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18岁的我随“32111英雄钻井队”全国巡回演讲团来到大庆

“铁人”王进喜 亲手给我戴上 纪念章

版次:009    2023年07月04日

1966年10月,笔者(二排左3)和演出团同伴在萨尔图农垦总场东风接待站留影。

“铁人”赠给我的大庆会战纪念章。

□李中石

今年5月,整理我的收藏品,看到一枚熟悉而独特的纪念章:纪念章呈长方椭圆形,正面是一队头戴铝盔的石油工人,脚下踩着地球,高举红旗奋勇前进。身后是一口油井,阀门开启,滚滚石油,喷涌而出,卷起滔滔油浪。红旗下,顶上有一颗五角星的石油井架,巍然耸立。纪念章的背面镌刻着:会战纪念章 1960-1963 中共松辽石油会战工委 1963.12。

这枚“大庆石油会战”纪念章,是57年前我18岁去大庆油田时,“铁人”王进喜亲手给我戴上的。

57年后,我重返石油城

它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素不相识的大庆油田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朱国文同志写了一封信,同时附上在《红岩春秋》杂志、《中国石油报》发表的回忆石油生活的文章,表达想要重返大庆油田的夙愿。

几天后,我接到大庆油田总经办的邀请。6月中旬,我终于回到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大庆。

汽车下了高速路,进入大庆市区,我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车窗外: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井架林立、钻机轰鸣的茫茫荒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多想看看当年住过的“干打垒”萨尔图农垦总场东风接待站,看看曾在那儿演出的采油一部礼堂……

经过几代大庆人的努力,一座现代化的崭新城市,已在松辽平原崛起。宽广的柏油马路、一排排整齐的白桦林,曾经林立的井架已不见了踪影。只是,在市区繁华马路旁、小区围墙外,不时能看到红色的抽油机,它们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仍是一座石油城。

参加会演,我饰演五烈士之一

1965年,我17岁,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梦想当一个光荣的石油工人,参加了四川石油大会战。

1966年6月,在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与江津塘河乡交界处,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石油32111钻井队血战火海事件。之后,我调到会战总部演出队,在反映英雄血战火海的大型歌舞剧《血战火海》中,饰演五烈士之一。当年全国掀起“学习石油32111英雄钻井队”的热潮。10月,我们和32111钻井队英雄一起,到成都、北京、大庆等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和演出。

大庆是我们十分向往的“铁人”王进喜生活、工作的地方。我们从北京乘坐专列,驶过辽阔的松嫩平原,于10月14日凌晨到达大庆萨尔图火车站。当年仅有一排简陋站台的萨尔图火车站,如今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庆繁华闹市区。

我在当年写下的日记中,记下了到达时的盛况:“列车徐徐进站,我们受到在严寒中等候多时的大庆工委领导、劳模及数千群众的热烈欢迎。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站台上毛主席画像、红旗、鲜花汇成红色的欢乐海洋。32111队英雄下车时,欢迎的人们沸腾了。大庆以王铁人为首的十大标兵,上前为英雄们披红戴花。热情的大庆人把英雄们抬了起来。王铁人等标兵和我们一一握手,少先队员给我们献花,我们和英雄一起受到热烈的夹道欢迎。大庆人高呼:‘向32111队英雄学习!向32111队英雄致敬!’我们则高呼:‘向大庆人学习!向大庆人致敬!’”

幸福时刻,“铁人”为我戴纪念章

我这次重返大庆,油田宣传部门的朋友从档案馆找到了1966年10月15日大庆油田出版的《战报》。《战报》头版用《三二一一一钻井队的英雄们载誉来到战区》的通栏标题,报道了我们到达的盛况,记载的现场情况和我在日记上写的几乎一样。

巡回演讲团到大庆后,每人领了一套直行线缝露在外面的棉衣,我们戏称为“杠杠”棉衣。棉衣的左上方,印有白色的“农垦”两个字。这是因为当年大庆处于保密状态,对外统一称“农垦”。就连我们住的“干打垒”平房,也称为萨尔图农垦总场东风接待站。

