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19日
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在武夷山景区游览 新华社发
大批学生在海口火山口公园游玩
“双减”政策出台后,原来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的家长纷纷将目光投向研学。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大部分家长其实并不能清楚认知研学的概念。研学的钱到底花得值不值?游走在教育和旅游中间地带的研学团,有的课程设计荒唐离谱,有的收费更是高得离谱。在不少受访者看来,高价研学团的变异,让研学变了味。甚至有家长愤怒指责,“我把学校当花园,学校把我当猪宰。”
高价研学 是否自愿
今年4月中旬,一位网名孙空空的佛山家长就孩子所在学校的研学乱象连发12问,引发广泛关注。
他女儿就读的私立学校组织小学生到香港“微留学”,活动5天,收费5980元。而研学内容及行程极其模糊,只笼统地提及“香港领袖训练课程”“香港学校参访交流课程”“香港科技课程”,其中最明确的研学地点竟是香港迪士尼乐园。
“参加这次活动真的是自愿?还是打着自愿的名义做强迫的事?不去参加活动的学生会不会被特殊对待?学校选择的这个公司有经过调查吗?有没有经过公开招标?”孙空空在视频中愤怒指责,“我把学校当花园,学校把我当猪宰。”
最终,校方取消了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不再对研学事件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孙空空颇感无奈,“研学是教委提出的硬性要求,学校、老师、家长都没有选择权。”
研学旅行确实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之一。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不过,《意见》也强调: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研学本身是有意义的,但不排除一些机构拿捏住家长‘但求孩子平安开心’的心理,推出的研学旅行只是披着研学外衣的旅游。产品上量后,品控可能降得更低。”一家创立十余年的教育机构顾问严初举例说,对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带出去放个烟花、点个炮仗、晚上捉两只虫子,就能玩得很高兴,然后包装成自然实践。“问题是,这叫研学吗?”
辽宁博物馆工作人员耿雷在《城市中博物馆游学新现象的忧与思》一文中披露,为期一两日的博物馆研学收费一两千元,有些活动听2小时讲解就要收费400元至600元不等。中国大多数公立博物馆自2008年起免费开放,机构带人到博物馆几乎没有门票成本,却要向学生收取大笔费用,称得上是无本万利。
耿雷举例,就博物馆研学而言,很多带队导师对文物一知半解,讲解漏洞百出,或是索性对着文物说明牌照本宣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更恶劣的是,将陈列文物张冠李戴,把错误信息灌输给学生。还有一些机构干脆在展厅搞“探索与发现”,让学生拿着“任务卡”在场馆穿梭自己找答案,不仅扰乱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影响他人观展,还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问题 如何防范
“清北校园游”是最热门的研学产品之一。疫情之后,清华北大目前只接受校友等特殊人群入校参观,还需要提前预约。“组织者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将孩子送进校园,为了不被发现,不能打旗帜、不让穿统一服装,化整为零地往里混,孩子高高兴兴转一圈,能学到什么?”北京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昱坦言,组织者把重点放在了建立渠道上,而不是内容设计。
还有一些产品打出“到中科院学科学”“与科学家面对面”的宣传口号,实际上就是去中科院对外开放的餐厅吃个饭,或是去对外运营的植物园转一转。更有甚者,还打出“跟着院士去旅行”的旗号,愁得中科院天天打假。
此外,市面上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研学产品,如“七日速成珠心算研学营”。这类速成班拿捏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实为培训机构蹭研学流量,通过办伪研学活动为补习班引流。
“研学就是这样一种不体验就无法探清虚实的非标产品。”众信旅游集团研学旅行指导师于会青说。
相比于质量与价格问题,家长最为关心的是相对隐性的安全风险。研学回来后孩子高烧或呕吐腹泻、研学营里遭遇猥亵打骂虐待、孩子被教练摔成骨折……近年来,研学旅行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
2021年8月5日,中国探险协会发布声明称,该协会组织的青少年腾格里沙漠探险项目发生意外,一位16岁的孩子意外身亡。组织者蒋某以及领队王某,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立案调查。“责任判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只能说再次给行业提了醒,各家尽量结合自身优势开发研学线路,对于新产品要反复讨论,宁可放弃,也不要冒进。”于会青表示。
面目模糊 谁来主导
回想2017年创建研学旅行服务公司之初,北京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昱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进入学校。
苏昱解释说,当时市场还不够规范,不同学校对研学的理解存在差异,如再夹杂校方负责人的个人喜好,往往就会造成混乱的竞标局面,最后选出的承办机构也不一定以产品取胜。
“类似的暗箱操作并非个别现象。”一位不愿具名的旅行社负责人回忆说,2018年夏天,朋友孩子参加所在学校的研学旅行,到成都及周边5日游,路上往返就占了2天,每人收费3000多元,仅一个年级出团的毛利就近百万元,利润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明显不合常理。
一个流行的潜规则是,很多学校将研学作为教师福利。“每年换条新路线。”严初介绍说,公司为留住大客户,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新课程、去更偏的地方。而一条不成熟的路线,不但会增加交通、住宿、课程开发成本,还可能导致其他变数,比如各种安全风险。
“最终的研学方案取决于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和承办机构间如何博弈。”严初总结,研学涉及学习、旅游、食宿等多项活动,在监管上处于教育、科技、文旅、工商等多领域的交叉地带,在缺少严格的准入门槛、没有统一规范、没有单一明确监管主体的情况下,谁来主导研学活动的挑选,只能说各显神通了。
研学过程中,学生希望“玩好”,家长的诉求是“绝对安全”,“但真正的研学是去吃苦的。”严初说。家长看到孩子回来“又黑又瘦”肯定心疼,要么下次换机构,要么机构不断提升食宿成本,势必又会压缩课程研发投入,从野外露营进行雨林考察变为“住星级酒店+大巴接送”,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植物园一日游。
纵深
快速膨胀的研学市场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6年称为研学元年,政策撬动需求,供给快速跟上,研学企业数量猛增。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研学机构已达到31699家。从需求端看,目前中国研学市场潜在消费群体已超过2亿人,潜在整体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成为旅游市场新蓝海。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外教培机构也把目光投向了研学市场。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等都争相抢滩研学市场。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很多新玩家进入这个赛道,新东方、学而思、网易等手握生源的教育公司和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进场,带来了研学市场的规模化趋势,但行业小散乱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此前,中国社科院多个机构联合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指出,当前研学旅行界定模糊、行业标准不健全,从而导致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疫情之后,研学市场经历了新一轮洗牌。很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疫情后转型或退出。同时,行业在疫情过后快速复苏,那些低价的、服务质量不达标的研学产品借机重返市场。
“研学市场最大的乱象就是混淆了研学与游学、旅游之间的界限。”北京一家研学机构的教育顾问季旻说,由此带来“游而不学”的问题,甚至让消费者无从界定“是否存在游而不学”,这对学生、家长和行业的规范发展都是不利的。
“研学游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的问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认为,要高度重视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现在我国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到位,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标准。要制定研学旅行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有了标准,再依据标准严格监管。”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