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诗心,是写作最好的开始

版次:010    2023年06月29日

【人物】 牟南: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书至今。自谦:教了一些学生,写了几篇文章,上了一些课。大学毕业的时候是老师,教书十八年后更愿意做学生,毫无建树,常常退步。愧为人师。

师说·立意

如何在写作中做到行云流水?重庆皇冠一中初三语文老师牟南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少年,请保有一颗诗意的心。

近日,记者为制作“写作即思考”专题,采访了牟南老师。他已经在中学执教18年。人生来到18岁,正是手持成人世界的门票,同时怀揣少年赤子之心的分界时刻。而牟老师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气质,既有高于同龄人的深厚文学阅历,同时保持着文学和创作少年般的纯真与热忱。故更容易与学生亲近,历届学生昵称为“牟老大”。

采访时,牟老师手执一铁骨布扇,踏着四月的阳光,一副五四新青年的派头,走进办公室。采访从多年的教学心得开始。“能解惑的是教师,能授业的是经师,能传道的是人师。”牟老师在《老师应该做什么?》文中提到,越是懂得师道尊严,越是督促自己多学习。“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能真正地感受到文字之美,感受到宋词的雅致,《大学》的深邃,《岳阳楼记》的激昂。”

据他介绍,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给学生一个好的写作范例,远好过教一些套路。所以我自己常根据作文要求,自己写范文,然后在课上告诉学生,我对作文题目的理解、思考及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鲜活的例子,激发出他们创新思维。”关于写作,牟老师有四点建议。

常怀诗心,起意始点

牟南老师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可以多读一些新诗。“通过学习新诗,学习诗人对寻常之物,诗意地发现和诗意地描写,从而让自己也能有一颗诗心。”

他认为,诗心是一种润浸了审美情感的心。保有一颗诗心,从写作来说,可以让文字更美,更有特色;从人生来说,诗心可以助我们保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纯真,让人更敏感,让枯燥寻常琐碎日常变得有味道,更浪漫。在诗心的观察下,我们更容易发现美,更容易被感动,更容易真情地去抒写世道沧桑、生命悲欢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

多思在先,破墨原点

牟老师建议,同学们写作前,应给予更多时间去思考,是否吃透作文题目要求,计划着手写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启发性。而许多学生常常是还没有思考好就开始动手写,像挤牙膏一样,点点地拼凑内容。

牟南老师认为,写一件作品最难的部分就是破题,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多思。当一个题目在头脑里百转千回之后,作品的框架也基本在脑子里形成,真到落笔时,怎么会不行云流水般,鱼贯而出。“诗心的观察,再加上多思,这样的前提才能激出化学反应,得到一些创新的妙想。”牟南老师在采访中说。

修饰润彩,叠墨文骨

初中写作课中有两项重要的文体:记叙文和散文。牟南老师建议先从练习写散文入手,持续锤炼文字的精炼、准确和修辞技巧。

牟老师说,如果一定要说一点写作套路,那就是修辞技巧。“我们常常觉得一篇文章很美,往往是被作者举重若轻的修辞手法所折服。而散文的写作最锻炼一个人的修辞技巧,而广泛的阅读在这里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是文笔优美,有营养的才行。”

通过名家散文的阅读可以学习到很多修辞手法,或是直白,或是潜藏,或是白描,或是重彩。修辞技巧的运用不仅令作品精致,更可令文字有了特色,有了生命力。“例如,这是拖泥带水的一天。拖泥带水通常是形容人做事拖沓。这样的跨界应用很表象地描述出主人翁这一天被细碎事务缠身的境况。”

高初中学生在写作中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可大胆地尝试不同的修辞技巧,做各种写作实验,甚至是跨界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首自省,灵肉兼具

牟南老师问:“你知道,现在的学生最怕什么吗?最怕人前读出自己的作文。”记者问:“是因为害羞吗?”

“不是。是因为他们一读就发现行文中错漏百出。甚至个别地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牟老师笑着说。

一篇作品完成后,再有声地读出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能发现错漏,更能发现值得添补的地方。往往完成这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动作后,作品的完成度和完整性都可以提升一个台阶。“一篇自己都不愿意读的作品,又如何能成为一篇好的作品呢。”牟南老师在结束采访时说,现在的同学常以理科公式化的思维去思考写作。“但中文写作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思考不仅局限写作的创新,更无法传递真情实感。中文写作中得到的应该是无限的可能,而只有一个是源于你的内心。”重庆晨报记者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