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起底 黄牛抢票

“买不到”的演出票都去哪儿了?

版次:008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被抓的“黄牛”手里囤积了大量演唱会的票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迅速回暖,再度激起了歌迷、影迷,以及戏剧迷们久违的热情。然而,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大行其道”又让很多观众“心灰意冷”。“官方还没开票,二级平台已经提前预售”“官方平台开票秒没,‘黄牛’却票源充足,只要加价,想要什么价位的票都有”……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观众体验,扰乱了市场秩序。观众抢不到票,“黄牛”为啥能囤积大量票源?强制实名到底有没有用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数十万张门票“开票即售罄” 观众却买不到票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6.89万场,演出票房收入49.8亿元。演出市场回暖,观众们也是热情高涨,今年一季度,演唱会、音乐节售出票量超过110万张。一边是观众对演出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热切期待;另一边则是“黄牛”们借机牟利。

今年的5月底至6月初,知名人气组合乐队五月天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连续举办6场演唱会,数十万张门票“开票即售罄”。这背后,观众在官方售票平台抢票抢不到,而“黄牛”却在一些交易平台和社交软件大量加价转售门票。看台和内场的官方门票价格区间在355元到1885元,而“黄牛”发布的各类溢价票,平均每张加价525元到925元不等,内场1855元一张的票,甚至被炒到了6980元,更有甚者,价格高达上万元。不仅是“溢价”,有媒体采访发现,不少购票人反映,自己在开票的第一时间,在大麦网、纷玩岛、猫眼等多个官方平台购买,均没有成功,但黄牛票的场次、位置却可以随便挑。

“黄牛”倒票专项整治工作

查获“黄牛”倒票人员143人

针对此类票务市场乱象,特别是大型热门演唱会在京密集举办,从今年4月起,北京文旅、公安、网信、文化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一起出手,联合各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黄牛”倒票乱象专项整治工作,打击“黄牛票”的销售流通。

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根据演出票务市场的工作模式,锁定“黄牛”倒票的“重灾区”集中在“大型热门顶流演唱会”及热点演出场所举办的“顶流演出”。自今年4月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根据群众举报以及工作中发现的线索,北京警方已查获“黄牛”倒票人员143人。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五支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张研告诉记者,在五月天演唱会期间,北京警方在外围设立了打击“黄牛”专项指挥部,出动便衣警力,持续保持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打态势,其间查获处理“黄牛”倒票人员64人。5月23日,将涉嫌倒卖多张五月天演唱会门票的刘某、王某等五人抓获,并依法处理。通过排查出票销售方案执行情况、线上演出门票交易情况以及网络舆情和12345群众平台转来的相关投诉,监管部门研判“黄牛”倒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官方线上平台的“转赠”环节。以近期举办的五月天鸟巢演唱会为例,官方渠道售出的电子门票约20万张。其中,有大部分电子门票发生了“转赠”行为。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介绍,通过开展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乱象专项整治工作,我们发现“转赠票”是“黄牛票”的主要来源。下一步,我们的监管重点,就是对热门顶流演出的“转赠”环节进行优化调整。

从“外挂”到“真人代拍”

“黄牛”这样抢票

一场演唱会,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就是主办方和演艺方,主办方搭台邀请演艺方合作,同时“吆喝卖票”,因为票房收入是主办方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控制票源和销售格外重要。2023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第五条明确表示“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所以,我们看到,非公开销售的门票有30%,这一般是为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的“工作票”。 很多人纳闷,一场演唱会至少有70%的可售票,我们为什么就买不到,“黄牛”却可以呢?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站在演出场馆门口偷偷倒票不同,如今“黄牛”们的业务早已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他们都有哪些操作方式呢?首先,70%的可售票,主办方一般会将其分配至“票务代理”,除了大麦、纷玩岛、猫眼三家官方授权票务平台外,还有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票务代理。一些“黄牛”专门研发了用于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就是俗称的“外挂”,在官方售票渠道的抢票成功率非常高。记者登录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发现,有用户发帖展示使用“程序脚本”的抢票流程,并表示可以提供“服务”。“黄牛”囤积到可用于“转赠”的门票之后,会立即在相关社交平台以“现票预订”的名义寻找买家,进行溢价转售,倒卖完成后,再通过官方售票平台的“转赠功能”,修改观演人信息,将门票“转赠”给“溢价购票人”,完成交易。

除了“外挂”抢票,还有不少票务“黄牛”雇佣大量“真人代拍”,通过官方票务平台抢票,囤积票源。一些长期招收“代拍、代抢”人员的招聘信息也充斥在各类互联网平台。若遇到对实名制要求较高的场次或热门演唱会,“黄牛”则会预先收取消费者的定金,部分消费者冒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提供个人账号和身份信息便于“黄牛”实施“代抢”。因为真人代抢的购票行为与正常购票行为一致,因此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甄别。

此外,营业性演出一般会为必要性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工作票”,此类票源多为纸质票形式发放,票面信息与使用者难以准确关联,容易让“黄牛”钻空子。周卫民表示,“黄牛”雇人代拍抢票,扭曲了票务市场供求关系。我们要求票务销售平台要不断迭代技术,有效遏制“黄牛”,雇人代拍抢票行为。

打击“黄牛票”销售流通,举办方和票务销售平台如何约束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演出前,他们会提前约谈演出举办方和票务销售平台,要求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打击演出现场“黄牛”倒票行为:一是及时将相关违法线索提供给公安部门,二是加强现场核验。与此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和官方微博公布了“演出票务监督专用举报信箱”,鼓励市民发现“黄牛”后及时拨打12345市民热线或通过举报专用信箱进行投诉举报。来信来电反映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将相关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纳入黑名单管理。

专家解读

得先做好退票渠道 购票“强实名”才有用

针对“黄牛”倒票乱象,许多网友和学者呼吁,让“实名”制覆盖购票和演出入场核验环节,特别是要“强实名”。对此,文旅部市场管理司回复称,演唱会门票实名制是演出主办方为抵制“黄牛”采取的一项措施,对于打击捂票、囤票、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演出票务市场秩序。

那么,遏制“黄牛”倒票乱象,购票“强实名”有必要吗?实施“强实名”还需要关注哪些重点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朱巍表示,如果是“强实名”,就意味着票在二级市场上没法交易,既然没法交易,就一定要有一个必要的退票渠道。如果没有必要的退票渠道的话,消费者这个票有个什么事情就砸在手里了。所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的规定,消费者既然可以有购票的权利,那么作为平台来讲,作为卖票方、主办者,一定要切实保障好消费者有权利退票。“按照商业惯例来讲,开场前24小时之内都是可以进行退票的。有的平台、组织退票的时候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如果这个退票手续的费用超过20%的话,有可能也涉及霸王条款,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觉得退票渠道如果做好之后,才可以实行‘强实名’制。”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