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 废墟仍在,伤愈人向上 十五年后再回眸

版次:004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2日

成兴凤为患者贴膏药

景科凤在大地震纪念馆和北川老县城遗址当讲解员

和小孙孙视频聊天,是成兴凤最开心的事。

廖智在拍摄舞蹈视频

廖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讲述她从震后的悲伤迷茫到乐观自强的心路历程。

汶川地震已过去15周年,当年的不少地震亲历者,在深重的灾难中重生。其中,有当年慈祥的母亲,她们经历了永失吾爱的阵痛;也有楚楚可爱的小女孩,她们作为幸运儿在成长中蜕变,如今也已成为年轻的母亲。

从地震中一路走来的她们正踏梦前行,走向美好。在又一个大地震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感知她们作为一位母亲的初心与变化。

寄往天堂的信

儿子,现在妈妈很幸福,我们一家人都很想你!

“亲爱的儿子,你离开我们转眼15年了。15年来,妈妈心里每天都在想念你……妈妈的膏药店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要忙着为客人治疗。一有空闲就想逗逗你的外甥女,小丫头3岁多,特别可爱,你要是见到一定也很喜欢。儿子,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妈妈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心情也好了很多,因为妈妈想通了一个道理——妈妈的生活充实快乐,才能让儿子少些牵挂……妈妈爸爸永远爱你!”

这是四川省北川县永昌镇一位年过半百的母亲成兴凤写给在汶川大地震逝去的儿子贺川的第15封信,在汶川地震15周年到来之际,她一如往常以书信形式祭奠在当年地震中逝去的儿子。

15年,15封信,所有无尽的思念都浓缩在字里行间。

写给儿子的信

信末的手机号是唯一不变的内容

成兴凤写给儿子的这封信,被制作成横幅,高高地挂在安静的废墟之上。横幅上的照片上是不到17岁的儿子贺川,清秀的面庞,浅浅的笑容,看上去还有些腼腆。

在学校遗址上,还保留着当年那根奇迹般挺立的旗杆,飘扬的红旗,似乎将时间永远定格在当年山上巨石滚落掩埋学校的瞬间。

从永昌镇到北川老县城遗址,有28公里。成兴凤已记不清这些年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

每一年,信的内容都有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信末的一个手机号。这是成兴凤在地震后换的一个新号码,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会和天堂中的儿子失去联系。在交谈中,成兴凤向记者出示她之前写给儿子的信,这些信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爱和思念,也见证了一位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从痛苦和悲伤中走向新生活的心路历程。

第三封信:又过年了,儿子回家吧,妈妈来接你回家过年……儿子,妈妈每次来看你的时候,每一个脚步都有千斤重,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撕心裂肺的痛。

第八封信:儿子,你好吗?妈妈好想你,八年了,每次来到这里都鼓足勇气,有好多心里话想对你说,话到嘴边还是泪流满面……妈妈苦等了你3175个日夜了。

第十四封信:儿子,你从小就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带给家人太多的快乐和幸福……这些年家里开的膏药店生意越来越好,经济也富裕了,爸爸、妈妈、妹妹还有你的小外甥女都很幸福。天还是那么蓝,阳光还是那么灿烂,儿子,希望你在天堂也很快乐!

生活还要继续

她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

“他是个女娃的性格,温柔,懂事,很细心,会照顾人。”成兴凤声音很轻柔,眼光落在不远处的角落,好像儿子就站在跟前。15年前,当她幸运地劫后余生,却发现儿子没了,她的世界也随着地震后的老北川县城坍塌了,短短两个月,当时才40岁的成兴凤头发就白了一大半,感觉天都塌了,她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在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和家人朋友长期的关心劝解下,她才慢慢走出来,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2016年10月,成兴凤和丈夫贺德志借钱在新北川县的永昌镇上开了一家50平方米的膏药铺,“自从开了店,心情好了80%。”大部分活儿由成兴凤承担下来,给病人疏通经络、拔罐、刮痧……平均每天都接待七八个病人,多时十多个。

膏药铺生意越来越好,原来铺子太小,搬了新铺子。一家人在距离永昌镇20多分钟车程的绵阳城区买了新房,还买了私家车……特别是2019年,女儿东梅又生了外孙女,家里一桩接一桩的喜事让成兴凤的生活充满新的希望。

成兴凤虽已年过半百,但身体依然很硬朗,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去年店里有10多万元营业额,除去成本也赚不了很多,人虽辛苦但可以帮助到别人,让成兴凤特别有成就感。

