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人物,是描写最大的前提

版次:011    2023年06月29日

【人物介绍】 杨钦涵:重庆一中语文老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关注中小学生阅读、写作策略发展。相关论文多次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曾获重庆市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参研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校区级课题研究多项,多次参编教辅教材资料,通过指导教师参与区级语文优质课赛课,主讲区级教师专业培训讲座传递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考。获全国“语文报杯”学生征文大赛银牌指导老师称号,重庆一中年度“优秀班主任”。

师说·描写

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初一四班教室里,语文老师杨钦涵以一句俗语开启了今日的人物写作课,“俗语有云: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这两句话提醒我们,看清楚别人和看清楚自己看来都很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

漫画家如何读懂一个人

杨钦涵老师展开幻灯片,是鲁迅和爱因斯坦的两幅漫画。“现在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漫画。谁能告诉我,看一眼就记住了他的什么特征?”杨钦涵老师问道。

“鲁迅先生的胡子很特别。”“爱因斯坦的爆炸头很特别。”“鲁迅先生的眼睛很小。”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杨钦涵老师:“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好。一个人的面相其实是自己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一点点累积形成的。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人更多的细节: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有过什么行为,再来看他的面相,你会更能读懂他。”

杨钦涵老师:“漫画家在了解人物行为、经历后,通过局部夸张的方法,突出人物特征,达到传神的目的。同样,我们读懂一个人不只是看外貌,要去标签化,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了解他的一些经历等,读懂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才算是读懂了。”

有趣的小任务实现大目标

“大家请看这些文字,都是通过一句话,迅速将人物特点进行了勾勒。”杨钦涵老师接着说,“现在包含有发型特点和戴眼镜的特点,我们尝试用一句话写一个地主恶霸。”

很快,一名写好的同学分享了他的一句话:“他又矮又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一双小眼睛一直滴溜溜地转。”

杨钦涵老师称赞道:“金边眼镜和小眼睛滴溜溜地转,这两个特点抓得不错。现在我们将同样的特点放到一名文静的女学生身上,描写应该怎么样的。还是一句话,大家来试一试。”

一名女同学率先抢到了发言机会:“她总是把头发梳得光亮,干练地扎一个马尾,脸上挂着一副黑框眼镜。”

杨钦涵老师同样称赞道:“特点抓得不错。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当我们描写一个人物时,会通过连用形容词,对重点部分进行重点修饰。”

逐阶挑战引出人物描写三法宝

杨钦涵老师微笑着说:“挑战升级了哟!大家看这一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请大家尝试用一句话仿写一下身边的人。”

这一次的仿写挑战似乎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愿意分享的同学很少。杨钦涵老师及时地抛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一次不及上一句容易写?”课堂上,同学们眉头紧锁,小声讨论:同样是一句话,感觉干干的。

“我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个人的外貌,而忽视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身边熟悉的人物的语言特征,由于观察不细致,导致落笔干涩。但语言和动作特点往往是人物描写中最传神的地方。”杨钦涵老师总结道:“通常在进行这一部分描写时,我们会通过连用动词来加强语言、动作的重点修饰。”

杨钦涵老师最后说:“好的,今天的作业是:作文《我最懂你》。请大家在写作时,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的写作对象会听出是写他/她的性格特征吗?

(2)我是从哪些方面读出这些性格的?至少从三个方面找到证据。

(3)我的观察是否仔细?是否有足够的细节来支撑?

(4)我的语言表达是否有条理?语言要清晰呈现自己的发现。”

课后访谈:

记者:整堂写作课氛围活跃,同学们与老师互动多,同学们积极踊跃表达。可见老师在课堂环节的设计有巧思,能请老师说说背后的思考吗?

杨老师:主要还是以“运用写作知识解决问题”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切入,进行课堂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写整篇作文有畏难情绪。但对于写一句话,这种易完成的练笔训练,参与的踊跃度大幅提升。关键的一句话描写往往是一篇作文的文眼,以它为引导进行思考,一篇作文,甚至是一篇好的作文能较顺利诞生。因此我的“进阶小练笔”环节就在这样的逻辑思考下诞生了。

记者:我注意到,老师讲课过程中,更多着墨点于“读懂人”,比如讲如何让漫画传神。为什么不是直接讲解人物写作的知识点和技巧?

杨老师:我希望从生活中的“读懂人”出发,帮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写作知识。通过作画与作文两个领域的技巧流转,提供运用知识的情境,同时拓宽写作知识迁移运用的范围。学生通过作画的例子,自主探索到人物写作关于外貌、语言、动作、经历的知识点。我作为教师,则需要帮助他们提升“读懂人”的人生哲学思考,这对于学生作文立意,以及是思想教育是有益的帮助。

重庆晨报记者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