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3年08月26日
台北市街头的“酉阳街”和“秀山街” (杭州阿里巴巴公司曾翊玮供图)
秀山县糜氏后裔重树的《奇瑜公墓志铭》碑 (重庆市酉阳县曾常供图)
□铁笛
2023年4月29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早上8点,台湾朋友曾翊玮通过微信从台北街头传来了当地街景照片。曾先生是新北市人,在浙江上班,放假前,我获知他将返台度假,便特地请他代劳拍摄位于台北市的“秀山街”和“酉阳街”。据说,命名这两条街,是为纪念千里之外偏处祖国西南一隅秀山县的糜奇瑜。
寒窗苦读小京官
糜奇瑜(1761年∽1827年),字象舆,号佩齐,又号朗峰,祖籍湖南,清代四川省酉阳直隶州秀山县(今重庆市秀山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初十,糜奇瑜出生于秀山乌杨街道一个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庭。光绪《秀山县志》记载,年少时的他“性矜默,不苟言笑”,读书却过目不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糜奇瑜考上拔贡。第二年,他被选为七品小京官,在户部学习行走,开始为官生涯。
糜奇瑜时刻以“不以富贵动其心,不以仕宦移其志,出言必慎,择友必端,处世接物和平谦雅,自奉俭约,甘守儒素家风”来警醒自己。天一亮他就入署办公,晚上回家后还要秉烛夜读,无论寒暑,长年如此。大司农(户部尚书)十分器重他,把几个司的文案都交由他主办,甚至到了如果不是糜奇瑜亲手办理的公文总会觉得不太满意的程度。
糜奇瑜因工作出色,1799年选充军机章京方略馆纂修、提调。1803年为父母丁忧,服阕,补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仍充军机章京,不久,担任章京领班。后升任户部江南司员外郎后,军机大臣托津十分赏识糜奇瑜,奏请带他外出查办两淮盐务、河南河工、山东京控等大案。糜奇瑜办案不徇私情,不受请托,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每个案件都办得十分妥当。任户部陕西司郎中时,东阁大学士禄康给了他“人品端方,才识练达,京察一等”的考语,并推荐给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糜良哲《奇瑜公行述》)
沧海横流赴台岛
嘉庆十六年(1811年)冬,糜奇瑜补授福建台湾道遗缺,嘉庆皇帝在书房单独召见了他。爱新觉罗·颙琰看着眼前这个发辫花白却精神矍铄、在身边效力了近20年的五品小官,和颜悦色地说:“糜卿久居枢曹,绩著辛劳。此番外放,需谨记‘清心寡欲为本,明正勤慎为用’,要做像皋陶、夔那样的贤臣……”
次年春,糜奇瑜抵闽候补,其间,他主持审结了两件大案。闽浙总督汪志尹、巡抚张蘭渚联名上奏,举荐他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糜奇瑜由此成为当时台湾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泉州蚶江是清代内地往来台湾的口岸,时值盛夏,台风肆虐,很多人候渡月余都未能成行。官府为糜奇瑜配渡的船只也由于潮退水浅沙淤,无法划动,地方官员虽然派拨兵役奋力推移了两昼夜,但距口门仍有20公里。糜奇瑜抵达蚶江次日,恰逢潮涌水涨,第三天凌晨便顺利登舟,未及日暮就到了台湾鹿港。
糜奇瑜舍舟登岸,走马上任。三个月后,加授按察使衔,拥有了直接向皇帝奏事的权力。
闽越治行第一人
台湾孤悬海外,乾嘉年间海盗横行,社会混乱,民怨浮动,政令不行。
糜奇瑜意识到,欲靖台湾,必除海盗,因此不惜重金购买快船巡缉。他发动兵民协同御寇,海盗被捕后都受到了严厉惩处,从此全岛靖宁。台湾人口复杂,漳泉粤三族各成派系,哪怕遇到睚眦小怨,动辄聚众械斗,世代仇杀,官府判决不能奏效,案件堆积如山。糜奇瑜亲自到各地访问有威望的老人,认真调查各派纠纷和械斗的缘由,召集男女群众,晓之以理,示之以法。他自掏腰包购买礼品,送老人银牌,送妇女花布,对穷苦孤寡者实行救济,逐渐取得了各方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遂使政令畅通。糜奇瑜还亲拟《训士十条》《劝民八条》并印制张贴在台岛各地,藉此教化和约束官绅士民。(台北故宫博物院糜奇瑜《训士示稿》《劝民示稿》)
在《劝民八条》中,糜奇瑜严禁汉人向少数民族放贷,盘剥他们的财物,侵犯他们的土地。对已盘剥和侵犯的,勒令归还,并划定地界,互不相扰,汉番从此和睦相处。
