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多人拿相机或手机,他们只钻老巷子只看老房子——

山城文物“扫街人”

版次:009    作者:□胡雁冰来源:    2023年06月05日

文物保护志愿者正在巡查

文物保护巡查现场

他们关心重庆的老街老巷

在山城重庆,有一个自称“扫街人”的群体——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下简称“重庆文保总队”),从2011年最初的8人发展到2022年底,已有核心志愿者1720名,外围爱好者、参与者5万余人。

“小泽,你周末要去参加‘扫街’活动,你拿的是扫帚还是撮箕呢?”志愿者向翔的儿子小泽当年才6岁,曾被幼儿园小朋友这样问。“错!爸爸和我是拿的相机和手机,去给那些老房子照相,我们要保护好它们!”小泽说。

具有浓烈老街情怀的“扫街人”用情有多深?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他从“拆房人”变“护房人”

2010年10月,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的《重庆老城》一书正式出版,后来的“重庆文保总队”总干事、网名“冰锅”的吴元兵也参加了新书现场发布会。书上描写的很多重庆老街老巷和老景老物,当时都没了踪影。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冰锅”感慨万分,当即产生了去记录那些老街老景的冲动。

2011年3月,一个网名叫BT虫(潘雷)的记者,在媒体上发布了在全市寻找重庆老街巷的报网互动专题“寻根热”,首写案例是位于南岸区敦厚中段老街的“邮政总局”旧址。“冰锅”看到后,立即与潘雷联系。之后,在媒体支持下,2011年4月13日组建了重庆老街QQ群。

“冰锅”是渝中区崽儿,当过公务员,也下海做过生意。2000年前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他因一个项目涉及市级文物而停工,开始接触到文物保护,慢慢有了这方面的意识。

2011年4月29日,“冰锅”组织文物爱好者去参观了重庆规划陈列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们又先后去了白象街、山城巷、南滨路开埠遗址等……参观和探访使他深深意识到,一个拥有历史人文的城市,才不会是冰冷的。自此,“冰锅”正式从“拆房人”变为“护房人”,全身心投入到重庆文物保护民间公益事业上来。

网名“袋鼠”的代远翔,是“重庆文保总队”秘书长、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他对第一次“扫街”记忆犹新:2011年10月6日,十余辆自驾车停在江北红旗河沟渝通宾馆门口,声势浩大。当天,他们不仅“扫街”北碚,还去合川草街古圣寺探访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旧址。

在随后的两年里,“扫街群”周周有约,活动最多的2012年,全年有50多次,“袋鼠”参加了30来次。参加次数多了,他的想法也产生了:出一本《路书》!此后,在几十名爱好者共同努力下,一本囊括了重庆主城及近郊39条历史文化探访线路和400多处文物点的《老重庆记忆路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了更好宣传,“扫街群”与重庆电台“闲话重庆城”栏目合作,每周五直播推荐一条线路。后来,重庆电视台《这里是重庆》栏目也与文保志愿者开展合作,志愿者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民间的呼声不可小觑

“真正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重庆老街群的那些文物保护者在拆除文物的漫天黄沙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志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是一个网名叫“江北城”的人写的网络文章,此帖一经发出,“天涯重庆”给予置顶,文管所立即张贴告示:文物建筑不得拆除!此事获《中国青年报》报道,被《中新网》转载。令“江北城”欣慰的事,呼吁产生了非常好的结果:2012年3月10日,南岸区政府高度重视,给予积极回应。

于是,重庆东水门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南岸区抗战遗址枣子湾别墅群被保护下来,成为网红打卡地龙门浩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名“鸣哥”的张鸣是2012年加入组织的,2016年退休后参与组织管理工作。他认为,群众力量是文物保护机构的有益补充。“‘扫街’是特色,通过一个‘扫’的动作,把历史的碎片归纳在一起。扫,拂去尘埃,恢复历史真相。”最让张鸣开心的是,民间呼吁还转化成了政协委员的提案:要保护好渝北区“百年周氏节孝牌坊”。消息刊发于2019年1月14日《重庆晨报》……

另一个事例,值得欣慰,说明民间的呼声不可小觑:2016年11月25日,沙坪坝旅游微信公众号推出文保志愿者撰写的《一段尘封的历史:寻找大学城历史上的第一所高校》文章,介绍曾为人民军队培养近万名炮兵军官和技术人才的重庆炮校,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时任区委主要领导知道后也非常重视,多次带队深入现场调研并作出批示,后来该区文管所对重庆炮校进行挂牌保护……

