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七品官 识水造神刀

史料记载,蒲元为刘备和诸王子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铸造过刀剑

版次:010    2023年06月30日

今人复制的木牛流马

▲连环画《蒲元铸刀》

▲龙桂寺

□苟世阳

清末民初,璧山县有个蒲元场,隶属于巴县管辖,是巴县驿路“八塘”所在地,后为璧山区蒲元乡、蒲元镇。镇西璧南河畔,还有被叫作上蒲元、下蒲元的地方。这些带着“蒲元”二字的地名,都是颇有来历的。

据光绪年间璧山河边场举人吴暄《自好斋稿》说:“璧邑蒲坎坝,宋碑记本名濮坎坝,坝中狮岭,系蜀乐城铸刀王蒲元、宋状元蒲国宝故址。蒲公出,为先主刘备、丞相诸葛铸刀剑,造木牛流马,宋里中民因双蒲公故,以蒲易濮名,今又分上蒲元,下蒲元,亦因双蒲公而名。”

人们普遍知道,璧山出了个状元蒲国宝,对蜀汉铸刀王蒲元,知道的人却不多。

削铁如泥,被世人称为“神刀”

据当代学者邓启云考证,蒲元应该为蜀汉乐城县濮坎坝人,据称,今天的重庆市璧山区龙井湾还有其故居。东汉末期刘备入川时,在该地设置乐城县。根据多种出土文物考证,乐城县治就在今璧山蒲坎坝。

蒲元作为一位民间冶炼工匠,其生平在史书中少有具体记载,只是在一些笔记资料中有简单记述。譬如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唐代欧阳询等的《艺文类聚》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等有所记载。其中《蒲元传》《蒲元别传》据说为蜀将姜维所作。两个传记都说蒲元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在冶铸器物方面,常有独特的方法。

蒲元自幼好学,天资聪慧。长大后入县城拜木、铁二匠名师学艺,成年后以善于锻造器物而名扬四方,人称“铸刀王”。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激烈的搏杀靠的就是刀枪剑戟、强弓利箭,制造这些兵器需要掌握一定的冶铁铸造的技术与工艺。在三国时代,我国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相当水平,百炼钢在当时已作为一种特殊的钢材,运用到刀剑兵器的制作上。互相对峙的魏、蜀、吴三国,均已采用百炼钢锻制刀剑,以提高自己武器的威力。有史籍记载曹操曾命工匠制作五把“百炼利器”;吴国也有宝刀三把: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

建安末年,刘备夺取成都,得知蒲元善铸造,立即派人以礼相请,委以官职,专门为蜀国负责打造兵器,供北进汉中的诸军使用。蒲元带领家乡工匠赴成都上任,组织众匠师精选造刀材料。据记载,他铸刀极为讲究质量,每造刀必反复烧炼捶打近百次,所造之刀质地优良。刀背上还钻孔,饰有铁环。刀把上刻有字,用作识别标记。南朝人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亮令蒲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兼有‘蒲元’二字。”这说明蒲元刀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为了防止假冒,敢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刀上,这也显示蒲元已经有了强烈的品牌意识。

曹操的儿子曹植在《宝刀赋》中描述这种百炼利器的锋利程度时,称之能“陆斩犀革”“水断龙爪”。蒲元造的刀削铁如泥,被世人称为“神刀”。据说,人们曾用装满铁珠的竹筒来试验,轻轻一刀,即可将竹筒截为两段,如同割草一般。清代张澍编辑的《诸葛武侯集·制作篇》云:“蒲元亲自带人到巴蜀各产铁地挑选上等原料,精心设计,为刘备和诸王子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铸造刀剑。”关羽打尽天下无敌手的青龙偃月刀,是否也是蒲元锻造的呢?

据南朝齐、梁时期,茅山道人,炼丹家,文学家,铸剑师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称:“(蒲元)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刘备自配一剑,其余为梁王刘理、鲁王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各配一剑。”《古今刀剑录》还讲述了一个故事:“蒲元为诸葛亮铸造之剑,亮南征定黔中时,从青石祠过,抽刀刺山,不拔而去,众人莫测其意。”清代张澍《诸葛武侯集·制作篇》称:“到唐代中期德宗贞元末年,尚书郎李方古从土中掘出,仍锋利无比,从古剑上的铭文辨识之,为蜀相诸葛亮所佩也,乃蜀地八剑之一也。该剑埋土中,从蜀汉到唐贞元末年,历经五百七十余年而不朽。”所有这些记载都指向一点:蒲元的铸剑技艺高超绝伦。

蜀江水爽烈,造出的刀剑强度更高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率10万大军北攻曹魏。但因马谡违令丢失要地街亭,导致北伐失败,不得已而退屯汉中。当时蒲元在丞相府任西曹掾(七品),官位虽不高,但正直廉洁,通晓铸造术,且“性多巧思,特异常法”,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在老将赵云和邓芝驻防的褒斜道谷口,带领一批匠人打造兵器。由贺游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蜀汉遗迹寻踪》称:“历经一千多年,至今在褒谷口还有诸葛亮命人造刀的旧址。”