糜奇瑜十分重视教育,议政时,有属下说:“民愚地贫,台地无所用其教化二字。”糜奇瑜一下子把脸拉了下来,说:“汝不知政体!”遂规定:“凡台地五厅四县的优秀子弟,不分贫富,都可以到台湾最高学府海东书院求学。对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予以粮食和经费供给。”他还令各地集资兴办“义学”,聘请幽居隐退的贤才任教,使更多的台湾子弟有上学的机会。作为学政,糜奇瑜亲自主持考试,选拔人才,1813年选取林开烈等8人为拔贡、优贡。对考列最优、人品出众、无经济能力或耽于风浪未按期赴内地乡试的学子,一概给予盘缠,催促其内渡应试。(光绪《秀山县志》)
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义县重修孔庙,糜奇瑜亲撰《重修文庙碑记》,记述其情由,落款自称“蜀东糜奇瑜”。石碑虽因年代久远,文字斑驳,但仍能识读出糜奇瑜爱台护台的赤子之心。
经过糜奇瑜稳治安,建城垣,清屯饷,实仓储,置官渡,兴教育等一系列善政的实施,台湾的治安、教育、经济大有改观。闽浙总督汪志伊给他的任期考语是“为人体面,有守有为,体用兼备,实为道员中第一得力可靠之员。”嘉庆皇帝御书“学箴清汉”“政箴清汉”横幅,表彰其治台功绩。(糜良哲《奇瑜公行述》)
2015年1月8日,秀山一村民家中发现一道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的五色圣旨。从圣旨内容考究,是因糜奇瑜治台功绩卓著,皇帝貤封其胞兄糜奇瑾为中宪大夫,嫂王氏为恭人。
造福一方留美名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糜奇瑜升任福建按察使,1819年擢升河南布政使。道光二年(1822年),调任贵州布政使,再署贵州巡抚,又兼提督学政。道光四年(1824年),迁授太仆寺卿。
从京城司曹到地方道台、臬台、藩台,再从一方大员到朝中要职,糜奇瑜为官近四十载,历乾隆、嘉庆、道光三帝,是为三朝元老,并深受嘉庆皇帝器重。他一直主张为政要体恤民力,踏踏实实办事,做一件,算一件,“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样的为官信念,让他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
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糜奇瑜调任太仆寺卿。临行时,黔地民众攀辕卧辙,拥塞道路,想挽留他继续在贵州做官。见强留不成,众人便集资在贵阳城内为他建生祠,纪念这位给贵州人民带来福祉的好官。
此前,河南治河,需摊征历年工费白银一千数百万两。时任河南布政使的糜奇瑜深知,这无异于给屡遭洪患、民力枯竭的河南雪上加霜。他会同巡抚姚亮甫联名上奏,获准减免部分款项,并改逐年并征为展缓七年分次带征,让民众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台湾海东书院建奎阁楼和文峰塔,他带头捐款。
早年在京任小官,回乡省亲时,遇上秀山灾荒,糜奇瑜及时商请秀山县令开仓放粮赈灾,自己也出资设粥局救灾,还动员同窗好友捐钱购粮助赈。秀山建书院,他捐银2000两。秀山士子数十年屡次上书想从酉阳州学分列学额,单设考棚,结果都被礼部驳饬。在糜奇瑜向礼部尚书当面据理陈情,最终获旨分设后,他慷慨解囊捐银2000两用于修建考棚。在湖南常德,他出资购买祭田用于赡养族中孤寡老人,甚至拿出薪俸来救济穷困的亲戚和乡邻。
糜氏家风严谨,治家严格,重视后代教育。糜奇瑜在贵州得知长子糜宣哲署理山西蒲州知府,便写信告诫:“尔等初登仕版,即蒙上宪垂青,屡署繁缺,‘清、慎、勤’三字为居官之扼要。地方公事,件件期于百姓,有益第一,以暴怒为戒。正以率属,廉以律己。忠者,立法之本;信者,刑法之要。谦受益,满招损,尔当刻刻认真体贴,毋坠我清白家声。”(糜良哲《奇瑜公行述》)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十六,糜奇瑜在北京病逝,归葬于秀山县莲台山之新阡(今乌杨街道长滩村),著有《政绩汇览》十四卷和《治台要略》一卷行世。
端详曾先生发来的照片和电子地图,只见“酉阳街”和“秀山街”平行于中山堂两旁,并于堂后相接成“U”形,从三面围抱着中山堂。因为感念糜奇瑜的人品政德和治台功绩,当时台湾民众便以他原籍“秀山县”和“酉阳州”来命名这两条街道。
嘉庆己未科(1799年)状元,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书房行走礼部尚书,浙江归安(吴兴)人姚文田为糜奇瑜撰写了墓志铭。其铭曰:
蜀山叠叠,江水汤汤。秀灵钟毓,蔚起贤良。
扬历中外,迹著旗常。佳城屹屹,青松白杨。
我铭其幽,懿行久臧。绵绵簪绂,似续其昌。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