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女记者的灾区日记

——15年前,她在汶川经历刻骨铭心的几天几夜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31日

搜救队员连夜奋战

搜救犬在现场待命

□程华

川西的城,雅静、安宁、闲适,橘色晨曦照亮热腾腾的尘世烟火。

这些年,每次路过都江堰和平武,张镓仍会神经紧绷,有说不清的忧伤漫过心头。当年的废墟虽已消失,尖叫与哭泣亦不复存在,但那短短五六天经历已刻进她的骨髓,让她铭记终生。

汶川地震那年,二十几岁的她从重庆市公安局特警总队借调至市局政治部宣传处影视中心。如今的她已是市局特警总队七支队副支队长。

15年后,听她讲述那段终生难忘的几天几夜,情景依然让人震撼……

“我是警方记者,我必须深入现场”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50分,张镓和同事驾车到达重庆电视台。每周一至五,警方节目《110在现场》会播出,每天都需要有人送播出带,这个任务通常由张镓去完成。

车进了大门,只见黑压压一片人站在楼下坝上,个个一脸急迫。透过嘈杂的人声和脚步声,张镓断续听见隔壁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已现场连线……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全国多省市均有震感……”

当晚,张镓怎么也睡不着,她对笔者讲述了当时的心情,“我既是警察又是记者,理应奔往震中去抢险去拍摄,那才是我的本分啊……”

第二天下午,她接到好友胡耕源的电话,说他们要跟着重庆消防救援队到灾区去,现正在集结。30多岁的胡耕源是“海归”,酷爱极限运动,现任市探险协会救援队队长。他们的救援队一共十几个人,其中还有女同志。“我也具备野外生存经验,为什么我就不能去?!”于是,张镓跑到副处长办公室,请求去灾区采访。副处长很纠结:“你个女同志……”张镓赶紧陈述理由,“我是警方记者,我必须深入现场得到第一手新闻资料,《110在现场》需要记录灾区情况,重庆百姓需要来自警方的现场报道……”副处长听完,皱眉半天,最后点了头。

5月14日清晨6点半,由19辆车组成的车队在细雨中踏上西征征程。这次,重庆消防总队抽调了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突击队。消防车队后面,15名志愿救援队员分乘四辆越野车紧随。

下午1点左右,车队赶到都江堰当地公安的临时指挥点,沿路停满部队满载物资和人员的救援车辆,到处可见忙着转移群众、疏散交通的民警……

下午快2点时,队伍被安排到一处空旷地带驻扎下来。刚搭好帐篷,胡乱吃了点干粮,就接到好几处报警,要求马上赶去救人,于是救援行动分头展开。张镓跟上了去玉带桥的小组,“当时提着摄像机上了车,心怦怦乱跳,不知将看到什么?”

“我是警方记者,我的战场就在这里”

车行进了一段,路被倒塌的砖石截断,只能下车步行。3点多,目的地终于到了。张镓愣了:一栋单体楼,六层楼两个单元全部坍塌,倒塌的程度不亚于中了重磅炸弹。听说有七八个人被埋在里面。

恰见焦急的当地人准备开大型挖掘机去废墟里寻人,消防队员大喊:“停下停下!这么挖不怕把人挖着吗?”搜救犬出动了,在它紧“咬”不舍的区域,队员们便跟上去用铁锤、铁锹等工具挖掘、清理。可即使20个人全上了,靠这些简单的工具要在足有20米高的废墟里救人,谈何容易?

队员们卷起袖子开干,志愿者们也紧跟着动手,用锤子一锤一锤砸碎石块和混凝土……一块一块往空地上扔,马上就有挖车跟来运走。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太阳明晃晃顶在头上,很多人全身汗湿,有人一脚踩虚摔倒了,从砖石堆里爬起,手脚鲜血淋漓;刨不到多久,手套磨穿了,手指破了,渗血了……但没人停下。余震不断,有几次摇晃得厉害,废墟上大石块哗哗往下落。大家稍稍停下,分开两腿站好,保持平衡,震动一停立刻又弓身挖起来。

被埋者的家人、亲友一边哭一边守在旁边,不断重复“他肯定活起的!”“快点嘛,马上就要看到了!”救援者全力挖掘,戴着厚手套的手鲜血淋淋。好几回,张镓想丢下摄像机也去挖,“如果救不出人,光拍摄有什么意义?”但她最终阻止了自己,“我是警方在这里唯一的记者,后方等着我传回消息,我的战场就在这里……”

“哪个再拉我走,我就发飙!”

战场好几处,摄像机却少,张镓得在几个战场之间来回跑动。

下午5点多,她去了不远处另一个抢救点。这是一个小区,六层预制板楼房整体从中间塌下,一直塌到底楼,而底楼则被压进了地基里。队员们此时找到了搜救目标:一位30多岁的女教师。房塌前她在二楼家中,现在被埋在了一楼瓦砾下。不敢用挖掘机,只能用工具甚至双手小心地挖。

一小时、两小时……就在队员们兴奋地刨开层层砖石,从缝隙里看见被埋女子时,余震又来了。这次特别凶险,四周原本未倒的建筑物、家具等杂物,此时悬在头顶上晃晃悠悠,随时可能大面积垮塌。

终于,一个可容一人爬进的洞口挖开了!趴在洞口,可清楚看见女教师面朝下侧趴在地上,双脚被压在预制板下,上方是随时可能砸下的天花板和家具。一个消防战士毫不犹豫从小小的洞口爬了进去,紧跟着第二个……他们很快发现,女教师双腿被预制板死死压住,若贸然搬动,很可能导致整个屋子彻底塌方!

