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万州首批外迁移民,揭开万州三峡移民序幕
版次:009 2023年08月28日
外迁移民 告别万州
两老姐妹话别
与亲人依依惜别
万州港欢送仪式
饯行宴
□牟方根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感人肺腑的一幕:繁忙的长江重庆万州港第17码头,一个个踏上外迁之路的移民,正扶老携幼紧张有序地上船。其中一对年轻夫妇,男的背着行李,女的抱着孩子,用满含热泪的双眼,无限眷恋地回眸即将远离的故乡……
这是2004年6月22日,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的279户、1124名外迁移民,离开世代居住的故土,启程前往新的家园——江苏省南通市。他们,是三峡百万大移民中重庆市万州区的首批外迁移民。
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地处万州长江下游南岸,因历史上曾有太阳镇和龙门镇各取一字而得名。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淹没区涉及该镇的原太阳、新立、观音、向坪、大洞、龙门等六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涉及耕(园)地3302亩,涉及房屋11.6万平方米,涉及集镇(拖路口集镇)1个。需要生产安置4580人、生活安置4079人,为万州区农村移民第一大镇。
外迁移民,是一项缜密、细致、复杂的工作。从2001年初至今,笔者一直在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人民政府履职,参与了移民外迁江苏南通279户、1124人的动员、报名、核实、公示、上报和对接工作,直到移民最后启程的全过程,并记录下了他们依依惜别故土的感怀往事。
最隆重的欢送会
空气中弥漫着激动和兴奋的味道
2004年6月2日上午,正式启程前20天,万州区原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太龙镇组织召开外迁移民搬迁运送动员大会,对外迁的各项组织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由此,太龙镇农村移民外迁江苏南通行动,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
紧接着,万州区太龙镇党委、政府召开全镇外迁移民欢送大会,希望广大移民在新的环境里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004年6月9日,笔者参加了所帮促村——观音村的外迁移民联欢会。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欢送词中寄语外迁移民:高高兴兴离故乡,平平安安到新家;年年岁岁常来往,永永远远心相连。
太龙镇新立村,还为外迁移民举办了专场电影欢送晚会。当晚的现场气氛热闹非凡,移民们赶到场地时,放映员已将幕布和大喇叭挂好,正有条不紊地调试着放映机。一根竹竿被绑在放映机下面的桌腿上,挑着一个亮堂堂的灯泡。迎着灯泡发出的刺目光芒,放眼望去,幕布前方黑压压一片挤满了人,人们大声地说笑着,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激动和兴奋的味道……
最丰盛的饯行宴
吃出了家乡和离别的味道
饯行,是送别亲朋远行的一种礼仪。在太龙镇移民外迁前夕,各级组织和群体纷纷以饯行宴送行,表达惜别和祝福。
向坪村摆设“百人宴”。当天一大早,村民们便拿出自家留存的鸡、鸭、鱼、肉和五谷杂粮等,与各种调料品汇集在做饭的案板上,美食堆成了一座小山。上午8点左右,6口直径约1.5米的大锅,用红砖架起在村完全小学的操场上,锅底下塞满煤球,很快就燃得红通通的。十几位系着围裙的厨娘厨师在锅灶前添米、切肉、炒菜,忙得不可开交。
厨房正忙碌着,其余的人们也没闲着,男人们将几十张桌子如一条条蜿蜒的长龙依次在操场排开,场面蔚为壮观。中午12点整,随着掌事的“开饭啰!”一声吆喝,大伙儿喜笑颜开入席,喝酒、聊天、拉家常,这顿饭吃得热闹、温情,现场满是人间烟火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人的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离别的惆怅,但如今三峡外迁移民的亲友们,却更多的是展现出对即将远行的亲友们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他们轮流做东,宴请亲人友人吃丰盛的饯行餐,表达自己浓浓的情谊。
太阳村7组外迁移民向可明家,在告别故土前,特地在自家老屋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这顿团圆饭颇为丰盛,海鲜、肉类、蔬菜,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餐桌。向可明激动地说,“这是全家人吃得最特别的一顿团圆饭。我们在这顿饭里,吃出了家乡的味道,吃出了离别的味道,吃出了饮水思源的味道。”
最珍贵的合影
用照片把故土和亲人带走
骆继全、向美柱、程光荣……太龙镇的279户外迁移民在出发之前,纷纷在自己的屋前合影留念。
