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超7℃ 谨防“温差疲劳”

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13日

进入夏季,气温开始升高,身体也随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头晕、浑身酸痛、睡眠变差……日本媒体近日载文提醒,夏季气温大幅变化,出现“过山车”式反复升降,容易导致人体自律神经出现紊乱,“温差疲劳”接踵而至。夏日炎炎,怎么能帮身体更好地适应天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军宇教你安然度夏。

温差超7℃容易疲劳

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内科·神经内科诊所院长久手坚表示,集中分布于颈部和耳部周边的自律神经主要负责保持人体正常体温。一旦气温或高或低导致温差过大,自律神经负荷随之增大,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身体负担加重,进而出现肩膀酸痛、头痛、全身乏力、失眠等“温差疲劳”症状。有些人还可能出现打喷嚏和流鼻涕等“温差过敏”症状。通常情况下,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7℃以上,或者两天间最高气温相差7℃以上,就更容易出现“温差疲劳”或“温差过敏”症状。

为了保持自律神经发挥正常功能,在夏季气温升降幅度较大时段,一旦出现失眠症状,不妨温水泡澡10~20分钟,水温控制在38~40℃之间,水位以浸泡颈部为宜。泡澡暖身也有益改善“温差疲劳”症状。此外,按摩耳朵和肩周也有益恢复自律神经功能。

身体自带“体温调节系统”

从医学角度讲,“正常体温”是一个数值区间。以成年人为例,不同身体部位的温度略有差异;其中,肛门温度最接近体温。

在基因进化和机体活动的双重选择下,下丘脑将人体的“出厂温度”设置为37℃左右。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正常。当皮肤感受器接受冷、热信号时,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相应作出血管收缩(需要产热)、扩张(需

要散热)的指示,这就是身体打冷颤、出汗的原因。在“控温系统”帮助下,体温保持在稳定范围。即使偶尔波动,幅度也不超过1℃。

当外界温度过高或体内产热过多,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扩张血管、加快呼吸、身体出汗等加速散热,但这种调控只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效。一般情况下,外界温度达到33℃,人就会感到闷热,正常活动受到影响;外界温度达到36℃,接近人体核心温度,辐射散热会大大减少,主要依靠出汗等来蒸发散热;外界温度达到38℃时,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几乎都会失效。

7个建议帮你安然度夏

夏季温度升高,我们该如何安然度过?王军宇总结了7个要点:

1.户外活动避开中午

天气炎热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到户外,应穿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遮阳帽、涂防晒霜,并且尽量避开中午,选择早晚等太阳辐射相对弱的时间段。户外锻炼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要在太阳最烈、日照最强的正午锻炼,清晨和傍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2.注意室内外温差

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将空调调至26℃左右更舒适,有脑梗、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更要注意。若在室外大量出汗,回到室内应先擦干再

吹空调,也别对着空调直吹。

3.空调首选除湿模式

空调的制冷模式本身也可以除湿,但与除湿模式有所区别。制冷模式时,当室内温度接近空调预设温度,机器运转强度就会降低,除湿功能也同时变弱;而除湿模式是在降温功能的基础上,还能维持一定的除湿效果。

4.少量多次补水

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可每隔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大量出汗,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量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

5.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饮食清淡,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高热量、油腻、辛辣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发生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6.夜间适当通风

夜晚温度过高时,可以采取吹风扇、开空调等降温方式,营造适宜睡眠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4℃;风扇不要对着身体直吹;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建议夜间将多个房间门打开,保证空气流通。

7.心情也要纳凉

心情平静,交感神经张力就会下降,血压、心率、代谢、体温也随之下降。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