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滴的滋养是思考能力、创新写作的源头

肖美玲老师建议,多看多思,便能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8日

老师简介

肖美玲,西南大学毕业,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合川区优秀教师。曾获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课例一等奖,全国微课大赛课件特等奖、微课一等奖,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课件、教学设计、下水作文、教学论文)全能竞赛一等奖,重庆市群文阅读成果一等奖,合川区校本开发类论文一等奖、高中统编教材类论文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作文一等奖。

记者:作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考题,前人已经有了许多创新,而今如何才能写出有特色的内容呢?

肖美玲老师:第一,积累感悟。这里说的积累,既是阅读、素材的积累,也是事理世情的积累。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能体会到不同的人生,也能从中汲取思想和智慧,同时积累写作素材。而更重要的是明白事理世情,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做正义、正直的人。所以我们每学期会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到科技馆、博物馆、影视基地、古镇去浏览、学习、体悟。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方能真正去感知世界,书写世界。我建议同学们多看多思,便能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第二,保持个性。虽然在考场作文中,总是会用范文引路,让学生借鉴,但是依葫芦画瓢是不可取的。学生应在范文“欣赏”中,了解写作要领,运用写作技法,写出立意高、内容实、形式美的作品。在日常的写作中,我们更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同年级语文教研组会给学生印发阅读素材。如高二年级印发由“时文精粹”“名家作品”“作文频道”“金句积累”“美文欣赏”等版块组合成的素材单,高三年级印发以月为单位的“阅读·写作‘日课’”小册子。老师们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所思所想,很多学生能够由眼前文字联想到另外的相关文字,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记者:从新课标的学习要求来看,对于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学校有没有特色方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肖美玲老师:你谈的是提升思辨力。我校课堂坚持以新高考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比较鉴赏(古今对比、中西对比)……让学生能够在勾连、比较、整合中形成思辨能力;作业设计方面,注重灵活性和情境创设。尤其是课后作业,不设置固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思辨中有所收获。如李白的“山”群诗阅读课后,在学生已经通过预学和课堂探究深入了解李白生平、志向等等的前提下,让学生完成“如果能重来,你选不选李白”的话题小练笔。再比如将阅读《乡土中国》和本土资源(合川草街)联系在一起,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进行家乡文化调查,反思当下农村现状,撰写小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