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城巷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15日

游客在山城巷游玩。 据重庆日报

□樊家勤

近日,我来到中兴路与解放西路路口边的人行道旁,这里之前有一个牌坊,上面有“山城步道”几个大字。沿着这牌坊进去往左边上行就是山城巷了。

防空洞和厚庐

穿过几个小巷,我看到一扇石朝门,门槛石是一块条石,镶嵌在两边的石礅处,两边的门柱是整块条石,门楣上也是一整块长方形的条石,上面还隐约可见“长乐永康”繁体字。这石朝门的背面下半部向外的菱角上还凿有两个如馒头大小的凹口,可以看出其棱角当时是很清晰的。两扇木门对开,其靠近门朵处用铁皮铆着。石朝门通告高4米,宽约2米,建于清朝末期。“长乐永康”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厚望。整个石朝门由于年代较久和材质的原因风化严重。走进石朝门,只见有一个小坝子,地面用石板铺成,右边是青砖房,左边有个一人宽的石梯道,很窄,通往地下,可能是当时防空用的。对着门再往里走上楼,这里正在准备画展,从锁着的门来看,还没有完工。

从这楼上过梯道出去是一个空坝,坝子周边有商贩摆着商品在卖。坝子前端台阶平台处有人在一边弹琴、一边陶醉地唱着歌。台阶附近黄葛树旁边的屋子里有一个防空洞,很深。据说,这个防空洞开放约两年,是抗战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日机轰炸用的。

离这防空洞不远是“亦庐”石朝门。该门外为青砖墙,石朝门还在,门楣“亦庐”两字已风化,只能大体辨出繁体的模糊状,左右门方的阴刻对联的字迹风化也很严重,石朝门内的建筑早已年久失修,旧貌难寻,但保留的石朝门见证了着山城巷的历史,述说着过去的辉煌。

从防空洞处出来转几个弯就来到修缮后的厚庐,厚庐有一道门在山城步道边,左边就是悬崖。厚庐为U形合院,山坡屋顶,为三层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抗战陪都风貌建筑,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石门框,朝门八字开,八字形向上直通三层,弧形窗楣,条石屋基,依山望江,为川军将领兰文斌的宅邸。兰文斌曾开设工读学校,收养孤儿,教谋生手段。

厚庐还具有上海典型石库门建筑的特点,该建筑被命名为首批“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是重庆主城山地建筑的典型代表。

在厚庐,我与工作人员交谈中,听说抗战时期有官员在山城巷下面的防空洞住。那防空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冻库,当时一车车猪肉拉进拉出的。

体心堂民居和金马寺小学

我走到山城巷中断的体心堂街,这条街原来有体心堂、城南女工社等。沿着这条街走,能看到“体心堂42号民居”。清乾隆时期,重庆城内先后创办起一些慈善机构,体心堂就是当时著名的赈济堂之一,承担着赡养孤老、收养弃婴和无力自养的残疾人等事务,还兼办济米、施药、施棺木及临时赈灾等社会慈善工作。现存的“体心堂42号民居”建筑曾是美丰银行董事长周见三(著名作家韩素音的三叔)的房产,该建筑为一楼一地底,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八字房门,两侧竖有封火山墙,内有精美灰塑和雕花门窗,是典型南方传统民居院落,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体心堂42号民居”还没有开放,正在修缮中。

过了山城巷中断往上走,前面出现长长的巷道,左边是高高的西式建筑,右边是中国式的房屋和砖墙,行人较少,砖墙中间有一道门,上面有几个很旧的金色大字“金马寺小学”。20世纪90年代小学停办搬迁。金马寺小学是20世纪初由法国人建造的教会小学。校区由3栋楼组成,包括主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四周绿树成荫。

我好奇地走了进去,发现这个地方我曾来过,感觉最有原始味的是原金马寺小学主教学楼,该楼为砖木结构,双坡屋面,主入口位于中部,正立面左右对称,两层楼均开有高大的木框玻璃窗,以满足教室采光。该建筑见证了老重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金马寺小学搬迁后,建筑闲置。如今,在保留原金马寺小学整体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经过外墙结构修缮加固,内部空间改建,里面注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还有百货店、山城故事馆、图书馆等。

沿着楼道上楼,这里在进行图书展。好熟悉的地方,两年前,我来这里参加过远山电影和电影剧本展。这次来,我想找有关山城巷的书,可惜没有如愿,有点遗憾。

在废墟上建起“仁爱荒野花园”