紧张商议后,又有几个队员爬进了窄小的空间。此时已经挖了4个小时,张镓紧张地放下摄像机,心在狂跳,血在上涌,双脚不禁朝洞口走去,“我想救她!我蹲下身刚抱起一块大石头,还没来得及扔出去,就被一个消防队员硬拉开了。‘你一个女同志过来干什么?我们男的都在呢!’”

张镓无奈拿起摄像机,又跑到离洞口最近的地方。这里能清楚地拍到里面的情况。虽然头顶就是悬着的预制板,但她下了决心:“哪个再拉我走,我就发飙!不让我帮着救人,还不准我摄像?那我一个警方记者跑这里来干什么?”

傍晚6点,第一位幸存者获救

逼仄的空间里进去了六名队员。其中三人分别从头、手、腰部小心地托住女教师。女教师开始有些清醒了,因为伤痛和恐惧哭叫不止。三人一边安抚,一边与另三名手持撬棍准备合力撬开预制板的队员紧密配合。六个人只要在节奏上稍有差池,不但伤者救不出,几个小时的努力功亏一篑,连他们自己也有生命危险。

“一、二、三!”里面在喊号子,全场鸦雀无声。“起!”又一声低吼,女教师腿上的预制板被合力撬起,双脚移了出来。但空间太窄太低,没法把人运出来,六名队员便匍匐着身子,一只手肘撑地,另一只手臂托着女教师,慢慢地一寸一寸将她托到洞口……洞口外,已有许多双手等着了。劫后余生的女教师被迅速移到一张担架上,大片废墟很难通过,很多双手一起托护着担架,一步步挪下来。

在群众浪潮般的欢呼声中,女教师的母亲哭着跪下,被消防队员和志愿队员们拉起。从洞里爬出的六名队员揭下安全帽,头上汗如雨下,脸上满是灰尘,眼里却全是笑意。

此时是傍晚6点,这也是张镓他们到达都江堰之后救起的第一位幸存者。欢呼声震荡耳鼓,很多双手握在了一起。张镓也大声笑着,眼睛却湿了……

“谢谢你们救我,我出来请你们喝酒”

5月15日,救援继续。

重庆消防救援队和志愿者分四个点挖掘。张镓他们赶到金属公司救援现场时,大家正在奋力抢救一对夫妇。瓦砾下,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下肢被压在大水泥板下,旁边倒着他的妻子,已没了气息。

如果男子再不能出来,受伤的他在缺乏给养的情况下很难继续支撑。救援人员奋力挖掘,终于离他又近了点。队员将装水的瓶子插上吸管伸进去。男子饥渴难当,喝过水后精神了些,甚至强撑着开玩笑:“谢谢你们来救我,等我出来了,一定请你们喝酒!”说得精疲力竭的队员们都笑了起来。

随着时间流逝,救援人员慢慢接近男子。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你一句我一句,相互都在激励和安抚着对方。救援人员说,男子的声音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生欲,真的,他太想活下去了!

这时,总队又接到命令,要求火速赶往重灾区平武县。领导决定,一部分队员留下来继续实施营救,大部分人火速赶往平武。怀着遗憾和祈祷,张镓也随着救援队离开都江堰,沿高速公路直奔平武。

沿途,地震引起的山体垮塌、滑坡随处可见,车辆行驶在路上,不时有大块巨石从顶上轰隆隆滚落,张镓第一次体会到了害怕。行进中,一块落石从半空砸下,她坐的那辆车的挡风玻璃瞬间裂成了万花筒,如果那块石头再大一点……

“其实不想走,我想救出更多人”

凌晨4点,车队终于抵达平武县抗震指挥部。第二天一早,队伍赶往灾情严重的南坝镇小学。这里几层教学楼全塌了,全校400多名孩子只逃出很少一部分。

救灾现场,五六十个消防战士一边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搜寻幸存者,一边挥舞铁锤使劲砸碎砖石和水泥板,再用箩筐抬出去。这是出发以来张镓目睹的最惨现场:坝上,一排排平放着盖着白布单的小小躯体。孩子们的父母就在旁边坐着、蹲着、跪着,或号啕,或喃喃自语,或木木地无一丝表情。

她艰难地将目光移开,挪动沉重的脚步继续捡水泥碎块。水泥、砖头硬硬地扎人,娇嫩的小生命怎经得如此击打、挤压?还有那么多孩子躺在冰冷的废墟下,那么多父母巴望着最后一次摸摸自己的骨肉……

5月17日,由于救援和清理需要大型机械,志愿者救援队决定返回重庆,筹集急需的物资后再运往灾区。张镓也与志愿者一起返回,“其实不想走。我想留下来和官兵们并肩奋战,去废墟里救出更多人……”

车队缓缓开拔。久久凝视着这满目疮痍的土地,和这些不屈不挠的人们,大家的眼睛不禁又湿润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督察总队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