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31日
黄葛古道(资料图)
□赵式
20世纪50年代家居南岸区黄桷垭时,道路两侧繁多葳蕤黄葛树的老君坡(如今的黄葛古道),是我儿时的乐园哩。那里常有单个或成串的马驭着骑客上行于逶迤的石板梯。山雀啾啾,马蹄得得,马铃铛铛,马夫手捏缰绳慢走紧跟,是帧有声的绝妙风景画。当骑客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有次父亲带我下山进城,返家经过前驱路口的马棚时,我提出要骑次马。父亲起初不答应,经不住我软磨硬泡,只好应允。我赶紧向闲着的一匹马奔去。马夫见生意来了,快步走来,把我扶上了马。在马鞍上落座后,由于人小腿短,无法用脚踩马镫,我赌气伏鞍斜身提起只脚踢马肚。马受惊啦,扬头尥蹶嘶叫,弄得拴马桩子直摇晃,吓着了的马夫赶紧抓缰绳按马头,好一会儿马才平静下来。马夫摇头苦笑着给我父亲说:“胆儿这么大的小公子哥儿头次见到。先生你快上去扶着他。”父亲锁眉瞪眼,举手轻拍了我两下屁股后问道:“两人骑行不行?”马夫说:“先生瘦,加个小孩得行,如果是两个大人就不行了,一路都是上坡,不能让马太劳累……”
回家后,父亲问我今天你骑的啥马?我稚声稚气地说大马。父亲笑着说骑的是“溜溜马”。
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的我说:“马就是马,为啥前面要加上‘溜溜’?”在镇上中学当教师的父亲说:“记住以后不要再闷头捣蛋,今天差点闯祸!爱动脑筋提问题才是好事!”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事,先父边用头眼手脚做形体动作边说:“‘溜溜’一般是形容水流、眼斜视、风轻轻吹等的模样。在我们四川话里其实就是走走的意思,当然其中含有潇洒自得的意味……”
近年来看了一些相关史料,联想到幼时骑“溜溜马”的经历和父亲摆的龙门阵,在此来聊聊“溜溜马”和衍生出来的客运马车——
早年重庆到贵州没通公路,两地商贸往来主要沿渝黔盐茶古道靠马驮运。渝黔盐茶古道从南岸海棠溪和龙门浩出发,爬老君坡到黄桷垭,尔后经老厂、三百梯、鹿角、界石等地到綦江,再入贵州境。来往的马夫和驮马均不进重庆城,卸了货以后,都住在南岸老厂、黄桷垭一带开设的骡马店。
真是商机无处不在!随着南岸的马越来越多,有人受到启发,试着把暂时闲着的马载客。招揽到生意后,交由马夫牵着载客的马做业务。这生意出人意料地好。过了不多时日,就有专门载客的马出现了。“溜溜马”——就是那年代的南岸人给这个刚出现的新事物取的名。
“溜溜马”由私人经营,不需要衙门批准,也无行号和帮会。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骑坐方便且十分风光,价钱也便宜,老百姓非常欢迎,宛如“一夜春风来”,短时间内,在南岸的老厂、黄桷垭、龙门浩、野猫溪、弹子石、南坪,乃至巴县的长生桥、鹿角、界石一带,就随处可见其身影了。
南岸的“溜溜马”何时传到綦江的无法考证。1937年1月,该县(现已改区)蒲河乡一个过去经营过“溜溜马”的人,把这生意更上了一层楼,自制了重庆地区最早的一辆载客马车,可乘坐6人,很省力,又因其利润空间大,车主仍按“溜溜马”收费。坐在马车上,比骑在马背上安全舒适,而且还可随带少量的行李,当地人因此争相乘坐。其他“溜溜马”的主人受到启发,跟风制作客运马车投入运营,没过多久,周边县镇乡也发展了很多的客运马车。
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重庆成为国内物资运输枢纽,但汽车运输能力十分薄弱,交通部为此设立重庆驮运管理所,统筹全国人力兽力运输事宜,以弥补汽车运力的不足。1939年2月,经市政府批准,戚鹤年在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客运马车作为城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合法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1942年4月1日,交通部驮运总管理处为补充重庆城区公共交通工具的严重不足,直接开设了官办客运马车行——重庆驮运服务所,线路由上清寺至化龙桥。为方便学生进城,当年10月10日线路延伸至沙坪坝、歌乐山。第二年3月25日,重庆驮运服务所又新辟上清寺至两路口的马车客运线,几天后,把这条线路延伸至菜园坝、储奇门、较场口。此时的重庆驮运服务所有客运马车15辆。
虽然有了客运马车,重庆爬坡上坎的地方多,走山路的“溜溜马”经营也一直不错,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大约1958年伊始,“溜溜马”了无踪迹。不过,这些年在南岸及市内的一些景点,我见过有骑马玩的游客,是“溜溜马”又出世了吧?
(作者系黄桷文学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