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不一定要开刀

我国团队开发 “无创”诊断法

版次:012    2023年08月28日

近年来,“肺结节”在体检报告中频频出现。较高的检出率引起很多患者的焦虑,“会是肺癌吗?要不要手术?结节如果是良性,手术不就白挨一刀……”生活中谈“结”色变的人不在少数,严重者甚至因害怕而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前不久,我国科研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一种新型的多模态诊断模型,可对肺癌进行早筛早诊。通俗来说,这种诊断方法仅需采集10毫升外周血,再加上影像CT的数据,即可实现精准辅助诊断。

数据显示,肺癌仍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诊断时的疾病分期高度相关,肺癌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医疗成本至关重要。目前,低剂量螺旋CT是国际上公认的肺癌早筛有效手段,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不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志强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低剂量螺旋CT筛查不断普及,“假阳性率较高”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常见的场景就是,人们在常规体检时查出了肺结节,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导致实际为良性的肺结节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的,并不需要手术,只需定期随访复查即可。此外,随访过程中反复进行CT照射,其放射线的暴露风险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为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团队等24家中心共同合作,在血浆多基因甲基化肺结节鉴别诊断工具的基础上,结合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升级”,研发出全球首个肺结节联合诊断模型——PulmoSeek plus。该算法结合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对肺部结节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

研究团队在中国20个城市的24家医院纳入了1380例患者,这些患者肺部CT发现有5~30毫米肺结节(包括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并且有病理诊断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该诊断模型对早期肺癌(0/I期)的敏感性为0.98,诊断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手段;对II-IV期肺癌的检测敏感性为1.00;对不同大小恶性结节的敏感性≥0.98,尤其对于5~10毫米不确定肺结节,其诊断敏感性高达0.99,对纯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0.95。王志强指出,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可显著提高早期恶性肺结节的检出率,避免良性肺结节的过度诊疗,有利于辅助临床诊疗决策,助力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王志强提醒,上述研究成果尚处在临床研究阶段,距离真正走向临床还有一段距离,在此期间,肺癌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还是很有必要的。普通人群应对肺结节,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干预手段:

1.一般来说,若结节直径大小超8毫米,酌情需进行临床干预;

2.实性小结节的恶性几率最小,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恶性率较高;

3.大于8毫米的实性结节、大于6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均属于高危结节,需定期复查;

4.若随访发现结节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细支气管征和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CT影像学特征,则存在恶性可能性,要考虑临床干预;

5.若结节直径在随访过程中不断增大,需高度警惕;

6.除了需引起重视并遵医嘱定期监测外,肺结节患者一定要远离烟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