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黎强
小时候,我居住的江津老县城河坝街,一家紧挨一家的街坊邻居,都有凉板儿床及凉席儿,数量不等。家庭条件好的可能有一两张凉板儿床,有带床脚的,有没带床脚的。而各家各户凉席儿的质量、款式、图案,则是另外一码子事儿。讲究点的人家,是用最好的水竹,请篾匠上门来编制的。家庭条件差点的,就只好将就了,有就行。
一到酷夏的傍晚,左邻右舍的街坊,就把自家门口的青石板路打扫干净,端一盆儿清水,均匀地洒在地面上,待暑气蒸发得差不多了,将自家的凉席儿放在地上摆放好,或把凉板儿床安顿好,在街边上乘凉。这样的场景,在夏天,在河坝街,几乎是常态。
半大不小的娃儿们,一张凉席儿就是他们的游乐场。几家娃儿邀约在一起,到某家的凉席儿上翻“羊角桩”、打扑克、“抓籽儿”,耍得累了疯得疲了,就顺势倒在凉席儿上,听大人们摆“龙门阵”,或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夜空,找北斗星,看忽然从夜空划过的流星。一听见天上传来的飞机嗡嗡声,就开始搜索飞机的位置,几个娃儿还要互相争功,都在说是自己先看到的飞机,争不过的娃儿急了,把自己带去的小人书一把从小伙伴儿手中抢回来,嘴巴翘得老高,悻悻地回到自家的凉席儿或凉板儿床上。一双小眼睛,却时不时悄悄瞟着玩得兴高采烈的小玩伴……
我家只有一张补了几次的老凉席儿——睡得黝亮亮照得起人影子儿的那种。因为家里没有凉板儿床,我们仨兄弟就常常去别人家的凉板儿床上玩耍,遇到娃儿们斗气,又被无端驱逐,便眼泪汪汪地回到自己的小板凳儿上干坐。
后来,母亲决定给我们打制一张凉板儿床。仨弟兄听了,别提多高兴啦!父亲托他的师兄,在街道竹器社选用最好的竹子,做了一张新崭崭的凉板儿床,据说一共花了近50元,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了。
那天夕阳西下,母亲也像左邻右舍一样,端一盆清水,在自家门前的空地洒上水,优哉游哉的,仿佛在向邻居宣告:我家也有凉板儿床了。很难在家陪娃儿的父亲,那天脸上挂着满足与得意,抓一碟炒瓜子,倒了一大杯老白干,还泡了一盅浓浓的“三花”茶,坐在凉板儿床的一端,慢慢品酒、慢慢喝茶,那神态,很有点儿别小瞧我们家的味道儿。
看着仨兄弟在凉板儿床上嬉戏、打闹,父亲母亲非但没有像往常那样冒火臭骂,还有点盼望孩子们把动静搞大点儿,让街坊们都过来看看,说几句恭维话。
自此以后,我们的小玩伴儿也多了起来,父亲母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仨兄弟也得到了父母亲的默许,将自家的小人书用一个旧纸箱装好,全部放在凉板儿床旁边,让街头巷尾的娃儿随便看。母亲也很大方,预备了几把大蒲扇,点上“蚊烟”驱蚊,还今天拿点南瓜子、明天拿点沙胡豆,让来玩的孩子们特别乖巧嘴甜,一口一个“孃孃”,喊得母亲脸上笑开了花……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