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看一次不过瘾 看到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版次:009    2023年06月27日

□张川耀

改革开放前,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当时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大概要卖两千元左右,这可是1961年前后参加工作、老二级夫妇俩三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因此,电影还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电影院工作让人羡慕

我的亲戚、战友和朋友,有不少人在电影院工作,在胶片时代这是一个十分受人羡慕和很俏的职业,在电影院工作的人总会被人们捧着、宠着和敬着,常常有人上门送烟酒和时鲜水果,请吃请喝那也是很平常稀松的事。送礼请客者不为别的,就为在有好看的电影时,能买上几张票。

我记得,当年的《阿诗玛》《早春二月》解禁公映,以及《少林寺》《芙蓉镇》,还有香港电影《最佳拍档》《唐伯虎点秋香》、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绝代佳人》、日本电影《人证》《追捕》、印度电影《流浪者》《大篷车》等放映时,人们通宵排队,每人还限购两张。电影院则昼夜不停轮番上映,才能满足观众需要。由于电影精彩,有的人看一遍不过瘾,要看两三遍才算过足瘾。

记得我的一位好友是个电影迷,当年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他看了三遍,其中的精彩对白,他能一字不漏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吟诵;小老弟王祖建,当年在市煤建石油公司工作,他学电影《抓壮丁》里王保长的对白,那简直是妙到毫巅。我那时分管财贸职工俱乐部,每次聚会必定请他表演,次次让人忍俊不禁捧腹欢欣。他以勤悟坚韧,去了四川曲艺团,不仅成为谐剧名家,还走上四川曲艺团艺术总监的岗位。

电影放映员是高危岗位

当时的一个电影院大体有十五六人,包括经理、售票、放映、收票、跑片、电工、清洁等人员。电影院集中在主城渝中区,拷贝(电影胶片)金贵,几家电影院共用,由跑片员骑着幸福牌摩托车上接下送。解放碑核心区的“和平”“五一”等几家电影院的影片放映时间,间隔大约半小时,如果要串联主城外的“运输”“文化宫”“山城宽银幕”等影院,间隔就要扩大到45分钟。

据多年从事电影放映的资深技师李昭儒等人介绍,胶片拷贝分易燃胶片和赛璐珞两种材质,由于光源“炭精棒”热度高,放映时很容易烧片甚至发生火灾,因此放映员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职业。那时没有空调,狭小的放映室冬天不敢烤火,夏天温度奇高,放映员汗流浃背,常常衣服挤得出水。遇见拷贝没送到,或断片和烧片的情况,只得用幻灯打出“影片未到”和“故障处理”,放映员也很着急,耽搁的时间稍微久一点,场内的口哨声、嘘声、鼓掌声、拍椅子声、要求退票的声音便会此起彼伏,让放映员压力山大。

跑片员骑幸福摩托好拉风

曾担任过“和平”“唯一”电影院跑片员的李庆渝告诉笔者,那时的影院与交警关系很融洽,跑片的幸福摩托为赶时间开得风驰电掣,路过小什字、临江门和两路口等岗亭时,即使闯红灯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有时不小心撞挂了行人,也是先放人放车,事后从轻处理。

通常情况,一部90分钟左右的影片有10至12本拷贝,一本重4公斤左右、只能放映8至10分钟。为了确保影片正点放映,跑片员确实是在玩命般争分夺秒:到达影院后,赶紧把沉重的片盒送到放映室,然后取走刚放完的片盒,又赶紧送往下一家影院。山城梯坎陡、道路长,爬坡下坎负重前行,跑片员的确非常辛苦。

自1918年千厮门木匠街“涵虚”电影院开张,1920年民族路“英年会”电影院对号入座,开启重庆电影新时代,胶片电影在重庆兴旺了整整80年。大约以2000年为界,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胶片电影的时代也宣告了使命的终结,老字号电影院几乎荡然无存,随之被UNE、英皇、金逸、万达、万象、保利等新潮影城取代。各个时期的电影拷贝,长江、甘光、南宁、柯达、爱迪生、井冈山、松花江等型号的电影放映机,也被收进了藏家的库房。(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