诗作,抒其悲情。他著有《慕林小草》诗五卷,221题,427首。光绪七年(1881年),支福田病逝,诗稿未及刊印,只留有亲笔誊写本。冯世瀛(字壶川)编《二酉英华》时,收存其诗57首。《彭水县志》录有支福田及族人诗联多首(副),其《开元寺读书》云:

寺插碧云边,书生夜未眠。空庭孤月皎,古殿一灯圆。

睡鸟啼高树,村鸡鸣晓天。数声清罄响,旭日到窗前。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