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界石刻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宋六梅

播州界石刻,1989年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万盛目前唯一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播州界石刻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榜上村岗二社刺库山上的一座崖壁上。从万盛城区出发,沿着万梨公路走2公里左右,穿过孝子河大桥,便可看到新修建好的播州界公园。公园内绿草如茵,植被丰茂,一座小巧精致的仿古亭格外吸睛。沿着仿古亭旁边的环形步道徐步而下,可看到一块刻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这就是播州界石刻所在地。循着步道往下走几步,就可以看到刻有“播州界”的摩崖石刻。在修建万梨公路和播州界公园之前,这里人迹罕至,没有道路可到达,必须沿着孝子河畔走五六公里,越过荆棘密布的树林杂草,爬上陡坡,在密林深处才可见它的真面目。

“播州界”三个字刻在孝子河岸一处崖壁上,崖壁宽5.3米、高3.35米,崖壁周边植被茂密,右后侧石块风化掉落,崖壁更显孤立。崖壁上由右向左排列着“播州界”3个大字,为楷书大字石刻,双钩阴刻,深约10厘米,每个字大小为80厘米×60厘米,距崖壁底2米。在左下方1米处,以“大明成化五年”六字落款,大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播州界石刻历经700多年,受自然因素影响,石质有一定破损。

播州界石刻旁边,靠孝子河边的砂岩石壁上有几幅岩画,岩画具体年代不详。岩画虽然线条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岩画包括十余幅个体图像,内容多为狗、马等动物,以及庙宇、人物肖像等,图案为单刀雕刻,较为抽象。这些石刻岩画对研究万盛民俗、文化及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播州界石刻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据资料记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郎州的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设立播州,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播州之名。播州一直延续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唐朝后期,地处云南的南诏王国为扩大势力范围,大举北上入侵播州。唐武宗李炎闻讯后,迅即招兵买马进行反击。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义军首领杨端奉命,率领杨氏家族和犹、令狐、赵、成、谢、韦、梁、娄八大姓所领义军,应募入播州,与南诏王部队交战3年之久,击退了南诏王国的入侵,收复了播州。

唐朝政府册封杨端为播州宣慰使,治理播州,世袭官位,开始了杨氏对播州地区长达700余年的统治,历经两宋、元朝和明朝。杨氏世代统治此地,前后历经二十九代,接受中央王朝任命。

到明朝中期,播州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地域广阔,连接湖北、四川、贵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重山复岭,陡涧深林,土地旷远,延袤千里。”播州杨氏向北扩张,在所在地与其他州、渡口等摩崖上凿刻“播州界”为示。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明朝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后为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公开作乱。明朝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公然起兵反明,正式走上反叛的道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兵部侍郎李化龙调兵讨伐杨应龙。不久,杨应龙率部退守至三溪,进驻綦江的三溪(今綦江区三江)、母渡,南川的东乡坝(今万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派兵大规模征讨播州,大军进剿,明军一路势如破竹,三月攻破娄山关;四月,杨应龙退守海龙屯,明军会师于海龙屯下,轮番进攻;六月十六日,杨应龙自缢身亡,播州军彻底告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诏令天下,将播州地方拆解为二府:置遵义府,隶属四川;置平越府,隶属贵州。播州从此改土归流。

播州界石刻作为告示地盘的立界碑刻,是当时播州宣慰使扩展地盘的见证,为明代中期渝南黔北地区地域划分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万盛经开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