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堂与美学思考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8日

■北新巴蜀中学初中语文老师 潘星余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发现传统诗歌教学多采用“逐词解意悟情”的方法,将本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诗词拆解成支离破碎的文字,冰冷生硬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课堂不免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陶行知曾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惑,疑惑生思考,思考生创造”。我经过思考,以《天净沙·秋思》的课堂教学作尝试,创新性采用绘画形式,链接古今诗歌,拓宽课堂外延,启发学生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

描摹画面美

古人云,“凡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其实反过来可以指导教学,“凡情语皆景语”。在《天净沙·秋思》的诗歌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们给教材配插图,以画解意,并让他们展示画作,解读景物意象。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点燃,融情融思于笔端,静心创作。

有孩子画枯藤缠枝,知晓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有学生于稀疏村落画炊烟袅袅,借黄昏日落的烟火气息,烘托出诗人的孑然独行;有学生画鸦雀归巢,喻指诗人离家异乡、漂泊天涯的凄苦。我适时引入元朝统治者民族高压政策的时代背景,帮助孩子理解马致远愁“断肠”的心境:既有一生漂泊无定的困窘,也有怀才不遇的孤愤和壮志难酬的悲凉。通过简单有趣的绘画方式,学生于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中深刻地理解了整首曲中的苍凉深秋暮色,“断肠人”的悲愁凄苦。

品味手法美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总会孤立认知某个元素,而缺乏系统性、多维度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面对文本教学时,应有整体“大阅读”意识,可以将互联网的各类开放资源充分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阅读材料,教会孩子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我带领学生沉静下来,品味《天净沙·秋思》中的“白描”和“名词连排”的手法。体会“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笔墨简洁、情感洗练的艺术效果;并链接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和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首古诗词作为同类型笔法的示范,更直观理解“名词连排,意象组合”;同时进一步链接现代三行诗《档案》“白纸、黑字,一堆醒着的历史”,整体延展了课堂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在前面“绘画解情意,品读析手法”的铺垫下,我又鼓励学生自选生活场景,用“多个名词连排”的方式写诗,呈现故事感、电影感,表达自己的哲思和情感。

本次诗歌课堂教学,我将课堂思考、想象、创作的空间完全还给学生。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既有效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目标达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展现了丰富性、创新性、多样性的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