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08月21日
南岸区黄桷垭老街 据重庆日报
□陈猷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的一天,重庆南岸崇文镇街道(黄桷垭),贵州商会馆大门洞开。
贵州商会馆是一座大型的天井式砖木结构楼房,类似宗族祠堂,外表庄重古朴。当初修建时,尽管周围山林就有大树巨木,商会还是不计成本,也不怕费时费力,特地从贵州故土运来部分木料用作栋梁之材,以此寄托乡土之思。
这天,商会的议事大厅里,气氛较平常不一般。
贵州商会馆开门迎客
这天上午,几个拖着长辫、身穿白色绸衫的年轻人,站在贵州商会馆大门阶下恭敬地迎接来宾。从这里走过的路人也驻足指指点点,议论说贵州商会今天定会有大事发生。
从会馆黑漆大门进去,对直走过石板铺地的宽敞天井,再上几级台阶,就是商会的议事大厅了。此时大厅里的十几张黑漆方桌都坐满了人,大家端着茶碗议论纷纷。一位穿着黑绸长衫的中老年人在贵州商会会长的陪同下踱进大厅。大家见了,都站起来向这位长者致敬,他也不停地拱手还礼。
这位儒雅长者中等个子,面庞清癯,他就是川东道台兼重庆海关监督黎庶昌。因是商会的同乡商人聚会,再加上天气炎热,黎道台就穿着便服来了。
道台是正四品官员,在隆重的官方场合,黎庶昌的吉服(官服)补子是四品的大雁图案,而顶戴却不是相应的青金石,而是二品的珊瑚,不明真相的人可能会说他僭越。在当时,僭越可是大罪,会被砍头的。
有抱负作为的黎道台
且说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下诏征求治国良策,时年25岁的黎庶昌以廪贡生(“国子监”学生)的资格斗胆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慈禧虽没有采纳,但还是认为黎庶昌是个难得的人才,遂破格擢为知县候补,派往曾国藩的江南大营任事。黎庶昌做曾国藩幕僚六年,与颇有才气的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诗文相交,时人呼为“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年)起,清廷向各国派遣外交使节。黎庶昌因博学多才被推荐为外交官出使欧洲,历任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使馆参赞。他本是学者,便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文化外交,与所在国的外事人员及学术界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光绪七年(1881年),他因功被提升为正四品的道员,并获皇帝赏赐二品顶戴。接着黎庶昌两度担任驻日本大使。十多年的国外游历,他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当时先进的思想文化,逐渐形成了变革体制、兴邦强国的思想。
光绪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从日本回国,出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成为川东最高行政长官。甫一上任,他就出资创建云贵会馆,举办洋务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做了多件促进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
带头捐款募集白银二万两
此时的贵州商会馆议事大厅,商会会长从主席桌案边站起来拍了几下手,要求大家安静,然后向大家介绍道台黎庶昌。他说,今天很荣幸,道台大人亲自莅临我们商会,今天的聚会,也是道台大人发起的。现在请黎大人作训示,大家欢迎。
天气太热,大厅里人又多,更显得闷热。黎道台有病在身,身体虚弱,他抹了下额头上的汗,尽量大声地说,我今天在这里不是官长,也跟大家一样是一位黔人,一位同乡。大热天的请各位乡亲来会馆聚会,实在对不起,也实在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跟大家商议,需要大家鼎力相助。
有人在下面嘀咕,大官也要我们帮忙呀?
黎道台本来还想多讲几句的,但因身体原因有些气喘,于是让会长讲。
会长是位中年人,肥头大耳,血气方刚,他大声问,遵义是不是贵州?遵义百姓是不是我们乡亲?大家齐声回答,是!是!贵州乡亲有难,我们该帮不该帮?该帮!那鄙人就介绍一下家乡遵义目前的情况。贵州遵义地区今年大旱,从五月下旬到八月中旬都没有下过透雨,以致田地龟裂,庄稼全被烈日烤干。不但粮食无收,连饮水都很困难。原本就“二月粜新谷”的贫穷百姓无法生活,只能到处逃荒要饭,卖儿卖女。
会长讲得有些激动,他站起来说,我们这些在外经商的人,虽然也辛苦,但相对还是宽裕的。我们应该,也有能力帮助家乡灾区的老百姓。希望大家慷慨捐款,商会用捐款购买粮食,安排专人运送回去赈灾。
办事人员在主席台边的一张方桌上摆上笔墨和认捐册页,会长宣布捐款开始。但贵商们此时却静默了,刚才还有人低声议论,现在却鸦雀无声,大家互相观望,谁也不想先出头。
黎道台硬撑着站起身来,对贵州商人们说,我和会长商议了一下,这次赈灾,大约需要二万两白银,我是贵州遵义人,又是捐款赈灾的倡议者,我应该带头捐款。虽然我没有经商办实业,没有大家富裕,但还是有一些积蓄,我个人捐款五千两吧!
商人们使劲拍手,黎大人,好官!
在黎道台的带动下,大家三三两两往认捐台走去,或十两二十两,或一百二百两,也有几个出一千两以上的,捐出各人能够承担的份额。
二万两白银的数额,在场的贵州商人们很快就凑齐了。会长笑了,举着大拇指说,好,好!兄弟们有义气!黎道台放心了,他站起来向大家拱手致谢。
善款兑现后,黎道台嘱咐会长立马安排人采购粮食,并派专人押运送往遵义。如果运输有困难,道台衙门可以提供帮助。
贵州商会为家乡灾民办了件大好事,地处重庆南岸黄桷垭的贵州商会馆也见证了贵州商人们回报家乡桑梓的义举,见证了贵州商人们解难济困的善心和热心。
(作者系南岸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