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大名是川江船工喊出来的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05日

□陶灵

两千多年前,筷子还没发明出来时,古人吃饭用手抓。吃肉也是这样,拿刀把煮熟的肉划成小块,用手抓了送进嘴里。筷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得而知。不过,到了西汉时,人们普遍使用筷子了。但名字叫“箸”。现在川江一带土话仍说:拈一箸菜。

“筷子”之名,说是长江上桡胡子喊出来的。桡胡子在“血盆”里讨饭吃,险象环生,航行中忌讳之事和忌说的话很多。箸,与“住”同音,停止的意思。航行之船停止,不是好事,就反起来说“快”。箸又因是竹子制成,久而久之加上竹字头,便成了“筷子”。川江桡胡子用筷子,不能横搁在碗口上。预兆船被打劈,撑船的籇竿漂在水上。打劈即打烂,也忌说。川江放排人,筷子自己用自己保管,不能抓起一把,一支一双地分发。这意味着散排,木排大忌。川江桡胡子把筷子也叫籇竿,他们靠这东西吃饭,一语双关。

竹筷子之后,玉、铜、银、红木以及珍贵的象牙等品质筷子不断出现,但只有帝王将相与富贵人家才用得起。古代银筷,据说可试探食物是否有毒,不知真假。现有人提出异议,说是文人杜撰的。

20世纪70年代,我们巷子一户吕姓人家,老汉儿是个采购员,那时挺吃香的工作。有一次去上海出差,带回一席化学筷子。他家细娃儿吃饭端着碗筷出来“摆街”,同街的小伙伴看到后羡慕惨了。后来得知,化学筷子是尼龙品质,那几年用这种筷子时尚。在家里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又好的细娃儿,大人往往会买一双作奖励。我反正是没有份儿的。

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春游,我和班上同学搞野炊,吃饭时才发觉忘了带筷子。我们在山坡上劈来很多细树枝,当筷子用,嘻嘻哈哈地照样吃得锅底朝天。看来用什么筷子吃饭并不重要。

小时候我常在姑妈家过年,同街一户姓向的人家,吃团年饭奇趣。蒸一甑子猪肉糯米饭,把一大把筷子插在甑子里,抬到堂屋中间的桌子上,不要勺、不用碗,每个人直接拿筷子在甄子里挑着吃。只要是他家的近亲,不用请,都可以来吃。据说清初“湖广填四川”,向姓几兄弟拢了落脚点后,吃第一顿饭时没碗筷,劈了几根细树棍儿,男女老少,在锅里挑吃。后人团年时便用这种办法祭祖。

川江一带吃团年饭时规矩多,最忌讳打碎饭碗和把筷子掉在地上,这是来年不吉利的前兆。我姑妈和姑爷忙了几天的团年饭,桌上摆满了盘、碗、钵,哪还有搁饭碗和筷子的地方。我只能用手紧紧端着碗、抓住筷,生怕掉在地上,给喜庆的气氛添“岔子”。

我岳母年轻时去巫峡深处一个乡村搞社教,有一次从生产队回大队驻地比平时晚了点,大家已开始吃饭,筷子用完了。煮饭的社员把自己正吃的一双,夹到狭孔(腋下)里一抽,算是擦干净了,递过来:“我这儿有。”然后劈下竹响篙上的一根篾条,折断成两根当筷子。岳母要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不嫌脏,也不怕细菌,接过来,马上开吃。

过去川江船员有一个习惯,每顿饭吃了,用一小块布条,或扯一坨擦机器的棉纱,把碗筷洗净擦干后,再裹在筷子上,固定放在一个自己知道的地方。洗碗时,小布条和棉纱顺便可以擦一下嘴巴。那时没餐巾纸,嘴有油,擦在手绢上不安逸,说不定是女朋友送的,更舍不得。

一个姓忻的拖轮水手,很少很少的一种姓。那是1982年的一天,他退休了,马上要上岸。收拾东西时,突然,一双明显看起来比一般筷子要短很长一截,而就是他平时吃饭的筷子出现在眼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抓起,一扬手,丢进了江里。再也用不着了,回到家里有很多。

随即,他像想起了什么,回过头,望着江面漂浮的那两支筷子,心想:会流回上海吗?

29年前,忻水手从上海随挖泥船入川。临走时,母亲给了他这双筷子。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双家里的竹筷,在外不缺饭吃。这一吃,一双筷子竟吃了整整29年,还吃短了一大截,如他的姓一样,少有。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