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我们去西藏修天路,川交三处共牺牲42人,我认识其中两名重庆籍工人——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在帐篷前合影
□郑中天
1962年,中印发生边界冲突,为了加快边防战略物资储备,党中央决定川藏公路南线工程立即上马(318线西藏段)。
1963年,四川省交通厅成立第三工程处(简称川交三处),在全省范围内招兵买马,重庆辖区抽调了一千多名企业员工,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告别亲人,分批奔赴西藏芒康安营扎寨。雪域高原施工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大型筑路机械,只能依靠钢钎、二锤、炸药、撬棍、十字镐等简易工具,工人们风餐露宿,历经6年艰辛,终将天堑变通途。
这条天路的通车,为西藏地区的国防建设、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两个名字,打开记忆的闸门
时光荏苒,一轮甲子流逝,每逢“老西藏”们聚会,龙门阵总离不开当年在高原度过的那些时光。
前不久,老刘的儿子沿父辈足迹,赴西藏自驾游时发回一组照片,其中一张如美镇烈士陵园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处陵园是为当年修建川藏公路南线牺牲人员所建的吗?我上百度搜索,证实了我的猜想!
查看资料上的烈士名单,川交三处在川藏公路南线工程中共牺牲42人,参建的解放军某部牺牲15人,共计57人。细看这份名单,我认识其中的两名重庆籍工人,其中一个还记得外号,而另一个已被淡忘的名字刘远文跃入眼帘,猛然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西曲河里那块礁石凹槽中盛着的鲜血,立刻就在我的脑海里闪烁。
二
20人住的帐篷,挤进了40人
1963年秋,我所在的工班搬迁到西曲河工地。由于交通不便,工区缺少帐篷,于是工班把住的帐篷临时改造成上下两层通铺,两个工班各住一半。因此,本该20人住的帐篷,一下子就住进了40人,拥挤状况可想而知。
我住在上铺,一天早上起床时,发现对面床铺上坐了个美须公,正对着小圆镜梳理胡子。旁边有人叫他“老卡”,仔细一看,他的胡子真还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胡子相似。“老卡”真名叫刘远文,30来岁,是从重庆省轮公司调来的,虽说我和他各在一个工班,却是伸臂就能握手的近邻。
一天晚上,工区安排各工班派一个人,第二天到竹巴笼处物资站搬运炸药。当工班长点到我的名字时,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开凿在西曲河悬崖上的施工便道,曾让我心惊胆战,走过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老卡”见我犹豫,对我笑了笑以示安慰:“明天我也去背炸药,帮你壮个胆!”
三
绝壁运炸药,脚下河水吼声震天
第二天用完早餐,一行人上路。经过山上的青冈林时,“老卡”向正在林子里烧钢炭的工友借了一把斧头,砍下两根青冈树棍子,递了一根给我。“这棍结实,路上万一遇到熊,还可以抵挡一阵子。”他说。
来到悬崖最危险的地段,绝壁上的施工便道只有六七十厘米宽,脚底下奔腾的西曲河水撞击岩石发出震天的吼声。“老卡”不时叮嘱我留意脚下的路,有他跟在后面,我紧张的心情缓解了许多。走出西曲河,来到金沙江渡口,上次渡江我们还是乘坐藏胞的牛皮筏,这次处部用汽车从内地运来一条木船,渡江既方便又安全。
过了金沙江,我们在物资供应站办完手续,到处部伙食团吃完午餐,就到炸药库房去领炸药箱,木箱里共装了八包炸药,每包重四公斤。大家用绳索绑好箱子后,同行的另几人要去竹巴笼的商店买东西,“老卡”却招呼我和他一道返回工区,我对他的安排有点不满:“干吗急着回去,工区不是叫我们同去同归吗?”“他们几个身体好,走得快。我们两个先过江,在前面边走边等,这样才不会拖后腿。”“老卡”说话时,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只好跟着他先过江,当我们登上西曲河悬崖上的便道时,我早已精疲力竭。这时,“老卡”帮我砍的青冈棍起了大作用,我学他的方法,用棍子顶在木箱下方,便可靠在崖壁上休息。这时我才明白,“老卡”为啥要帮我砍一根青冈棍了。
想着前面还有一段险路,为讨好“老卡”,我掏出半包“大前门”香烟,自己点燃一支,想把剩余的全都送给他。因为我知道,平时他只抽八分钱一包的“甲秀”烟,工地上的人们习惯把这种烟叫“八大锤”。看见递过来的“大前门”烟,“老卡”笑了笑,从中抽出一支,然后把烟盒又推了回来:“你这烟味淡,抽起来没劲儿!”
