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采访“国脸”罗京

他是地道重庆崽儿,儿时家住七星岗 为赞美家乡曾创作《火锅姑娘》

版次:009    2023年07月17日

罗京与笔者(右)

□陈显涪

我永远忘不了他那金属般的磁性声音。他的突然离去,让我震惊,我哭泣不出来,可又控制不住悲恸。那张“国脸”,从此永远嵌在我的心间。他就是中央电视台原新闻联播主播罗京。2009年6月5日,这个驰名播音主持界的重庆崽儿因患淋巴癌去世,年仅48岁。

罗京的突然离世让我震惊,早年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则像电影画面般一一浮现眼帘……

赴京采访,他请我在梅地亚用餐

1997年春,受报社派遣,我去北京为《重庆日报》星期刊“天南地北重庆人”栏目采写稿件。第一个采访目标,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罗京。

作为地方媒体的普通记者,采访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播,我不免心中惴惴。到了北京后,我一夜没睡好,因为没有罗京的电话,头脑里总思考着怎样才能联系上罗京,感觉这次采访困难重重。

经过一夜翻来覆去,各种因素都想到了。第二天一早,上班时间到了,估计罗京应该在办公室了。我在电话号码簿上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总机号码,便不顾一切打了过去。接线员告诉了我新闻联播办公室的号码,接电话的居然是当时的播音组长邢质斌。邢质斌是“央视一姐”,可电话里听上去却和蔼可亲:“你是重庆日报记者?你好!你要采访家乡人罗京,可以呀,好事情!”“罗京,快来接电话,重庆日报记者要采访你!”

电话那头,罗京的声音很熟悉,也很亲切:“你是重庆日报的记者呀,贵姓?好久到的?住在哪儿?辛苦了!”一切自然得让人吃惊,我不敢相信这次采访竟会这样顺利!

罗京说他很忙:“只能忙里偷闲了,就在今天中午吧,请陈记者到梅地亚中心来,我在大厅等你。”怕我找不到地方,他又认真地说了乘车线路,使我这个初进京城的外地人陌生感全无。

整个上午,我都在做采访的准备工作。转眼就到了约定的采访时间,我才想起,梅地亚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消费很高。按理说,我采访了他,就应请他吃饭才对,可一摸荷包,我请得起吗?

进了梅地亚大厅,远远就看见了新闻联播里那张熟悉的“国脸”。罗京满面笑容,一旁站着同样笑盈盈的邢质斌。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邢质斌还主动帮我拍照,我和罗京的合影,就是邢质斌拍的。

采访结束,准备请他们吃饭了。哪知罗京早有安排,丰盛的饭菜很快端了上来,我不知如何是好。餐后,我想去结账,邢质斌笑着告诉我:“罗京事前就已结账了。”

再看罗京,依然笑脸盈盈,他说:“请家乡人吃顿饭,应该的,平时想请还请不到呢。祝重庆越来越好,我想念大田湾,想念跳伞塔,好想回去跳伞哟!”

他是地道重庆崽儿,儿时住七星岗

罗京告诉我,他是地道的重庆崽儿,母亲王朝忠是重庆南岸区人,父亲罗亭贵是四川彭州人。他从小就生活在重庆七星岗一带,对金汤街、巴蔓子将军墓等地非常熟悉,很喜欢玩重庆小孩常玩的打弹珠、拍糖纸等游戏。他在七星岗附近的一所小学上过学,具体是哪所学校因年代久远记不清了,但学校离大田湾广场较近,放学后一溜烟就跑到大田湾去玩。他说,大田湾高高的跳伞塔,总是能把他带入梦境,梦见自己飞上了云端,飞向了自己理想的远方……他还喜欢足球,“放学后奔跑在广阔的大田湾球场上,那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罗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后分配到北京工作。1961年5月29日,罗京出生在北京,有一个哥哥和弟弟,现在在重庆还有亲戚。因为小学时光有一部分在重庆度过,所以他从小就对重庆有很深的感情。

小学三年级时,一次他的作文得了奖,奖品是一支钢笔。他很喜欢这支笔,于是就把笔当生日礼物送给了父亲。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得到一支钢笔无异于就像中了一次彩票,罗京的孝顺让父亲很感动。他是个喜欢学习的重庆崽儿,在邻居眼中,他是一个成绩好又热爱运动的孩子。日后,他成为央视足球队的一员,和少年时期喜欢踢足球大有关系。