解析“屋”字,从“尸(人)”从“至(来到)”,表示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建筑和室内度过的。所以,人们对屋,是很看重的。
一家人拍完合影照后,骆继全折回身去,用一双粗糙的大手,一遍又一遍摩挲着房屋的墙体。要搬家了,老骆有些舍不得这栋老房子,因为这儿有他太多的记忆——房子是自己亲手建起,青砖砌的墙体牢实坚固;房屋光线好,上下两层,房前屋后都有不错的风景;门是用的柏木,窗户用的榆木,屋面则架着松木梁;堂屋设有会客厅,罗圈椅子擦得明晃晃;屋东头的厨房,锅碗瓢盆响叮当;西一侧的储存间,收割季节粮满仓;二楼的三间房,衣柜连着大铺床……
眼看着外迁移民就要搬走了,乡里乡亲和街坊邻居都赶来了,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快乐地留影。
移民外迁,原则上是不允许把狗、猪等家畜带走的。外迁移民熊遂阳老人家里,喂养有一条颜色深黄的中华田园犬。全家都走了,狗怎么办?几番商量,老人决定将狗送给留在当地的人户豢养。送走黄狗的当天,老人和狗狗进行了最后一次最亲密接触。当摄影师按下快门按钮后,帘幕画面呈现的图像,与剧情电影《老人与狗》中的情景极其相似,让观者感慨不已!
最不舍的离别情
希望凡心在江水中得到安宁
祭祀祖先,既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也是外迁移民尊敬祖先、维系家族血脉的重要情愫。“祖先在上,子孙在下”,不少外迁移民行前,自发到祖先墓地,虔诚祭别。
2004年6月21日晚,村民黄素华来到太龙镇太阳村4组外迁移民熊道秀家中。两老姐妹都已耄耋之年,这一个特别的晚上,她们聊了整整一夜。这一次的道别,或许就是她们的永别。
一些外迁移民还不约而同来到长江边,他们要最后一次亲近曾养育他们的长江水。他们,想让澎湃不止的凡心,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中得到安宁。
太龙镇观音村外迁移民中的党员魏太得所作的《离别情》诗,感动了众多人:
离别情,离别情,
离别之时难舍分。
土生土长几代人,
乡里乡亲几十春。
为了三峡大移民,
幸福生活启航程。
我们愉快离,愉快分。
离别情,离别情,
离别之时难舍分。
告别故土移新家,
结识相识新乡邻。
为了祖国更富强,
致富小康奔前程。
我们欣然离,欣然分。
这首诗,在万州区原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主办的《五桥》内刊首发,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诗的第一章节,被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收藏。
最想带的纪念物
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带到新家
2004年6月22日,外迁启程的日子到来了。上午8时,来自太龙镇太阳、新立等6个村的千余名外迁移民,在帮促干部护送下,分别从太阳溪、观音堂、拖路口、大洞、龙门浩、杨家背6个小码头出发,乘坐“华生号”等两艘小客船,离开太龙镇前往万州港。
移民们的家具、货物,已提前通过货运车队运抵江苏南通的新家,正静静等候着主人的到来。
每户移民的随身行李物品中,几乎都有一个装着泥土的瓶子。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带到新家,以寄托对故土的不尽思念。那瓶土,在思念故土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开瓶来嗅一嗅,就能看到亲人的身影,嗅到根须的味道……
家乡的黄葛树苗、红橘树苗,外迁的移民们也纷纷捎上。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也是移民们成长的生命树和人生的记忆树;红橘,古称丹橘,是万州特色柑橘品种之一,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也是移民们最想带走的故土记忆。
上午10点,外迁移民的船只抵达长江万州港第17码头,然后转乘三峡库区移民专船长航“江山号”2号轮和19号轮。
上午10点半,中共万州区委、区政府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大家在码头为外迁移民送行。区和开发区两级,感谢太龙镇外迁移民积极响应移民外迁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主动搬迁,为全区外迁移民做出了表率。区委主要领导还勉励外迁移民继续发扬“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三峡移民精神,在迁入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万州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早日安好家、置好业,建设一个新家园,开创一片新天地。
上午11点,载着万州首批外迁移民的长航“江山号”两艘客轮,随着“嘟”地一声汽笛长鸣,离开了万州港,向长江下游的那颗明珠,被誉为江苏省“小上海”的南通驶去……
(作者系重庆万州区作协会员 图片作者 汪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