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专为此地造 此地藏有“活的地下二十四史”

一个专为忠县㽏井而造的传奇汉字

版次:010    2023年08月17日

“㽏”字的由来

㽏井沟

㽏井沟遗址(中坝遗址)

□许江舰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而在泱泱华夏成千上万的汉字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名汉字,具有传奇而悠久的历史,它曾是古代忠县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见证,传说此字乃当地先民所造。它,就是笔者所在家乡大名鼎鼎的忠县㽏井的“㽏”字。

1“㽏”字所在区域及地理位置

“㽏”,从造字法看,形“洽”声“甘”,归类为形声字,且仅有一个读音:gàn;从字形看,上“洽”下“甘”,属上下结构。《新华字典》释为:“㽏井沟,地名,在重庆忠县。”狭义的㽏井指的是㽏井沟或㽏井场,广义的㽏井则指的是原㽏井区及后来的㽏井镇(东邻忠县石宝镇、涂井乡,南接白石镇、乌洋镇,西靠官坝镇、三汇镇,北连兴峰乡、汝溪镇。忠万、忠梁公路穿境而过)。

㽏井历史久远,古已有名。雍正八年(1730年),曾于㽏井(今㽏井镇㽏井场)置分州(忠州)衙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于忠县㽏井置县佐。此后,曾先后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设过㽏乡、㽏井区、㽏井镇,管辖范围时有变化,有大有小。2006年,㽏井镇撤销,并入忠州镇和黄金镇。但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忠县人民政府发文,仍保留㽏井沟风景区及㽏文化。

2“㽏”字的历史由来及依据

“㽏”字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它因何取名“㽏”?又有何科学依据?看“㽏”字字形,它含“氵”,则必与溪、河有关,故它流经㽏井的河流被称为“㽏井河”,并最终流入长江,成为长江忠县段主要支流之一。㽏井河发源于今梁平区老龙洞,一路曲折南流,经二百里,至三角滩与黄金滩合流,在黄金镇绍溪与同发源于梁平西南、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忠县境内的戚家河合流,进入㽏井境内,始称“㽏井河”,即古时的“㽏溪”。

因古时㽏井产盐,公元374年,㽏井古镇一带曾被称为“盐溪”;公元521年,北魏郦道元称此地为“盐井溪”;公元1075年,北宋《元丰九域志》称此地为“渰井镇”;公元1873年,《忠州直隶州志》(十二卷本)中开始使用“㽏”字。该地名最初因盐而生,故北宋时期因音近而被“渰”(yǎn、yān)字所代替,后“渰”与“㽏”字因字形相近而演变成今天的“㽏”字。此为“㽏”字的由来之一。其次,“㽏”字的来历,民间也有说法。传说从㽏井上游流下的河水与㽏井的盐水相混合,合二为一,“合饮而甘”,生于斯长于斯的忠州先民遂造了一个字——㽏。三点水代表上游的几条河流。“合”,指几条河流的水汇合于此,终汇成㽏井河。甘,指㽏井河的水味美而甘冽。于是,自然而然就组合成一个“㽏”字。

再是,关于“㽏”字,还有学术界的推断,也是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解释。㽏井最早见于典籍,是成书于晋代的《华阳国志》。在此部经典著作中,㽏井叫做“监溪”。原文称:临江县(今忠县),枳东(今涪陵)400里,接朐忍(今云阳),有盐官在监、涂二溪,(即今天的“㽏井河”“涂井河”)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清康熙年间,忠州学者熊宣作《㽏涂二溪辩》,认为《华阳国志》中记载的监涂二溪即是㽏涂二溪。认定“㽏”的本字为“监”,因方言转音和年代久远的缘故,《华阳国志》中的“监”,才变成了“㽏”。另外,据考证,“渰”(yan)字在《唐韵》中读“甘”,发音也为“gan”。《华阳国志》中,“监涂二溪”中的“监”,在宋代韵书《广韵》中释读为“gan”,在东汉《说文解字》中也读“gan”。也就是“㽏”“渰”“监”三字同音,即监溪=渰溪=㽏溪,属同一地名。而古时,盐为忠县主要物产,㽏井是古代忠县有名的盐都,“临”“监”“盐”古代又是通假字,故,临江=监江=盐江。此即是忠县曾在古代取名“临江”(秦灭巴蜀后置“临江”县)、“监江”(王莽复古改为“监江”,东汉后复置为临江)的原因。由此,临江(古忠县)并非因濒临长江而取名,乃因盛产盐而得名。盐又产于监(㽏)溪(今㽏井)。因而,盐、监、㽏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3闻名世界的巴文化

