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捉萤火虫

版次:011    2023年07月31日

□唐安永

“萤火虫,打灯笼,飞到东来飞到西,晚上不用怕,萤火虫送回家……”时至今日,每当想起这首童谣,儿时与小伙伴在夏夜追逐萤火虫的场景,就会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童年时,院子里住着十来个与我同龄的小伙伴,那时富有情趣的活动甚少,夏夜同小伙伴一起捉萤火虫就成了我们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盛夏的傍晚时分,成群结队的萤火虫在小路边、房前屋后、水沟边,忽左忽右、时高时低地飞来飞去。它们就像一盏盏绿幽幽的小灯笼,在茫茫的夜空下来回穿梭,给盛夏的夜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幕降临,分散在田间地头的伙伴们,披着星光,哼唱童谣,急急忙忙赶回家,草草吃完碗中的饭。“走哟,捉萤火虫去!”随着一声呼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急火火地带着工具,追逐上下翻飞的萤火虫。

小伙伴们来到田坝里、稻田边、草丛中、溪沟边、树林中,望着像天女散花般的萤火虫,有的伸出双手去抓;有的拿出布袋追着萤火虫一路狂奔……有的小伙伴捉到了,高兴地大声呼喊,笑声响彻沉寂的山村。

捉萤火虫比赛,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谁捉的萤火虫多,就当“皇帝”,而捉得少的则只能当“奴仆”,要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给“皇帝”当马骑。“皇帝”骑在“马”背上快意驰骋,其他人前呼后拥,玩得尽兴。

玩累了,小伙伴们瘫软在厚厚的草地上,借着月光,仰望翩跹起舞的萤火虫,这时有人发出疑问:萤火虫是一个什么怪物,为何只在盛夏出现?为什么它的尾部会发出幽幽的荧光?它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轻柔的夜风吹来,带走了大家心中的疑问。

直到上了中学,生物课上,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萤火虫的相关知识,我们才弄明白萤火虫夜晚发光的原因。也弄清楚了萤火虫是益虫,它能捕食蜗牛,是蜗牛的天敌。更知道了萤火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的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环境质量状况的好与坏,因此,它随时提醒着人们去保护、爱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上,很多文人骚客都赞颂萤火虫。《诗经》中说:“町疃鹿场,熠耀宵行。”清代诗人查慎行写下:“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唐朝诗人周繇褒扬萤火虫:“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代大诗人杜牧则借萤火虫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写成了千古绝唱。

为激励我们从小发奋读书,老师给我们讲晋代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常常没有油点灯,为了能多读书,夏夜去捕捉大量的萤火虫,用袋子装着照明夜读,日积月累,学识与日俱增,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学者。

听完故事,被车胤的勤奋打动,也激起了好奇心,我也尝试过在萤火虫光下学习。我找来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将一只只萤火虫装进袋里,挂在墙上,然后熄灭油灯,拿出书本翻阅着。只可惜,不一会儿的工夫,那微弱的亮光就相继熄灭了。后来老师告诉我,其实萤火虫的光是可以亮很久的,是我把塑料袋口扎得太紧了,萤火虫因缺氧窒息而亡。现在想来,我深感愧疚,觉得很对不起那些无辜的萤火虫。

如今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儿时的伙伴很难再聚到一起。去年春节,大家又聚在了一起。畅聊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儿时捉萤火虫的情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再次去体验一次捉萤火虫,重温儿时的快乐与单纯。(作者单位:重庆奉节明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