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菜3元,素菜1元。路边搭个石棉瓦棚子当店堂,水泥灶台安上铁锅便开张——

三拖幺你吃过没得

版次:010    2023年08月03日

火锅店打出的“三拖一”招牌

□吴洛加

前几天与几个外地朋友闲聊,问他们有谁知道重庆火锅的“三拖幺”,均摇头。有人迟疑着回答:“是不是指三个成人带一个小孩去吃,小孩可以免单?”我开玩笑似的用同样问题去试探常一起结伴出游的重庆土著老杨,对方哈哈一笑:“连‘三拖幺’都不晓得的话,我几十年的火锅就算白吃了。”

1

发轫于火锅菜品价格

“三拖幺”已成过去式,淡出江湖久矣,却留下了一言难尽的回忆。曾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这仨字,伴随着重庆火锅走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三拖幺”是重庆人的口头语,见诸文字则表述为“三拖一”,最先发轫于火锅菜品价格,后来词性逐渐演变,最后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火锅的同义词。相信很多见证过这段历史的重庆吃货,对“三拖幺”有过一段爱得轰轰烈烈的感情。

幺,在重庆话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其一,指称数字。打电话查号,“喂,114吗,请问xxx公司电话是多少?”重庆人跟全国人民一样,查号时把114念作幺幺四,这儿的幺与一同义;其二,形容细、微、小。坊间俚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幺”在这里被理解为“小”。“幺店子的黄粑,去不吃,回来也得吃”,何谓幺店子,路边不起眼的鸡毛小店也;其三,区别长幼。幺爸、幺婶、幺娃、幺妹……虽然辈分排序殿后,但因为有了“幺”,便平添了一分亲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重庆人习惯把123读成“幺二三”,为的是避免将1误听为7。同理,0读“洞”,7念“拐”的也大有人在。

说到“幺二三”,这句话在五十多年前的重庆还有另一层意思,不过含有贬义。那时看电影,见北方农村大爷穿宽大如同灯笼的裤子,左右折叠上下翻卷后扎束于腰间,恰好三个动作,有尖酸刻薄的重庆人便以“幺二三”为这款裤子命名。我同学四娃子不幸也因此蒙羞。那年头很多人家娃儿众多,往往一条裤子老大穿旧了,老二、老三接班再穿。记得四娃子小学毕业前一直穿的是他大哥穿过的裤子。兄弟俩相差6岁,对四娃子来说,哥的裤子肥大如米袋。平时都是妈妈修改后再上身,妈那几天忙来不及缝纫,四娃子只好参照电影中北方大爷的方法,穿着这条裤子走进学校,不料便便后起身被同学发现,那厮飞跑进教室,说四娃子穿的是“幺二三”裤儿!四娃子羞恼得险些跟对方拳头相向,回家向妈妈哭诉,打死不肯再穿那条裤子。

2

生意爆棚纵横火锅江湖

话归正传。三十多年前,坊间说“三拖幺”的远比说“三拖一”的多,在性格豪放、语言幽默的重庆人眼中,“幺”的味道远比“一”丰富多彩。

“三拖幺”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重庆火锅界。熟悉重庆火锅发展史的人晓得,毛肚火锅始于两江码头的船工,属于地地道道的草根饮食。由于做法新奇口感刺激,被脑瓜灵活的贩子发现商机引入市场。价贱如土少人问津的牛杂碎洗净煮熟切片,以大号铜盆装了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木格在盆内隔断出若干空间,担子挑了沿街叫卖。下力的朋友们闻香而至,围着担子,各自认定一格烫食,老板按其所食计费,惠而不费。后来有人将火锅高尚化,游走担子变成了坐店经营,最后成为重庆最具人气的餐饮名片。

如果再观察重庆火锅的百年发展史,自然会发现“三拖幺”曾经风光无限,人见人爱。饮食是国家经济与国民生活的晴雨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中国经济终于从长期低迷徘徊的沼泽中挣扎了出来,百姓的一日三餐自此有了明显变化,餐饮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以适应腰包渐鼓的市民对美食井喷似的追求。那时我在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谋差,单位旗下有重庆著名的几家火锅馆,每天开门之前顾客就排着长队。尽管经营品种不及今天的三分之一,但生意爆棚的场景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火锅馆通行“先买后吃”的经营模式,顾客先在柜台点菜付钱,凭票到窗口自取,如果中途需要添加,还得再次排队付钱开票,真是不胜其烦。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三拖幺”的横空出世搭建了舞台。私营个体火锅馆星火燎原般席卷山城,成为餐饮业主力军。它们与市场接轨的经营理念和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对国有企业传统的经营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正是它们率先推行的“三拖幺”亲民价格和先吃后算的服务方式,在火锅江湖纵横捭阖,闯出了一方崭新天地,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时间上溯30多年,重庆的火锅馆普遍小而简陋,许多店子甚至在路边搭设石棉瓦棚房,砌个水泥灶台,安上铁锅便开张。很多店摊连字号都没有,门口挂着黑板牌牌,甚至索性用门板代替,粉笔写上经营品种和价格,将“荤菜”写成“晕菜”的不胜枚举。正是这些硬件上不得档次的火锅馆首创了“三拖幺”,所供荤菜普遍标价3元,素菜则1元封顶。不少店家在店堂醒目处大书“三拖幺”字样,有的生意做大后干脆就以“三拖幺”做了店名,斗大的仨字隔着两条街都望得见。

