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在渝举行,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版次:003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5日
5月13日,第二届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在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的教育名家齐聚山城,围绕如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
办好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杨银付认为,就基础教育来讲,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的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们以示范引导;各相关单位特别是宣传、文化、科技、体育机构要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提供条件。
在杨银付看来,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指导和家庭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带领或者支持孩子体验社会,帮助孩子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要积极构建普惠型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类教育基地和活动场馆要面向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晴朗社会文化和良好网络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
充分利用大数据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
“教育数据化是家校社共育的战略选择。”戴立益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计算、区块链等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过程,ChatGPT的强大冲击让教育理念一再更新,教育模式必将变革,教育体系必将重构。
打造家校社共育体系,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共同体,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建设及时、泛在、精准的教育信息化传播网络,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教育智能数字化及育人方式的云链接和云链路,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育人体系。
两江新区教育工委委员、教管中心主任曾珠:
两江新区每个学校都设有家校服务中心
“两江新区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将教育咨询、教育资源、培训机构监管等功能和内容聚合,实现家校社快捷通畅的协同联动。”曾珠称,两江新区作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已建设16个校外智慧劳育实践基地、45个校内外生态劳动实践基地,构建了新时代劳动的教育体系。
两江新区的每个学校都设有家校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一校一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全方位、立体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新生态。例如,近年来,两江新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融入社会专业体育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建设和学生体育素质技能培训培养,以此实现体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
家校社共育“共”为首“育”为要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李劲渝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父母家庭教育履职的表现和能力与新时代子女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构建面向未来的家校社育人新生态,一是树立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理念,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的共识。二是重塑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家校社共育“共”为首、“育”为要,形成学校主导、家长主责、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开拓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全覆盖的重庆协同育人新蓝图。三是增添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动能。构筑包含心理健康、生涯发展、网络素养等内容的家校社三方联动专项课程,培养不同层次的协同育人后备人才力量。四是激发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活力。通过建设家校社共育数字资源库,扩大协同育人的传播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洪宇:
培养具有“六力”的时代新人
如何有效推进家校社协同并进?周洪宇以“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为例作主旨报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周洪宇认为,“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主张培养具有“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鼓励学生继承与发扬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立志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小先生”,做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小先生”,做手脑双挥、行知合一的“小先生”,做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小先生”。
那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如何有效推进家校社协同并进?周洪宇认为,首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强化学校教育主题阵地作用,协助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培养“新时代小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新时代小先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其次,“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发挥在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独特优势,引导“新时代小先生”在“即知即传”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最后,“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整合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翟小宁:
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锻炼
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翟小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寻求幸福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意识到,即使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依然能够感受到活着的幸福。”
“未来不属于只会刷题的人,未来属于能创新的人。”翟小宁称,在数字化时代、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时代,要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实现跨界整合,打开学校的边界,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锻炼;开设创新的课程,建设创新的课堂,开展创新的活动,培养创新的文化,最终培养创新人才。要强调学习的个性化、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项目学习、合作学习、跨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他学会学习。要注重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社会责任感、还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要建立好的价值体系、育人体系和治理体系,使学校变成一个创新体。此外,还要强化关键性教育要素的有效组合,使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校长陈珍国:
未来卓越人才应具备“五维”特质
陈珍国在主旨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生态,应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共育生态系统,且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在陈珍国看来,未来的卓越人才应该具备“五维”特质,即应具有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和强健体魄。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课程体系来支撑。
陈珍国发现,在“双减”文件出台之前,有些学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求端,他们没有权力也没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在供给端,学校、家庭、社会又是强势的供给,这种供给表现在有的是无序供给、有的是过度供给,这就使得学生的负担不断加重。还有就是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在功利价值的驱动下出现了畸形的供给,这种畸形的供给会带来学生的畸形发展。
怎么办?陈珍国认为应该站在需求端,让学生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让学生的需求充分表达出来,我想学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兴趣特长是什么、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孩子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所以在需求表达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需求。”陈珍国表示,“这就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起来,实现有序合规的供给、适度有效的供给、科学合理的供给。”
陈珍国认为,未来教育生态应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共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有效提取、有效满足、有效引领学生的需求。第二是智能支持,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第三是共育生态系统,要坚持学校的主导、家长的有效参与、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