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挑水夫和水巷子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东水门挑水夫

太平门挑水夫

□黄华木

“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抗战时期,著名画家徐悲鸿住在重庆,耳闻目睹重庆挑水夫的辛劳,作国画《巴人汲水图》:一长串挑水夫挑着满满的大桶,正往坡上爬。画上题写了这首诗,短短四句,形象地反映了重庆人吃水困难和挑水夫的辛苦。

挑水夫来来往往

巷子终日湿漉漉的

重庆是山城,崖石层叠,凿井不易。即使打井数丈,也难见到水。古时,城内大梁子一带还是森林,下半城尚可凿井取水。东水门有一口四方古井,据说还是秦朝张仪筑江州城所凿,现已无存。后来,上半城得以开发,森林为民居闹市所代替,下半城的井或干涸,或臭秽不堪,难以饮用。上半城虽有官井巷、大井巷之类的地名,其实井很少。大井巷里有一口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井里尚有水,可水却是不能饮用的,现今那井连踪迹也没有了,大井巷也名不符实了。

古今中外,不管是村庄、乡场,还是集镇、城市,其选址都不能不考虑取水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建在江岸湖畔,原因即在于此。重庆虽有两江环绕,但山高坡陡,水不可能自己流到城里来。当年,重庆城除朝天门外,其他七个临江城门外都有专门的水码头,城里的用水全靠人工挑运,挑水业成为一大行业。至今犹存的水巷子,就是一个见证。

水巷子北起于千斯门行街(后划归朝千路),南止小什字,是一条只有200多米的狭窄巷道。原来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叫下水巷子,较平顺;上段叫上水巷子,是一大坡石梯;后来合并成一条。20世纪90年代修建新重庆广场,将新修的路命名为棉花街,占用了下水巷子的地盘,水巷子就只剩下上面的小半段了,而且面目全非。如今唯一留下的,就是到小什字的最后那一坡石梯。

挑水夫大都来自农村的农民。1945年,我父亲从合川乡下来到重庆,无以求生,就曾在千厮门、临江门挑水。重庆城挑水业最盛之时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每个沿江城门外,都有好几家水桶栈房。加上江北、南岸,当年重庆以挑水为生的可能有两三万人之多。从千厮门江边挑水进城,走水巷子最近。挑水夫来来往往,那条巷道终日湿漉漉的,因而得名水巷子。

除了水巷子,城里还有一条叫水市巷的,南起至圣宫,北抵骡马店。后来修公路,将其拦腰截断,占了其中近半的地盘,就变得短小了。从和平路进去,从新民街出来,长180米、宽2米,全是青石板路。巷道虽然较为平坦,但不管从和平路还是新民街进入,都有一面很陡峭的石梯坎。原来西侧还有道路通往金汤街,后来被阻断了。金汤街一带地处重庆古城最高处,挖不出井来,又没有溪沟之类流过,吃水用水相当困难,需要挑水夫从江里挑水来卖,挑水夫也是卖水人。挑水夫从南纪门城外挑到那里,摆在那小巷路边。谁家要,喊一声,就给你挑进门去。那小巷里卖水的挑水夫多了,于是得名为水市巷,又称为水市巷子。

一天不跑十来趟

就不够一家人开支

从江边到城里,坡多路陡,相对高度一般都在5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100米。从千厮门江边到城里小什字,或者从临江门江边到城门洞,梯坎也有好几百步。挑水夫的水桶,规定装水180斤。一步一步爬,那水不得外溢。水桶不装满,或者倒洒了一些,别人就不会要。据文献记载,清末时每担水的水价约等于三碗小面或六个锅盔(烧饼)。后来通货膨胀厉害,父亲生前告诉我,他挑水那个年代,也就是抗战胜利前后,从临江门江边挑一挑水到解放碑新生市场,得的钱只能买3个烧饼。从天不亮到天黑,一天不跑十来趟,就不够一家人的开支。不是年轻力壮者,是难以吃下这碗饭的。

夏天江水浑浊,还要把水先挑到自己家,倒进水缸里,用明矾打过,使其澄清,再舀进桶里挑进城去。水若不清亮,别人也不会要。

重庆曾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缺就缺在供水能力上。1927年第2期《重庆商埠月刊》撰文说:“一般市民,浊水饮而疾疫从生,汲水难而火灾迭见。”为防火灾,街头巷尾,修建了不少水池,千厮门那些大街小巷里也密布着这样的水池。水池没人打整,水也长年不换,蚊虫滋生,臭气熏人,是为当年一大奇观。那时候,城里人洗衣服洗铺盖,大多也要下河去洗。沿江两岸的碛石上,到处都是洗衣妇,真有些“万户杵衣声”的味道。千厮门的洗衣业,也就因此而发展兴旺。

1933年春,重庆自来水工程建成后,挑水业才逐渐萎缩。抗战开始后,重庆成为陪都,军政机关、厂矿企业大量内迁而来,人口剧增。虽经多次改造,自来水依然供不应求,挑水业甚至还有过一定程度的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南岸、江北都还有以挑水为生的人。

(作者系文史爱好者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