从金马寺小学门口出来,沿着那西式建筑的巷道往上走十多米,发现这座西式建筑就是仁爱堂。

山城巷在明清时期为城内高档居住区之一,其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别具特色。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山城巷顶部的原二仙庵以仁爱堂为名修建教堂、教会学校、医院等建筑群,占地10多亩。仁爱堂由法国技术人员设计,整个建筑融合了西方罗马式建筑和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简朴而典雅,位置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和珊瑚坝,开阔、宽敞,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教堂于1902年建成投用。法国传教士在此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夜晚,从远处往这坡上看,家家户户,灯火如星,又因地势较高,似在天上,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1972年改为山城巷。

仁爱堂建筑群里面最有影响的可能是仁爱医院,医院初期仅设门诊部,聘请医生应诊。抗战期间,仁爱堂成为重要的医疗场所。1944年医院改为“陪都中医院”(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前身),1951年,原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仁爱医院及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时,将教堂等一并接收。仁爱堂展现了重庆山地特殊的欧式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仁爱堂门前旁边的灰墙面上,几年前有这样残缺的字样:四川省重庆市中医学(校)门诊(部)。现在那些文字不见了,石朝门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把墙体打开的铁门,铁门里面安有现代式门闸。

“仁爱荒野花园”是在仁爱堂西侧翼楼废墟上建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进出“仁爱荒野花园”还有另外两道门。一是离这不远的大厅出入口,二是西面的出入口。从大厅入口进去,是一个搭建有篷布的平台,这里是法国领事馆旧址,当时是一栋欧式建筑,为方形的两层小洋楼,雕刻精致的柱头和罗马式的外廊栏杆,显出优雅浪漫和异域情致,现洋楼早已不复存在,只露出残缺的屋基。在重庆开埠前,法国政府在重庆城内的二仙庵设立了法国驻重庆领事馆,不仅管辖四川、贵州两省,还延揽了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务。

面对仁爱堂站着看,“仁爱荒野花园”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左边。欧式钟楼,这钟楼直径5米,高15米,款式别具一格,是仁爱堂的附属建筑。

二是中间。仁爱堂侧翼的墙上有“仁爱荒野剧场”字样,还能看到柱子和墙面拆除残缺的形状,在剧场前面是仁爱医院的地下室遗址。抗战时期,仁爱医院曾设立难童救济及教养所,为空袭受灾难儿童提供救济。

三是右边。这是西面,最主要的是明代古城墙遗址,在花园内和花园外的栈道旁都有。这段古城墙主体应为戴鼎所筑城墙之基础上形成的,目前保存比较完整。传说中已经消失的金汤门大概就隐藏在这段古城墙附近。

栈道、步道和古城墙

从西面的门走出花园,就是悬空栈道,绿树摇摆的悬崖下面是车流不断的公路,公路下面就是长江,江上能看到几座桥。

在栈道上往七星岗轨道站方向走,右边是古城墙。墙上还能看到一些记载:《重庆古城墙》《古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门历史全貌》《历史溯源》等,但有的字迹风化严重,难以辨认。

在栈道廊亭里,一些游客面对长江,看着那滚滚东流的江水,议论着;看着那江上桥面的轻轨穿梭,车辆往来,诧异着;看着那地面上高低起落的建筑物,好奇着;一些中老年游客坐在廊亭那橘红色的条凳上,休息着、摆谈着。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好、知足的表情。

有意思的是,走到栈道尽头要想去轨道站就只能走步道,一些打卡青年人好奇心强,就沿着步道走,可在新旧步道交汇处如八阵图,走一段路后就没有路标,岔路几条,不知该怎么走了,作为老重庆的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也有点蒙了,但我把之前拍的照片翻出来看,看到旧步道的走向,还看到一张照片上有一块地砖似的路标,就按那地砖路标箭头指的方向走,我时而看着走在旧步道的几个青年人,暗想他们走到尽头是断头路,肯定得回走,果然,我走出了“迷宫”,但不一会那几个年轻人也走出来了,聪明。

被称为“建筑博物馆”的山城巷,2021年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022年,山城巷获得“成渝城市更新十大地标”称号。

漫步在山城巷,我感觉这里有深厚独特的山地特色,充满着诱惑而迷人的气息。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