创作《火锅姑娘》,饱含对故乡热爱

2009年6月6日,《重庆晨报》记者李平以《罗京为家乡火锅姑娘写诗·重庆亲人低调奔丧》为题发表了采访我的报道。

报道中写道:昨日,因采访而成为罗京好友的陈显涪告诉记者,生前的罗京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在家乡的童年故事。他一直记得家乡的山山水水,更记得家乡的火锅和他牵挂的火锅姑娘。爱写诗的罗京为怀念家乡,还曾写了一首赞美重庆的诗《火锅姑娘》:重庆火锅姑娘,有色有味的梦,缱绻而明朗,从劳动者紫铜色的背脊上涌出。天穹,高压线如琴谱,奏响江北机场起飞的旋律。阳光的管弦乐队,音韵铿锵。

报道中说,陈显涪是《重庆日报》退休记者,当他听到罗京去世的消息,禁不住热泪盈眶,发出声声叹息:“当我得知罗京病逝的消息,真是万分悲痛,他那磁性的声音,和他一心为播音事业奋斗的精神,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次采访之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经常在电话中聊天,嘘寒问暖。可是,突然之间自己的好友就走了,我关在家里大哭了一场。”说话间,陈显涪不断摇头叹息。

陈显涪说,罗京在重庆没有住几年,大约小学四年级就离开了,但他一直惦记着大田湾那高高的跳伞塔。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多次问到跳伞塔还在不在?当得知还在时,他表现得很兴奋。他说,他最爱站在塔下往上望,那时他觉得塔好高好高,很想再去看看!陈显涪说,跳伞塔还在,等你有机会回重庆,我一定陪你去大田湾重温旧梦。遗憾的是,如今他再也没有机会回重庆实现梦想了。

在陈显涪眼里,罗京很有文学气质,“重庆的火锅姑娘,嘉陵江索道,朝天门广场,时时都在牵引着罗京对家乡的思念,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重庆人。”罗京走了,但他却把一首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诗留了下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这方故土的热爱和无限怀念……

朋友眼中,不一样的罗京

罗京去世后,我再次到北京,从央视朋友们口中,了解到不一样的罗京。

当年的《新闻联播》栏目播音组长邢质斌告诉我:罗京1983年开始主持《新闻联播》节目,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3年又获“全国十佳岗位能手”,还被国家语委授予“全国语音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追授“2009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终身成就奖”,“工作中,他乐观向上,因此口碑很好。他的离去,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悲痛。”

“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播音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三十年。他的播音创作,全面地继承了前辈之长,同时又不断创新发展,将民族语言的美充分展现了出来,在中国播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邢质斌说。

罗京是央视足球队主力队员,他常说,自己的踢球技术是在重庆大田湾打下的基础。他热爱运动,患上癌症后,还坚持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那天,是他诊断报告出来的第10天,他是第104棒火炬传递手。妻子刘继红怕他出事,向领导请示换人,可罗京坚决不同意,忍着巨大痛苦,坚持着跑完全程。

一位央视著名主持人告诉我,罗京在三千多场播音主持中,全部零差错。26年来,罗京靠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观众肯定的口碑,为此他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事实上,罗京在2008年7月的例行体检中,就查出了问题。妻子放心不下,预约了专家号,为罗京做了全面的检查。淋巴癌的结果,让刘继红全身颤抖。但罗京却并不惊慌,他鼓励妻子说“我们能战胜病魔”。此后,罗京住进了病房,他积极面对、乐观坚强,可病魔无情,尽管哥哥罗平给他捐献了骨髓,还是没有能留住他的生命。

治疗期间,有一段时间情况好转,罗京还兴奋地给领导打电话,要求回去上班。2009年春节,罗京是在家中过的,尽管罗京不是一个内向的人,可从恋爱到结婚,他还从来没有对妻子刘继红说过一句“我爱你”,他把对妻子的爱,都埋藏在了心里。临终前,他用手机给妻子发去了两个字——爱你!

延伸

罗京是一条河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年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罗京现在开始播音》。书中有一句话,“罗京是一条河”。是的,他是一条永远不停奔腾着的河流。

电视节目主持人,尤其是央视主持人,无疑是一个光鲜靓丽、万众瞩目的职业。主持人们在台上字正腔圆、口若悬河的表现,让人既赏心悦目又心生羡慕。其中最优秀的,当属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而罗京则是当中的佼佼者。

这本书,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维度走近罗京,走进罗京这条承前启后的长河。翻开书本,似乎便能听见罗京那特殊的嗓音,并触摸到他的存在。我的心,被书本震撼着,久久不能平静。

看完这本书,我悟出一个道理:勤奋刻苦,是罗京出类拔萃的秘诀。今天,当我们看到那本被罗京翻烂的《新华字典》时,应该能想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是怎样练成的。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