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08月28日
□罗安会
千年圣泉古道,长2.6公里,是川渝地区目前保存完整、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的一段古道。古道上,有一座古大桥,静静躺卧在江津长江北岸,诉说着旅人南来北往的故事。
江津县志记载:圣泉古道,起源于双龙场,建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古大桥建于清代。
古道与古桥,对江津的文化、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在中国的众多古道中,圣泉古道很不一般。它不但堪称“成渝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而且从这条古道上先后走出了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清代道光诰封奉政朝议大夫文林郎卞世绳、联圣钟云舫、重庆及四川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冉均、白屋诗人吴方吉等众多的历史先贤。同时,也走出了聂荣臻、邓稼先、周光召等一大批现代名人。
一条古道,走出如此多的名人,吸引我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初夏雨后,我们一行助推山村文化的志愿者,在圣泉街道宣传委员小刘陪同下开始了探幽古道之旅。
鸟声啁啾此起彼伏,沿途山庄田畴竹林、沟壑溪流,过古大桥,爬上高家坪、津福到九龙坡走马驿站,一路山峦起伏,风光美景。
我站在高家坪极目眺望,古道像一条白色丝带,柔柔地环绕在绿色大地上。凭栏怀想那些仿佛穿梭于青石板路上的行人轿夫、马帮商贾,长途跋涉于被时光研磨得坑坑洼洼的古道间……极大地提升了江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的交流。
可是,你知道吗?三河村的一条小河,将古道阻隔,形成“隔河千里远,过路把船摇”的状况。
古书记载:三河村的小河边,一赖姓人家,祖宗四代都在小河上推船摆渡,风里去雨里来。清光绪五年(1879年),县令为赖氏家族送上“四代渡河人”匾额,并拨资修筑石拱大桥。经三年修建,一座长26米、宽6米横跨小河的石拱桥修通了,清澈的河水静静地在桥下流淌……通桥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县令为此桥题写了“古大桥”的碑名。
时至今日,桥栏石仅出现斑驳的痕迹,桥面石连杂草都无法生长,只见薄薄一层青苔覆盖在青石上,可见建造者技艺之高,质量之好。
“古道上的古桥,南接江津县城北岸江边码头,北接重庆九龙坡走马驿站,一面去重庆,一面通往成都……”小刘指着古桥古道的石梯说,年深日久,坚硬的条石已磨出凹槽。这古道与古桥,历经了起起落落,见证着社会发展的历程。
古大桥左岸的一棵黄葛树,华盖如伞,荫庇着路人在树下歇息,喝几口清凉的井水,擦擦汗湿的脸庞,又行色匆匆继续赶路。
黄葛树下,碑石矗立在古桥边,碑身刻有“古大桥”三个字,右竖小字为“江津县江国璋题”,落款“清光绪五年己卯江璧士庶口修”。据当地人介绍,此碑立于150年前。如今,当地政府正着手将这条古道古桥申报为“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
抚今追昔,新旧两重天。日月轮回、四季交替,轻轨、高速公路直达圣泉街道,行人渐稀的古道归隐于时光背后。而它以新时代另一种姿态回归,成为滨江新城版图上的亮丽风景。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