四
苦中求乐,竟喝上松茸熬鱼汤
抽完香烟继续赶路,走到悬崖上最危险的路段时,看见脚下波涛翻滚的西曲河水,我的心跳开始加快。“老弟,你怎么脸色发青?这段便道不过几十米长,你在这儿等着,我把这箱炸药背过去,马上就回来帮你背。”自己胆小,我盼的就是这句话。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通过了悬崖上最窄的路段。
走到青冈林歇气时,“老卡”把炸药箱放在路边对我说:“你守炸药箱,我去林子里采点松茸。”约莫过了半个小时,他从林子里钻出来,手巾里包了十几株松茸,“现在是松茸收尾的季节,这点松茸今晚煮鱼汤够了。我们就在这里等后面的几位吧,同去同归不违反规定。”原来,他急着离开竹巴笼,是为了争取时间采摘松茸。
回到工区库房交完炸药,还有一个多小时才开饭,“老卡”进帐篷拿了一个缠着鱼线的空罐头筒去西曲河钓鱼。吃晚饭时他回来,罐头筒里装了五六条小鱼。“我到伙食团去掏点红炭,将就罐头筒熬松茸鱼汤,等会请你来尝。”他得意地摸了摸络腮胡子,尽显男人的魅力。
新鲜松茸熬的鱼汤,那鲜味令人难忘。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沾了他不少的光,河里的鱼、山上的蘑菇和野菜,好吃的东西不胜枚举,将我在繁重劳动后的疲劳感一扫而光。我常想,在这样艰苦的工地,遇上他真是我的福气!
一晚,“老卡”神秘地对我耳语,说他在山上发现了一个“粮仓”,明早带我去搬回来。原来,他在山上的一堆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大堆核桃。我一边掏着核桃,一边纳闷着核桃怎会藏进石头缝时,一只短尾鼠突然从石堆里蹿了出来,紧接着又蹿出几只。“老卡”喜笑颜开:“昨晚我出来散步,发现这儿有几棵核桃树,树下一只短尾巴大耳朵的石鼠正在石堆里窜,石鼠最喜欢啃核桃,我猜石头下面肯定有它藏的核桃。”这一趟我们收获颇丰,共找到六七十个核桃。回工地的路上,他提着装核桃的口袋,迎着金灿灿的阳光,饶有兴趣地唱起了山歌:“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啊啷啰,提袋核桃啷啷扯咣扯,下山冈啊啷啰。”
五
陡坡施工,他被飞石击中头部坠河
不久,新帐篷运到工地,上下铺被取消,两个工班分开,我和“老卡”的见面时间也少了许多。半月后的一天,我正在工地上劳动,突然听见西曲河下游传来急促的尖叫声:“‘老卡’滚岩了!掉进了西曲河……”听见叫声,我心里发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向下游飞奔过去。
只见一群人浸泡在刺骨的寒流中,正把一个满头流血的人从河中的礁石上抬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护送到岸边。我气喘吁吁赶到出事地点,看见“老卡”的头部已经完全变形,血肉和腮上的胡子粘连在一起,让面部模糊难辨。看到他这般模样,我一阵心痛,虽然我们相识只有两个多月,但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却已颇为深厚。那一刻,我肝肠寸断,泪水模糊了双眼。
“老卡”是在陡坡上施工时,被峭壁上飞落的石头击中头部坠入西曲河的,刚好滚到离河岸不远的礁石上。那块礁石上有一处凹下去的圆槽,“老卡”头上的鲜血流下来,圆槽便成了盛血的容器。这时正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光线照射到圆槽中,反射出的红光映入我的眼帘,那颜色竟和天边的夕阳何其相似。
“老卡”的遗体被放在工班帐篷外的木板上,身上换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服,人们轮流守夜。第二天上午,“老卡”被放入木工连夜赶制的木匣里,工区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然后将他安葬在西曲河边的一个小山包上。
当天下班后,我采了一束野花,放在了他的墓前。此时又是太阳落山的时刻,站在小山包上,向西曲河中的那块礁石望去,凹槽中的血早被浪花冲洗干净,夕阳旁的云霞如火烧般地璀璨。
延伸
愿天路的夕阳 永远伴你身旁
川藏公路南线从竹巴笼到邦达全长355公里,在修建过程中,牺牲人员的墓地散布在沿线各地。2019年,在川藏公路南线通车五十周年之际,藏区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牺牲的战士和工人,牺牲者被追任为烈士,并在芒康县如美镇修建了烈士陵园,让烈士英魂在绿水青山的澜沧江畔团聚。纪念碑上刻着刘远文和其他烈士的名字,供南来北往的人们瞻仰。
暮年的我,曾想沿318国道走一遍,从建设者变为旅游者,一睹西藏几十年的沧桑巨变。遗憾的是,临行前冠心病发作,这愿望便再也无力实现。我的青春岁月,曾和刘远文有过短暂接触,他是一位极普通且平凡的劳动者,但更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伟岸英烈。如今,当人们自驾川藏线,路过西曲河岸时,不妨停车休息片刻,去搜寻岸边那块有圆形凹槽的礁石,追忆它曾经发出过的红色光芒。
安息吧,刘远文烈士!愿天路上的夕阳,永远伴你身旁!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