巡查路上他们披荆斩棘

“烟姐”是志愿者们对沈志敏(网名雨如烟)的尊称。沈志敏在北碚区澄江镇长大,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行走于老街老巷老院子,退休后便加入了文保志愿者队伍,后来担任了北碚区文物专业巡查队副队长,也是几个专业巡查队中唯一的女副队长。

一次,他们去巡查胜水寺摩崖造像,该寺位于水土大堡寨的山顶,无路可达。为了准确记录造像情况,沈志敏和队长“无忌”(杨春华)等人带着红外线测距仪等工具披荆斩棘前行,途中遭遇野山蜂攻击,幸好她反应敏捷,迅速用外衣包裹住头部,并马上蹲下身来,但手臂还是有几处被刺了。她说,巡查中像这样的意外其实很常见,“我就是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践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网名“老胡”的胡学军也是一名专业巡查者,与沈志敏不同的是,巡查时他常常全副武装,右手提工兵铲,左手拿开山刀,身上还缠着绳子、吊着手电筒、背着工具包。胡学军2021年完成了沙坪坝区远郊组七十几个点位的日常专业巡查,还与同伴先后探寻了江津白沙镇、巴南区等多处文物。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沙区远郊的几处崖居探路巡查。这些崖居通常在半山腰,周围杂草丛生很难到达。夏天还经常遇到蛇虫等野生动物,只能依靠专业装备一路艰难前行,甚至还需要安全绳保护下降,过程既惊险又刺激。他说,尽管艰辛,但到达现场的那份心情仍无以言表,“想想都成就满满!”

网名“老雕”的刁海波在2019年成为志愿者,2020年1月加入专业巡查队。三年来,他的工作任务从承担李子坝到红岩村区域的文物巡查,到担任渝中分队内勤,负责协调主管部门、统计报表、撰写总结报告、制作文物档案等,还承担了各区队部分事务的统筹协调。去年4月,他参与筹建大渡口分队并担任队长。

“老雕”认为,巡查工作非常有必要,是政府管理手段的有力补充,也是文物生存活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巡查,给予文物持久深入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

文物“认养”大人小孩一起上

“冰锅”介绍,文物认养自愿服务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招募了1350余名志愿者,其中3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文物的“认养”和日常巡护工作。2021年,该项目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网名“兔猫”的万思源是一名警察,他“认养”了三处文物,此外他还负责江北区和渝中区的文物专业巡查,“巡查工作虽然看起来枯燥,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且很有意义。”他讲了两个例子:一是渝北礼嘉九曲河原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著名画家徐悲鸿等曾在此教过书。他2017年发现并报告,2018年得到修复;另一个是2020年底发现一座老墓,墓碑上字迹已严重风化。他调查发现,墓主人廖淡如是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夫人,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于是写出巡查报告并上报。很快相关部门派人现场查看,并及时整修,现正准备申报为市级文物。“重庆是一座有独特历史的文化城市,我希望多发现和保护这些文物,让文物讲出自己的故事,以传承重庆文化”,他说。

其实,文物巡查并不仅仅只有大人参加,一些受到影响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

2020年6月29日,第十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来自珊瑚实验小学的魏子博成为奖项得主之一。魏子博因论文《探寻历史遗迹,发掘抗战精神——重庆市小学生对“重庆大轰炸”历史认知的调查》而获奖,这个项目也让他获得了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此外,他还和妈妈参与了文物认养,他们共同认养了卜凤居和美丰银行旧址,“我很喜欢文物认养活动,因为它能让我了解更多历史,我还会邀请朋友一起参加的。”

延伸

“再不保护,她们就不在了”

从2011年到2022年,“重庆文保总队”历经艰辛走过了11年,共组织重庆历史文化遗迹探访、公共文物宣传活动700余期,参与人次5万余人,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2013年6月9日,“重庆文保总队”推荐的三名群友获得“重庆首届十佳文物保护志愿者”称号,从此他们荣誉不断:2017年,获“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故事全国十佳团队;2019年,“历史文化地标展示项目”荣获中宣部等颁发的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0年,“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获团中央等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荣获2019年“全国最美文物守护人”的吴元兵说,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也都需要一种可以触摸的温度和能够感知的力量,“访古寻踪,注定是一项长期枯燥而艰难的跋涉。但再不寻访,我们就老了;再不保护,她们就不在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政协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