有关蒲元造刀的故事,在《诸葛亮传》中有一段令人啧啧称奇的记载。说的是有一次蒲元带领一群工匠,在陕西眉县汉江边赶制一批刀剑,蒲元说汉江的水钝弱,不宜作淬火之用,只有蜀江的水爽烈,造出的刀剑强度更高。于是迅速派人专程去成都取蜀江水。当水取回后,蒲元用刀一试,当场断定,取回的水中掺杂有涪江水,不能使用。取水的人却抵赖不肯承认,说全是蜀江水。蒲元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水中掺杂的涪江水约有八成,怎么说没有掺杂呢?这时取水的人知道瞒不住了,才叩头称罪,老实地承认取了涪江水。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他们走到涪江渡口时,一不小心把装有蜀江水的器皿摔倒了,器皿虽没有摔破,可里面装的水泼出了不少,大家都很懊丧,也十分惊恐,又怕耽误了时间不好交差,就在器皿里新加了八成涪江

水。通过这件事,人们对蒲元识水的高超本领无不心悦诚服。

我们知道,淬火是冶金技术中进行热处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艺,对温度的把握十分关键。蒲元制刀时,将刀加热到适当的火候,随即放到水中快速冷却,冷却到一定程度后,又迅速从水中取出,利用刀剑余热进行回火,这项工艺在没有仪表控制温度的古代,全凭肉眼观察刀剑的颜色来判断温度。这种制作工艺使得刀剑的刃部坚硬锋利,同时背部又有一定韧性,能够承受强烈冲击而不会断裂。

蒲元精湛的制刀技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首先他生于冶炼业发达的蜀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地的采矿冶炼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之际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对盐和铁的生产和销售实施统一管理,在蜀地设置了专职的盐官和铁官,这一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蜀地冶铁业及先进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百炼钢和炒钢等冶炼新工艺,并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精良兵器。

巧造木牛流马,解蜀军运粮之困

据宋代王应麟大型类书《玉海》记载,蒲元与工匠们一起研造、人称摧山弩的十弩连发器,一弩可连续发射十支箭,可想而知,威力有多么强大。还有铜弩机和脚踏发射的强力弩——十石机等,蜀军用这些当时的先进武器,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邈。他还带领工匠们打制了大量的三股叉、铜铁扎马钉及箭镞等兵器,为诸葛亮率军北伐提供了精锐的装备。

蒲元在机械设计发明中最卓著的贡献,就是协助诸葛亮设计制造了“木牛流马”。三国以前,我国陆上运输车辆多为双轮车,但这种车只适合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进,如果在一些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行进就比较困难。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率师北伐曹魏,历时八年,征战六次,多次都因粮草不济而退军。在建兴六、七两年三次伐魏后,诸葛亮开始着手筹划第四次北伐,他优先考虑的就是粮草运输问题。此时身为丞相府西曹掾的蒲元,见诸葛亮为此事寝食难安,就集合部属商讨如何攻破这一难题,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开展探索研究,于建兴八年(公元231年)提出了制造“木牛”和“流马”来运粮的方案。诸葛亮审查后认为可行,他们立即着手进行设计制造。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在建兴九年获得了成功。《蒲元别传》记载此事说:“蒲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摄两环,人行六尺,马行四步,人咸得以载粮也。”稍后,在诸葛亮亲自指挥下,蒲元等工匠又创制了“流马”。

据谭良啸著、巴蜀书社出版的《八阵图与木牛流马》一书中介绍:“诸葛亮运用巧思,会同蒲元等人,根据汉中通往秦川的道路特点,创制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国前线军粮运输的问题。”

“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运载工具?《诸葛武侯集·制作篇》与《三国志注》中有记载,但由于无形制和图样,也无具体的操作方法,长期以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到了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中认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车也,民间谓之‘江州车子’。”高承还认为“蒲元的先祖在未设立乐城县时,就是江州人,而蒲元又是‘木牛’与‘流马’的主要创制者,故‘江州车子’的称谓,有一定的来历与道理。”

据清代吴煊《自好斋稿》记载:公元263年11月,曹魏兵临成都,蜀后主刘禅携群臣出城降魏,蜀汉王朝灭亡。此时的蒲元已七八十岁,年老体弱,遂归乐城故里,自择山清水秀的金剑山天池畔隐居,不久即卒。

清代人以出土宋碑载文为据,说:“蒲元当蜀亡后,耋病归里,隐居金剑山天池畔,自卜吉穴,葬今龙桂寺侧。”

天池湖畔,龙桂寺依然静卧在绿树掩映之中,只不知蒲元的墓穴今在何处。

(作者为巴渝文化研究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