第二天下午,在采油一部礼堂,大庆工委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向32111队英雄和我们演出队员,赠送了毛主席像章和大庆会战纪念章。我们几个扮演烈士的主要演员站在第一排,由“铁人”王进喜亲手给我们戴上毛主席像章和大庆会战纪念章。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王铁人,18岁的我颇有几分激动。过去只是在报纸、宣传画和画报上见过的英雄,活生生地站在面前,我一下子竟开心得说不出话来。戴好纪念章,“铁人”和我亲切地握手,我感到他的手虽有点粗糙,但却十分有力,是一双工人师傅劳动的手。

当年11月我们离开大庆,年底休探亲假回到重庆,我在小巷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穿的杠杠棉衣,棉衣上“农垦”两个字,特别是造型独特的大庆会战纪念章,更是让人瞩目。走在重庆的大街上,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回头率几乎百分之百。

我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对我从大庆归来,更是兴奋不已。一有空,她就要带我外出探亲访友,逢人就介绍说:“这是我儿子,从大庆回来!”还会特别指着会战纪念章介绍说:“这是‘铁人’王进喜给他戴上的!”幸福、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这大概是母亲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而18岁的我,则更是幸福满满,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去过大庆,见过王铁人,“铁人”还亲手替我戴上纪念章!

几十年来,这枚会战纪念章,我一直珍藏。

一口井,惊天地泣鬼神

重返大庆,我参观了两处“铁人”纪念馆,一处是“铁人一口井”,另一处是位于大庆市最繁华大道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1966年我们第一次到大庆时,就参观过这口井。那时的这口井房十分简陋,井房旁边有几间“干打垒”和“地窝子”,周围光秃秃的。经介绍我们才知道,这是1960年“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打的第一口井。经过多年建设,如今这里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座园林式的“铁人一口井”纪念馆,呈现在眼前。

原有的井房已修葺一新,旁边的石碑上镌刻着相关介绍: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来到松辽平原,参加石油大会战。在没有设备、缺少水源等艰难条件下,“铁人”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靠人拉肩扛,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井深达1200.76米,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喷出了石油,创造了当时世界石油钻井史上的最高纪录。

“铁人”当年和战友们打出的这口井,如今成了大庆油田“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和首个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项目,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口油井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在20世纪最艰苦的60年代,“铁人”和战友们所书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建在大庆市中心城区。蓝天白云下,鲜花盛开的纪念馆广场,矗立着“铁人”王进喜的雕像。雕像高6.5米,庄严肃穆,“铁人”手扶钻井刹把,目光坚定,眺望远方,伟岸的身影,让人敬仰。

穿旧棉衣,“铁人”像邻家大叔

馆区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的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则为“人”字形,象征着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有47米高,正门台阶47级,寓意“铁人”47年的不平凡人生历程。沿台阶拾级而上,步入纪念馆序厅,迎面是鲜花簇拥的国内最大铸铜雕像《石油魂》:一群以“铁人”为首的石油工人,意气风发、目光坚定、大踏步勇往直前,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展出49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1170余件珍贵文献和文物,客观、真实地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平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每年200多万人次的参观流量,也使这儿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展厅中,一辆摩托车勾起了我的回忆。当年,我们住在东风接待站,“铁人”几次来看望我们,就是骑的这辆摩托车。记得他来的时间大多是下午四五点钟,应该是下班路过接待站时顺便来看看我们。嘘寒问暖,问我们吃住习不习惯,就像一个慈祥的邻家大叔。

“铁人”身上所穿的棉衣,和发给我们的蓝色“杠杠”棉衣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我们是新的,而他穿的却是旧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他棉衣的两只手肘部,都有一块十分显眼的补丁。要知道,“铁人”当时已担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算是领导干部了,但他依然如此简朴和平易近人。

今年,大庆将举行“铁人”王进喜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大庆的朋友希望收藏我的这枚大庆会战纪念章。我又拿起了这枚纪念章,决定将它捐赠给纪念馆,为我这次重返大庆油田,留下珍贵的美好回忆。

(作者系重庆苎麻纺织总厂干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