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梁漱溟到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

在战火中的乡野 播撒教育的种子

版次:007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17日

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书法

1947年梁先生与勉仁同仁于北温泉公园合影

□张鉴

一座隐匿于乡间的寺庙,一所书声琅琅的学堂;十来个身着灰色布衫神色肃穆的僧侣,一群嘻嘻哈哈活泼可爱的学生……当这样的意象穿越时光叠加在一起,一段模糊的记忆就会清晰凸显于眼前,依稀的历史就会从荒烟蔓草间鲜活地浮现起来。

1梁漱溟来到来凤驿

1940年夏天,重庆战火纷纷,灰蒙蒙的天空不时传来日本飞机的轰鸣。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者、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先生和他的弟子陈亚三、黄艮庸、王平叔、云颂天等一行由沦陷区一路辗转来到这里,与璧山教育界知名人士钟芳铭取得联系后,终于来到了重庆西郊的璧山。

在距离县城南不足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驿,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梁先生几经勘察选址,终于选定在这里继续开展他的乡村教育。

这座古驿就是明清时成渝古道上四大名驿之一的来凤驿。

来凤驿西两公里,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古寺,名叫西寿寺。三重大殿掩映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大殿前,有一棵双手合抱枝繁叶茂的四季桂,每当清风袭来,金色的桂花如细雨纷洒,浓郁的芬芳在空气中四溢。不远处,池塘波光粼粼,菜畦一片碧绿,稻谷青黄交接,这里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让人在某一瞬间浑然忘却离人乱世。

一群棉布长衫温文尔雅的先生走到这里,被眼前的美景迷住,愁容密布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真是一个办学的好地方!戴着眼镜一脸肃穆的梁先生四下观望后,目光最后又停留在了大殿深处。

几位先生的谈话声引出了诵经的和尚。经过简单交谈,和尚明白了来者之意,面露难色。

2僧侣大义,寺庙变学堂

西寿寺相传始建于元朝,历经千年,有着太多沧桑,但一直是四里八乡村民烧香拜佛之地。主持起初不情愿,但经不住梁先生等人的一番劝说,后来转念一想,兴办学堂,教育孩子,培养祖国下一代,这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和尚们一番商议,最终决定离开,把寺庙让出来办学。

协议达成后,和尚们收拾褡裢,纷纷离开。接下来,梁先生组织人手热火朝天地改造寺院,他们打扫房间,安放桌椅,很快就改造成了一所学堂。说来奇怪,一个月夜,四周的村民看见一幅非常奇怪的画面:和尚们成群结队手持灯盏,一步三回头地走出那座寺庙,他们走得很慢很慢,手中的灯盏在夜晚的风中忽明忽灭,队伍从庙门蜿蜒至小路,至山坡,最终消失在黑夜的尽头。

这或许是传言,也或许是村民们的幻影。但很多年之后,这里的老人依旧有鼻子有眼地说着这件事。但无论怎样,我宁愿相信是真的。和尚依依不舍离开这里,皆为成全孩子和未来。

仁以立志,奋勉求学。梁先生据孔孟之道取义成仁之意,给学校命名“勉仁中学”,寄寓深远。他亲自担任了董事长,并推定陈亚三、黄艮庸两位先生偕同王平叔、云颂天先生发起筹备。梁先生一向无私财,当时只有参政员俸禄,于是只留下少许做了生活费,其他的皆移作筹备办学开支。

3艰难时局中独立办学

一切就绪。秋天,学校开始招生。校长陈亚三、教育主任黄艮庸、训育主任张淑知走马上任。学校分设高、初中部。学生则来自四面八方,有璧山当地的,有附近各县的,也有从沦陷区来的。