另一个让她快乐的是外孙女朵朵,虽然今年只有3岁,但小丫头嘴甜,成天“姥姥、姥姥……”地叫个不停。一空下来,成兴凤就拨通女儿的电话,和小外孙女视频聊天。

成兴凤说,15年过去了,通过每天充实的生活,让自己也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生活还要继续,要好好地活下去。信,还会继续写,通过这样的方式,静静和儿子交流,告诉儿子生活中的新变化和每一件开心的事情,让天堂中的儿子也能感受到我们一家人现在的幸福生活!” 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杨新宇 摄影报道

地震遗址上的讲解

她大学毕业后在纪念馆宣扬抗震救灾精神

5月9日下午,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细雨霏霏,虽然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纪念日还有几天时间,但位于四川北川老县城的地震遗址参观区游客比平时多了不少。

沿当年的老街遗迹一路前行,满眼尽是残垣断壁、支离破碎——15年来,它们仍保留着震后的模样。与当初不同的是,起伏撕裂的路旁,建好了步行的参观道,一些倾斜严重的楼房,安装了支撑加固的钢柱……每一座建筑前,都树着标牌,默默述说着当年的往事。

她是地震幸存者

大学毕业后回纪念馆当了讲解员

三三两两的参观者从已经长了青苔、冒出青草的残垣中慢慢穿过,他们默默倾听着一位年轻讲解员关于北川的过往,并不时在讲解员引导下,向逝去的同胞默哀致敬。

这位带队的90后羌族讲解员叫景科凤,一个多小时讲完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又接到了新的讲解任务。这几天,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讲解员们最忙的时候。作为当年的地震亲历者,景科凤对这份讲解工作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景科凤是土生土长的北川人,老家在距老县城约60公里的白什乡。地震的时候,16岁的她正上初三。“当时在上课,突然就地动山摇,大家都拼命往教室外面跑……”虽然已经过去15年,但大地震那一幕却让她至今难忘。幸运的是,她所在学校无人遇难,在家的父母和弟弟也都幸运地逃过一劫。

2014年,景科凤大学毕业后,终于如愿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当了一名讲解员。“我终于敢面对了。”大地震8年后,她第一次走进北川老县城遗址。在此之前,因为有在老县城上职中的同学遇难,加上印象中美丽、繁华的县城被夷为平地,心里总觉得难以接受,尽管曾多次经过附近,却始终没有走进去过。

“现在给游客讲,有时还是会落泪。但与当初的伤心相比,现在更多是因为感动,作为一名讲解员,了解到很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及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景科凤告诉记者。

学会直面过去

她向游客宣讲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大地震纪念馆和北川老县城遗址当讲解员,除了每天接待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之外,景科凤还能见到很多当地大地震的幸存者前来悼念亲人、回忆往昔,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洗礼,许多人都从过去痛苦的阴影中慢慢走了出来,把伤痛变成了一种怀念。“珍惜生命,活在当下。”景科凤也见证他们学会直面过去,重新拥抱生活的变化。

景科凤说这些都是难得人生体验,也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了成长,先后获得中宣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优秀讲解员、四川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等荣誉。

如今,景科凤已成为一位母亲,但为了自己热爱的讲解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远在平武县的婆婆爷爷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向前来参观的全国游客介绍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虽然已过去15年,但在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谱写的英雄赞歌,一直感动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纪念馆每天都接待着无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景科凤告诉记者,仅今年“五一”期间,平均每天都有上万人来到纪念馆参观。

“虽然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但通过我的讲解,明显感觉到,他们脸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感恩和希望!”景科凤说,现在馆里经常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让孩子们从小埋下抗震救灾精神的种子。“等过段时间我要让孩子来参加培训,让他也了解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杨新宇 摄影报道

失去双腿的舞者

以己之历鼓舞截肢者 “我要看到更多残障儿童的笑脸”

接待求助家长、安抚自闭女孩,洽谈活动项目……近段时间,廖智很忙。

从“五一”假期结束至今,她每天早上不到9点来到位于两江新区的工作室,一般要晚上7点以后才回家,有时忙得甚至顾不上吃午饭。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年仅23岁的舞蹈老师廖智失去了女儿和双腿。

但灾难没有击垮廖智。如今,廖智在重庆两江新区创业,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她创办的截肢者康复工作室,近两年不仅免费帮助30名截肢儿童“站”了起来,还让他们克服卑怯,变得自信。她说:“我要看到更多残障儿童能走路,有笑脸!”

