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9日
取自柏孜克里克第33窟的9世纪—12世纪《涅槃经变图》中的 奏乐婆罗门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画中人物包含多民族地区的特色,如印度神话中珠光宝气的王子,年老长须、皮肤黝黑的婆罗门(图2-8),戴鹰羽帽子有鹰钩鼻子的波斯人,以及红头发、蓝眼睛的粟特人等。20世纪初德国人勒柯克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盗掘发现并偷运往德国。
敦煌藏经洞所出盛唐8世纪 《引路菩萨画》挂轴 纵80.5厘米,横53.8厘米 现藏大英博物馆 英国人斯坦因带往伦敦的,是流传海外的敦煌绘画的代表作。该画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举幡引导一位贵族女性亡灵进入西方极乐世界途中的情景。 图中的菩萨身佩璎珞,天衣庄严,身后一女子跟随。菩萨后面跟随的女子梳着典型的唐代女子的发式,其衣着、发型乃至丰腴的脸部均与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落笔精细,颜色艳丽,是唐代佛教绘画中的精品,表现了千年前的古韵之美,是研究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1908年—1909年野村荣三郎在新疆库车库木吐喇千佛洞所获唐代7世纪—8世纪 泥塑菩萨头像 高28厘米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唐代菩萨彩塑头像,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库木吐喇千佛洞考察时发现的。库木吐喇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思是“沙漠中的烽火台”,它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南约30公里处。库木吐喇千佛洞是古龟兹国的中心——今库车、拜城一带第二大石窟群。大谷所获菩萨头像总高28厘米,有着细长的眉眼和圆润的脸庞,体现了汉唐和龟兹结合的民族融合风格。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个数据,现在有上1000万件文物漂泊海外。比如,我们熟知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等。
流失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探险中国 文物遭殃
19世纪初,一系列相关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解读,促成西方学术界一门新学科——东方学的产生。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通商的大门,西方列强从此开始了在中国的势力瓜分。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侵入中国新疆,使得区域局势动荡,一些西方探险家趁机深入新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领域里掀起了去遥远东方探险的热潮,西方的探险家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纷纷踏上了中国这片神秘的东方国土,在那寂寞荒凉、杳无人迹的沙漠之中,在那佛寺的残垣断壁之中,在那无人问津的山崖间的石窟之中,探寻中国的文化宝藏。
1879年,匈牙利地质学家洛克齐(Loczy Lajos,1849—1920,中文名洛川)到中国西北甘肃一带考察地质地理,无意中在敦煌莫高窟中见到精美的塑像与壁画。从此,这处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开始闻名于西方。
1895年12月,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到中国探险,在新疆完成了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危险旅行。1899年9月,赫定再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发现了湮废已久的楼兰古城,震惊了西方世界。在接下来前往中国的探险活动中,英国人、日本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是居住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904年入英国籍。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中国之行中收获巨丰——从敦煌莫高窟新发现的藏经洞中获取了9000多卷古代写本和300多幅唐五代时期的佛画。这些文物现藏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与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New Delhi)。
这些西方探险家仅仅是使中国文物外流的第一类人。他们的所谓“壮举”,引起了外国收藏家与古董商的极大兴趣,而这些人则是使中国文物外流的第二、第三类人。
两大商行 文物贩子
在20世纪上半叶,大量外国收藏家与古董商前往中国搜求古代艺术品,中国的古董商们也抓紧“商机”,主动向外国人献上自己搜集的文物。还有不计其数的中国破落贵族的败家子们、穷途末路的不法之徒等,也纷纷加入使不计其数的中国文物流往西方与日本的大军。就在这些合作牟利的活动中,近千万件文物流往海外。
卢吴公司与山中商会是在中国文物外流中起关键作用的两大古董商行。卢吴公司的创建人卢芹斋(Ching Tsai Loo,1880—1957),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古董界。他将古董店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并在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国内开设分号。卢吴公司向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文物长达30年之久,不计其数的国宝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美,包括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两幅浮雕作品,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有人说,在20世纪上半叶,从中国流往海外的古董一半是经卢芹斋之手。此言虽有夸张,但可说明卢在当时中国文物流散过程中的作用。
另一大出售中国文物的古董商行是由日本人创建的山中商会(Yamanaka & Company)。山中商会的实际掌控者山中定次郎(1866—1936)从1894年起,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伦敦、巴黎、北京等地开设分店,通过30多年的经营,从中国搜集了大量珍贵文物,致使无数中国国宝流失海外。尤其在1927年以后,山中商会参与了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造像的盗凿。在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的25个洞窟里,150多件精美雕刻被盗凿,整个石窟群基本被毁。
流失海外 多被私藏
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日本)的公共博物馆中收藏了约160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但这只是流失的中国文物的20%左右。其他80%左右的海外中国文物收藏在私人手中,且多没有公开。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无尽宝藏!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流失海外的文物,大致摸清了流失海外文物的情况;近20年来,更通过国家和爱国人士的努力,部分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如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青铜皿方罍等。这些流失文物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据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