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桥头的往事

它是牛角沱立交桥——重庆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

版次:009    2023年08月25日

大溪河罗家院抢险

作者在板凳桥草坪留影

□罗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座立交桥在市中区牛角沱动工兴建,形似小板凳的桥梁,被人们戏称为“板凳桥”。板凳桥连接着上清寺与李子坝,桥下南通菜园坝、北接嘉陵江大桥。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不管是桥梁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那“板凳桥”实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您可别小瞧了“板凳桥”存在的意义——它是重庆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

“板凳桥”大兴土木的同时,由驻渝部队承建的“八一隧道”也紧锣密鼓地在向阳山下开始施工。为解决官兵的住宿问题,位于板凳桥西端右侧的重庆市出租汽车公司,被征用为施工部队的营房。在那板凳桥头灰色沙砖砌筑的简陋“营房”里,我与战友们夜以继日地完成隧道施工保障任务,也见证了1985年发生在重庆城里的一些“新鲜事”。

李子坝正街 不知藏有多少宝贝

板凳桥连接着李子坝正街。营房后方是悬崖峭壁,遮天蔽日的黄葛树从石壁上旁逸斜出。悬崖下方,溪水潺潺,流入嘉陵江。一家面粉厂,掩映在茂盛的绿树丛中。弯弯曲曲的石板道,从嘉陵江边向山坡上蜿蜒。

收工回营后,年轻的士兵们换上整洁的军服,去不远处的嘉陵江大桥上观山水,仰望鹅岭山巅上的瞰胜楼,近观灰扑扑的重庆三钢厂,或者找出各种理由去解放碑、两路口、观音桥、沙坪坝“办事”,乘机打望,享受大城市的美好生活。

营部技术员詹厚芳借钱给我,买了一台“美能达”相机。因了玩那一台傻瓜相机的缘故,我时不时会跟着老詹去李子坝正街散步,最远一次,竟从板凳桥头步行到红岩村。印象中的李子坝正街,满是低矮、黝黑的瓦房,墨绿的爬山虎给山墙披上了厚厚的伪装。山崖边,一个接一个的防空洞被条石封住了洞口,不知洞深深几许……沿着正街公路溜达,自然而然会说到人生与理想。军官老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启发我,鼓励我在部队建功立业……正是在李子坝正街的“闲逛”与师长的引导中,我的军中人生开始。原本打算服满三年义务兵役就退伍的人,没料到从军时间长达十六年。

当下的李子坝正街,车水马龙。有时髦的三层马路、有史迪威将军纪念馆、有飞虎队陈列馆、有数不清的名流公馆、有交通银行老金库……当年,这些近在咫尺的宝贝,我们竟闻所未闻毫不知情。我们根本不清楚营房后面那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究竟有些什么,打破脑袋也不知道那仅仅能见到人字形瓦屋顶的房子,竟然是民国时期如雷贯耳名人们的官邸或别墅。

现在,李子坝正街上的7路公共汽车还在穿梭吗?那粉尘满天的面粉厂、从向阳山上流下来的溪沟与悬崖边上的小房子早已消失。抗战遗址公园新建,那片神秘的林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嘉陵江滨江路、轨交二号线以及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有“轨交穿楼”的奇观,让李子坝成为重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当然,板凳桥头,我们居住近两年时间的“营房”,早已夷为平地,变身为巍峨的国投大厦……

铅笔厂外 我领教重庆的热情

走过板凳桥,去往菜园坝。

当年破败的菜园坝,新建了皇冠大扶梯和立交桥、新修了菜袁路、架设了彩虹般的菜园坝长江大桥、改造了建兴坡“贫民窟”,铅笔厂消失得无影无踪,以重庆冠名的菜园坝火车站,也即将改头换面。一切,地覆天翻。

我在隧道施工中的任务之一,是统计连队运渣除土的车数,作为掌握工程进度的参照。当时菜园坝火车站人山人海,我们的除渣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分进行。除渣的翻斗车从隧洞中装渣出来,亮着大灯,驶过火车站站前广场,沿着铅笔厂区往江边而去,奔向夜色茫茫中的倒渣场。冬天寒冷,我坐在驾驶室内,花上五毛钱,买一只卤猪蹄,与驾驶员一起,边啃猪蹄边除渣。

到了夏天,隧道除渣的时间变为全天候。我就背着军用水壶,蹲守在倒渣场记录车数。倒渣场内有一台黄色的推土机,时不时有人来发动机械,把堆积起来如小山样的渣土向江中方向推下去。市政公司的一位不知名姓的女工,负责管理渣场。

一日,女工带来了在家待业的女儿。母女俩坐在竹木搭建的看守棚里,一边织毛线,一边说闲话。我站立在棚子外面的阴凉处,手拿小本子记车数,却不敢坐女工带来的凳子。

为什么?头顶上的阳光明亮如炬,几乎没有冬与夏之间的春天过渡,气温陡然升高,大地似一只捂了盖子的蒸锅,那凳子晒得发烫,根本没有办法坐人。那一年,是我初到重庆过夏天,算是一下子领教了重庆“火炉”的生猛。

一声爆响 工兵成了抢险尖兵

1985年6月27日中午11时左右,市中区大溪沟罗家院下水道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的下水道长336米。气浪把下水道上所有的水泥盖板、长条石掀开。下水道两旁数十间民房被冲击波震垮,现场市民伤亡严重。

爆炸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抢险。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抢救人民生命财产。

事发当日,我正在营部值班。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工程指挥部的电令传来,首长紧急调兵遣将……负责菜园坝山城饭店一端隧道施工的军直工兵营接到命令,迅速出动挖掘机和数十名战士,带着工兵锹,赶往大溪沟现场抢险。因为值班,我未能亲身投入那一次重庆城区内的抢险救灾,留下终身遗憾。

板凳桥头 留有我们青春的身影

1985年10月,重庆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牛角沱立交桥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建成通车。没有典礼剪彩,没有通车仪式,没有锣鼓喧天,“板凳桥”上驶来了一连串车辆。

转眼间,修建立交桥的重庆市政公司撤场离去。喜欢与我们开玩笑的男女工友,包括停在我们驻地前面空地上的市政“碰碰车”,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凌乱不堪的市政工地,被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洒水车清扫干净。一番绿化治理过后,变成美丽的大花园。

立交桥竣工后,我与战友们每天要走过立交桥的下穿道,到仍然紧张施工的隧道内打眼放炮、清渣被覆,时不时会以漂亮的立交桥为背景,拍照留念。到了夜晚,立交桥东西南北呈梅花状的草坪中央,巨大的电杆顶端,圆盘形的灯盏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引来市民竞相围观。

那些平凡日子,立交桥四周的花园草坪,成为我们晚上消暑歇凉的最佳去处。战友们席地而坐,打量崭新的“板凳桥”,回想一年多来与市政工人朝夕相处的日子,复盘他们辛勤工作的场面,感叹重庆基建的磅礴力量,憧憬军中生活的美好明天。

韶光易逝,转眼四十年。牛角沱立交桥仍然在发挥交通作用,但板凳桥周围的景致已经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渝澳大桥南引道在草坪上方划开一条弧线直通上清寺。轨交3号线跨越嘉陵江和长江,从牛角沱立交上方通过,成为连接江北、渝中、南岸三地的交通大动脉。就连向阳隧道、八一隧道上方,过去被工程专家称为施工禁区的地方,也不可思议地架设起高架桥、开掘出了亮堂堂的交通隧道……

(作者为重庆市金融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