她学心理学:我要钻到孩子心里去

廖智原是四川绵竹市汉旺镇的一名舞蹈老师。汶川地震中,廖智所在的居民楼轰然倒塌,她和只有10个月大的女儿被埋废墟中,26个小时后获救。灾难使她失去了女儿和双腿,丈夫也与她离了婚。

残酷的现实让她一度消极、沮丧,但她最终从悲痛中走出来。

在2008年的世界小姐重庆赛区总决赛上,她应邀上台表演舞蹈《鼓舞》,不少观众起立报之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她在央视表演的《废墟中的重生》、“轮椅舞”《怒放的生命》等,感动了无数观众。

康复后,为了鼓励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地震伤残者重树生活信心,在民政、慈善等部门的支持下,廖智积极从事公益活动,致力截肢儿童康复,努力让一些截肢儿童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生活。

之后,想到在地震中,是专家的心理疏导帮自己最终从灾难的梦魇中走了出来,廖智暗下决心:我要钻到孩子心里去,了解他们所想所需,帮他们从自卑自闭中走出来,有笑声,有歌声!

随后,廖智报名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经过刻苦学习,2012年,她拿到国家颁发的证件,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特殊的礼物:她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

2013年,廖智前往上海,希望制作一副更为灵活方便的假肢,也因此结识了现在的老公王启凡。王启凡为廖智的伤残而痛心,也被廖智的顽强、乐观精神所感动。慢慢地,两颗相爱的心走到了一起。如今,两人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在收获人生幸福的同时,廖智一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她拜权威专家为师,继续深入研习心理学,即使在孕育孩子期间也没中止。2019年,她成为一名持证的高级心理咨询师。

2021年,廖智和老公选择了到重庆生活。在北京、四川、重庆慈善以及一些公益机构的扶持下,他们将在北京的截肢者康复工作室迁到重庆。

工作室成立后,第一个上门求助的是7岁男孩东东。说起孩子的情况,孩子父母直掉泪:东东7岁遭遇车祸失去左小腿,他们希望来为孩子安上假肢,能让孩子独立行走。

廖智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见到东东时的情形:7岁的孩子,却随时都需母亲抱着,性格孤僻,眼神游离,十分抗拒别人查看他的伤腿……

廖智告诉孩子父母:像东东这样的孩子,由于身体的残障,让他把自己心封闭了起来,要让孩子从自闭、自卑中走出来,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在孩子父母的配合下,东东曾经封闭的内心,终于慢慢打开。如今,东东已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能独自上下位于四楼的教室。

今年春节期间,父母带着东东来给廖智拜年,孩子送了一束花给她,并叫她“廖妈妈”,看到孩子的这些变化,廖智心里乐开花。她说:“这是我今年春节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我的所有付出都值得!”

创办夏令营,让残障孩子有了笑脸

在重庆的扶残助残活动中,廖智用母爱般的温情滋润着一个个截肢儿童,看到他们经过心理疏导后有了很好的效果,她就打心底里高兴。

因身体的创伤,担心受歧视,是造成不少残障儿童的内心封闭的重要原因。而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的行为十分重要。为此,廖智经过长时间的梳理总结,带领团队编了一本《截肢者康复手册》,细列一些注意事项,免费提供给一些家长。

廖智坦承,她也有“搞不定”的时候。遇到难题,有时她也会请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出马”,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爱心。

前年3月的一天,一名母亲哭着带自己6岁的女儿香香前来求助,原来,香香右脚截肢,刚上学的香香担心自己一瘸一拐的样子遭同学嘲笑,十分排斥上学,经常一进教室就不愿离开座位,甚至一整天不喝水,不上厕所。

廖智试着与香香交流,可半天她爱理不理。

当天,正巧自己的5岁女儿在场,细心的廖智发现,她与香香的互动,香香的回应积极得多。

于是,一有时间,廖智就尝试着安排自己的两个孩子和香香在一起玩耍,很快香香活泼多了。随后,廖智和香香妈妈前往学校,与老师进行了沟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香香克服了“上学恐惧症”,现在完全融入了集体中。

受此启发,当年暑期,廖智举办了“晨星宝贝残健共融”夏令营,让数十名残障儿童和健全儿童们共同参与,大家一起上体育课、一起玩耍,一起享受童年的乐趣,所有的孩子都有了很大改变。

如今,在重庆的扶残助残活动中,廖智发起公益项目免费为30名截肢儿童安装了假肢,并辅之以心理疏导,不仅让孩子们的身体站立起来,还让他们走出自卑,有了自信。

对此,廖智认为还不够,还只是起步。她说:“我要将一生的精力,倾注在残障人事业上,我要看到更多残障儿童能走路,有笑脸!”

重庆晨报记者杨圣泉 杨新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