3

价格亲民是其杀手锏

用今天的价格尺度评判,一盘荤菜区区3元,价格低得让人怀疑眼睛。然而必须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一顿“三拖幺”的花销其实并不低。或许是这个原因,那年月向朋友们发出吃“三拖幺”的邀请,主与客觉得并不掉面子,何况花销要比国营火锅便宜得多。

“三拖幺”火锅靠了价格亲民的杀手锏,加上经营灵活,因而大发利市,生意火爆得一塌糊涂。重庆诸多火锅大佬,当年就是因“三拖幺”攒下了第一桶金。有消费者以为“便宜无好货”,其实不尽然。“三拖幺”之所以便宜,在于商家把费用压低,追求薄利多销聚沙成塔,国营火锅店就办不到。我住家那条街上有两家火锅馆,约好似的都做“三拖幺”,一大早老板就骑着摩托去当时重庆规模最大的五一路水产品批发市场采购,食材品质新鲜得到了保障。不同荤菜装在同等规格的不锈钢盘子中,既不用菜叶垫底,也不讲究盘饰美化;素菜则盛于碗口大的竹编筲箕,真材实料一目了然。并不用啥子账单,食客餐罢,只需当面看伙计清点桌上的盘子和筲箕就OK。

“三拖幺”最让人心动的就是热闹甚至喧嚣的氛围。

那年头空调尚未在火锅馆普及,盛夏三伏屋里热如蒸笼,神仙也坐不住,于是夕阳刚坠入山凹,伙计们便将锅盘碗盏桌子板凳通通搬到室外露天坝。地面提前用水冲洗退凉,电线在头顶凌空飞过,十几盏灯泡亮如白昼,东南西北四把大风扇劲风横扫,红汤沸腾,香雾飘飞。在这种环境下围炉烫煮,你可以不管不顾旁人的眼光和感受,敞开襟怀甚至脱成个“光巴董”,尽情享受挥汗吃毛肚,汗出当风凉的快意。啤酒不再小家子气的杯斟碗装,流行的是抓起瓶子大嘴对小嘴咕噜噜吹喇叭。卖鲜花的小女孩在桌间巡弋,专选情侣模样的食客,“哥哥,给姐姐送一枝玫瑰嘛。”弹拨吉他的流浪歌手弯腰递上歌单,“大哥,点几首嘛,最流行的哟。”那边厢,七八个划拳的摩拳擦掌吵翻了天,彼此最先还礼让三分,“哥俩好啊,好得不得了啊”,一箱啤酒见底后斯文全无,精赤了膀子,脚踩板凳手叉腰,五指如电发狂飙,虎啸狮吼,声震屋瓦,终于惹恼了楼上住户,黑洞洞的某个窗口兀地泼下半瓢凉水……

4

“三拖幺”已成过去式

记不清从哪一天开始,“三拖幺”(包括后来的五拖幺、六拖二)火锅一个个悄无声息淡出了公众视野,连辞行的招呼都没有一个,好比退潮后的河滩,干干净净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张三评论,“这是好事,社会进步了嘛,经济发展了嘛,百姓包包鼓起来了嘛。”李四分析,“这是现代人不懈追求饮食健康的必然,火锅店家于是顺应了国民的消费潮流。”

爱也罢,怨也罢,“三拖幺”终究还是走了,走得断然决绝和有些无奈,但它曾经给艰苦跋涉的重庆人带来过美好的生活体验,为这座山水之城瑰丽的火锅长卷留下了惊鸿一瞥。尽管现在重庆火锅越来越高大上,很多人仍然对“三拖幺”念念不忘,这似乎可以从异曲同工的“串串香”火爆找到答案。

其实人们怀念的又岂止是那几盘菜呢?前几天闲逛,在渝中半岛的老街上发现了一家火锅馆,灯火辉煌,食客盈门,门面显目处赫然写着重庆人曾经最熟悉的三个字:三拖一,以及“3元就吃肉,今天吃个够”的广告语。怦然心动,便进去一探究竟。菜单上罗列了数十种荤菜和素菜,特别标注了3元区、1元区,只是品种少,让我想到了“点缀”两个字。3元区的荤菜也不入流,你若想以此价吃到毛肚、鸭肠、肉片、鳝鱼之类硬菜恐怕得回到几十年前才行。这些重庆火锅的标配食材倒是应有尽有,但执行的是“3”乘上几的价格。便调侃老板:“你这‘三拖幺’怕是个‘药引子’吧?”她脸上浮起“我懂你也懂”的表情,反问我,“如果一份肉片只卖3元,你还敢吃吗?”潜台词意味深长。

时代更替,今天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之所以忘不了“三拖幺”,只是因它如同长路上的一块里程碑,镌刻着过往的风雨,指引着可期的未来。重庆人曾经慷慨地对它付出了爱,这就足矣。

(作者系重庆美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