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陈亚三的儿子陈道宗等都在这所中学念书,他们见多识广、多才多能,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教师都来自不同地方,促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增长了见识,领略到许多异域风土人情。学校除了将这所庙宇变成教室之外,还将来凤驿附近的一座炮楼改为了教师办公地点。西街的一座碉楼(今来凤小学B区旁)也归学校使用。高中和初中部一班在东街的川主庙(后来的来凤粮站)内,初中二班在碉楼里,碉 楼底层作教室使用,楼上是学生寝室。

寺庙曾经单调枯燥的木鱼声很快被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代替。村民总能看到,清晨一群孩子跟着一袭粗布长袍、一双帆布胶鞋的先生步行到西寿寺,黄昏成群结队一起回到来凤街上吃饭睡觉。师生同吃同住,其乐融融,书香醉人。

梁先生在《创办私立勉仁中学缘起》及《办学意见述略》一文中阐述过在此办学的情况:“愚自华北巡历战地归来,顾念大局艰难,无可尽力,将退而聚徒讲学。适在川从游诸子以兴学为请,时则中等教育之有待改善不异畴昔,而教育当局今实示其改善之机(如新颁导师制)。吾与诸友夙尝着力于是……本其经验,并力以图,稍抒其疾痛难已之怀耶!”

时局艰难,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传道授业,教育兴邦。

由于情况特殊,学生没有教材,于是梁先生挑灯夜战,亲自编写讲稿。不仅如此,他穿着朴素的长衫,走进教室,亲自为孩子们上课,内容除了仁义道德的古训,还讲授古代忠孝节义的故事、古诗词等。“人生七十强支持,帘卷西风烛半支。传语儿孙好看待,眼前风景无多时。”孩子们被这位博学儒雅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老师深深吸引,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梁先生对表现好的学生总是给予热情表扬,以此规范塑造学生的灵魂。

这所学校校长亲力亲为,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他老师也都是些爱国进步人士,他们学识渊博,热心教育,能诗擅词,且有不少著书立说,整所学校特别重视语文,有些老师把自己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给学生看,读给他们听,激励孩子们积极写作,同时还要求学生们写日记,各班办墙报……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除了文化课,学校也很重视劳动教育,每周开设劳动课。因为来凤驿周边有大量良田,于是劳动课时老师就带着学生到西寿寺教师宿舍菜地去种菜。菜园子里生机勃勃,一片青翠,这些蔬菜也成了师生们餐桌上的美味。学校还十分重视文娱活动,每学期都要开晚会。晚会上,师生一起登台表演,各展才艺,大家挤在台下看得兴致勃勃,一片欢声笑语。音乐教师王勤庄还尖着嗓子扮女声唱歌,博得台下阵阵喝彩。

4炮火中田间地头上课

乡村田园宁静美好,没有敌机轰炸时,学校教学秩序井然。不过,日本飞机也常常飞来狂轰滥炸,打断师生们的教学。来凤驿没有防空洞,每当刺耳的警报拉响,师生们便带着书本来到附近大院,更多时候,逃到田间地头躲起来。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孩子们并不惊慌,围坐地上,打开书本,照样认真听老师镇定从容的授课。

很多年后,当地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忍不住啧啧称赞,说那时的学校办得太有特色了。

因为名家办学,来凤驿这个地方就成了当时名流造访之所。著名学者熊十力当时在乐山复性书院被日机炸伤,回渝后就借住在西寿寺。有一次任继愈与贺麟先生来到来凤驿看望熊十力。晚上,明月高悬,四野一片宁静。几个人围坐院坝,谈兴甚浓,梁先生兴致勃勃地讲起1938年他访问延安同毛泽东在一个大炕上联床夜话八个通宵的事,也讲起如今在这里办学教书的种种经历。

一年转瞬即逝。第二年秋天,由于种种原因,勉仁中学迁往北碚。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勉仁中学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却给来凤驿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给这块土地播撒下了文明和教育的种子,梁先生的教育理念在此生根发芽。1947年,当地的几位乡绅创办了明善中学。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来凤中学,70多年过去,来凤中学已经是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这片乡野继承了梁先生的文脉,教育之花越开越美!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