由“㽏”字而衍生的巴文化名扬海内外,其散落在㽏井沟上的人文风景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人叹为观止。“㽏”字贮存了丰赡而厚重的盐文化。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闻名世界的“中坝遗址”(小地名称“中坝”)就坐落于㽏井沟内。经中外考古专家联合发掘,其文化层厚达12.5米,地层堆积深厚,出土文物数量惊人。自上而下依次为清、明、宋、唐、南朝、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人在此生产生活。它完整地展现了5000年华夏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外考古发现空前的、国内绝无仅有的“通史”式遗址,被称为“活的地下二十四史”,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经正式考古发掘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并确定“中坝”曾为古代著名的盐都。

“㽏”字不仅因盐文化而出名,还因它秀丽宜人的重庆市级风景区——㽏井沟风景名胜区与之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自西向东潺潺流淌的戚家河、黄金河,如两条玉带交汇而形成㽏井河。两条溪河穿过崇山峡谷,溪河两侧的悬崖直上直下,壁立千仞。山间林木葳蕤,草木茂盛,河水清澈幽深,碧波荡漾,既有大三峡的雄壮,也有小三峡的幽雅。沿途有飞流急湍的险滩,有风格迥异、水流长年不断的天然瀑布散落其间,有形象逼真立于峭壁的凤凰岩和羊子岩;有先人为渡河而建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过河跳蹬。当三峡水库蓄水,江水从㽏井口漫入,10余公里长的㽏井河遂成㽏井湖。其中,以独特自然景观的羊子岩峡谷成为㽏井沟最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打卡观光,遣兴怡情。有文人雅士盛赞㽏井沟风景:“观夫㽏井湖,寰宇百里,水接云天,一碧万顷。峰崖秀而峻峭,林壑深而繁阴,湖泽碧而穷渊。纳太湖之胸襟,怀洞庭之云梦,着西湖之淡妆……”

4久违的“㽏”字闪亮归来

“㽏”字因悠久的历史,国内不少通用辞书早已收录。中小学生常用的《新华字典》里有它的身影;《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一版收录了该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也收录了“㽏井镇”“㽏井场”两个条目;2013年公布的《通用汉字规范表》,也把该字作为属性为地名的规范汉字收录。但时至今日,不少人因不清楚“㽏”字的由来及历史,且因此字冷僻也不常用,因而使得不少人常常忽略此字,写错此字。为省事,甚至干脆简写为笔画简单的音近字“干”和“甘”,使该地名完全失去了文化特色,割断了历史传承脉络。这引起了忠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10月,忠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㽏’字是忠县特有的文化符号,‘㽏’字特指“重庆市忠县㽏井沟”这个地名。凡与‘㽏’相关的地名、文件等,必须使用‘㽏’字,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在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字库中添加‘㽏’字,带头使用‘㽏’字……通过‘㽏’字大力宣传推介忠文化”。

以政府文件形式,规范了“㽏”字的字形和读音,再现了“㽏”字的历史渊源及由来,对赓续和发扬传统文化,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重庆晨报副刊

征稿启事

重庆晨报2023年全新改版,推出文史副刊,内容以重庆本土为主,刊载历史人物、今古故事、史料秘闻、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市井谈资等人文地理纪实类稿件,欢迎赐稿。来稿时请注明通讯地址、真实姓名、作者单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提供银行卡开户行、银行联行号等。

文史类投稿邮箱:cqcb2023@sina.com 故事类投稿邮箱:cqcbgs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