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亲友高考志愿填报“业余参谋”

版次:011    2023年06月27日

□胡雁冰

每年高考放榜日,在很多家有考生的忐忑期待中倏忽而至。学子十余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金榜题名的季节,迎来人生新的起点和征程。某种角度上讲,选志愿就是选人生!

陪伴考生一起紧张走过来的家长,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再次绷紧:高考志愿怎么填?

高考试卷考学生,填报志愿考家长,填志愿可是个技术活儿!2008年儿子参加高考,2020年侄女参加高考。他们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全程参与,对此深有体会。

2020年7月23日临近中午,考生们陆续上网查询成绩。“又差点!”兄弟给我发来一条侄女成绩的信息,紧接着是一张成绩单。

“有点遗憾!”我如上次一样回复兄弟。我之前得知,侄女报考的某著名高校艺考分差点但好在央美的复试通过了。

此时,一朋友发来孩子的成绩:“上了文科一本线。”朋友问及侄女的情况,面色不变、内心波澜的我回复:“差几分,有些遗憾!”

“考得很好了!她可是艺术生呀。”对方这句话,让我悄悄红了脸:我这个只在亲友中应邀而为的高考志愿填报“业余参谋”,虽有十多年经历,却不了解艺术生,竟用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去衡量!

回头一想,确实也是。侄女的高中三年,被分成了两部分:文化和艺术兼修。而且,她是高中才开始学习美术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文化分和艺考分各按一定比例折算,两者加起来就是综合成绩。学校不同比例不同。”侄女对我说。她按照招生计划指导书,结合网上查阅的资料,已经做起了功课。

称赞的同时,我想起了往事:我1982年高考时,没有资料可以参考,也没有懂的人可以咨询。最后糊里糊涂地被西南农学院录取了。

那时,是先填志愿,后知分数。因为之前失利的压力,我估分保守,认为中专比较稳当,最好的可能是上大专。寡言少语的父亲没有多话,只重复着:要保证录起!

大学志愿一栏,我不打算填。父亲说,还是别让它空着,随便填个吧,万一呢!

为保证录取,从大学、大专直到中专,我全都填了农业院校。因为,当年农林师范类院校是冷门。

非常感谢父亲的“万一呢”,我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后来有人问我,要是先知道考分,再填志愿,你会怎么填?我说填医学院,我当年的理想是当医生!对方笑了:“是因为医生护士有很多爱情故事?”“可能吧!”我莞尔一笑。

今天再一想,真是先知道考分再填志愿,我可能也不敢填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院。“即便我想冲一冲,保录求稳的父亲恐怕也不让!”

2014年,我曾遇到过对高考志愿填报一点也不关心的一家人。父亲是诗人,居然问我:“那个招生计划书有用啊?”不过,这也难怪,关心诗和远方去了,心不在此……

“考虑去哪儿上大学呢?”我问侄女。

“北上广。”侄女答。

“想去外面闯闯,好!”我点头。

重庆发展快速,成为网红热门城市,高校也越来越吃香。其实,我还是想侄女留在重庆上大学的。

侄女通过计算,已大致排出一些候选学校,包括专业排序。这是我当“参谋”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我感叹时代发展变化太快,感叹“00后”新新人类的独立自主和志向远大!感叹未知世界还太多,我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

我给出建议:“提前狠,第一稳,第二低,服调配。”

“什么意思?”兄弟父女俩问。

我逐一给他们解释:提前批志愿要冲。讲了曾经听过的例子:一个刚好上重本线的理科生,提前批志愿填了同济大学,被录取。令一些高过分数线许多的考生和家长大跌眼镜。接下来的第一志愿一定要稳。因为绝大多数的考生都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虽说后面的是平行志愿,但志愿之间还是存在潜在的、事实上的分差,所以第二志愿要选比第一志愿低一些的学校,给成功录取增加保险系数。“服从调配”很重要,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这是确保录取的又一保险系数。

我们一起按地区、学校、专业的选择顺序,按录取的易难程度排出了最后的志愿填报方案。

最终,侄女如愿以偿去了北京“八大院校”之一,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