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国四大名中医,创办重庆国医药馆、重庆中医院

重庆老中医吴棹仙 向毛主席“献图”

版次:009    2023年09月05日

吴棹仙将珍藏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主席

《子午流注环周图》

□汪渔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的正南门,有一尊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年复一年,他迎接了无数热血沸腾稚嫩青涩的面孔进入校园,又目送他们以梦为马意气风发学成归去的背影。这尊雕像的原版,是珍藏在重庆市中医院的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是老中医吴棹仙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图》的瞬间。

悬壶济世声名鹊起

吴棹仙,原名吴櫂仙,1892年生于四川巴县(现重庆市巴南区)。其祖父吴光照儒而业医,父亲吴明聪自幼习医,吴棹仙耳濡目染,从小研习国学、中医经典,拜习名师,24岁开始悬壶济世,药起沉疴,针挽濒危,而声名鹊起。

“医演岐黄,神圣之术也,学推孔孟,仁义之心也”。吴棹仙不但追求大医精诚以使万病回春,也一直追求中医厚重的人文精神。他自立医馆坐堂施医,对贫病不支者,分文不取施之以药,一时门庭若市。然而医馆开设不久被迫关闭。后来,在别人的医馆打工行医,他坚持无论贫富贵贱,一律以到来先后为序。如果有钱人要求插队看病,他规定须买特号或拨号铜牌一枚,其费用相当于一般诊金的五到二十倍,超值所得,均施舍于贫病者身上,戏称“千人吃药,一人给钱”。

其后,吴棹仙致力于中医药学教育工作,先后创办重庆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重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

位列“全国四大名中医”

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余云岫有日本留学经历,他对中医部分肯定的同时,更多地提出了批判,比如他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不符合科学依据、中医空谈经验、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等等。因而废止中医案相关内容的论调为:“旧医的学问是神话、古典哲学、占星术、观念论、主观唯物论和庸俗经验的什件儿。所以绝不能吸收在新民主主义体现的政教之下,当然非完全革除不可。”而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的废止中医案。消息发布,全国医界群情激愤,民怨沸腾,爆发了中医历史上空前的抗议风潮。全国中医界人士成立国医公会,通电全国,游行集会,请愿罢市,甚至静坐绝食。

吴棹仙愤然而起,联络同道,很快成立了重庆中医药联合分会,与余云岫开展斗争。他利用影响甚大的《商务日报》,开辟《医药周刊》,并担任主笔,宣传祖国医学,针锋相对痛斥余云岫。比如,余云岫称《内经》东方生风,东方是日本,并非造风之所,以此知《内经》东方生风之说为不经也。吴棹仙便著文《东方生风辩》,并将论文直寄余氏。

在全国人民的抗议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取消议案,全国中医界斗争取得胜利,重庆及吴棹仙功不可没。

抗战期间,日寇对重庆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持续大轰炸。市民躲避空袭,常在阴暗潮湿、卫生很差的山洞之中,不少人因之生疾,苦不堪言。吴棹仙以习得的针灸治病救人,运用“子午流注”之“烧山火”“透天凉”等针技治人无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棹仙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医学家、中医学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他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又从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院长任上借调到成都中医学院,任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62年,他受卫生部特邀,作为卫生部四大中医顾问之一,指导了全国中医学院统编第一版教材的审定发行,“全国四大名中医”之誉由此而生。吴棹仙先后编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

《子午流注环周图》献毛主席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除出席会议的委员之外,会议还邀请了列席人员611人。列席代表中高级知识分子居多,作为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院长,吴棹仙名列其中。

会议期间,听取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的政治报告,副主席李济深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民不聊生,中医备受歧视打压,自己和同仁为兴校办院历经艰辛,吴棹仙心潮起伏。尤其是政治报告中明确,全国要创办几所中医药学院,他更是欣喜万分,夜不能寐,对党和毛主席的敬佩感激无以言表,更坚定了他向毛主席“献图”的信心。

赴京参会之前,吴棹仙即向几位老友表示,想把自己潜心研究的针灸成果《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主席,以示中医界对新社会的热爱,对党的感恩。

机会出现在1956年2月6日。

当晚,全国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招待出席第二次全体会议的委员和列席人员。

宴会大厅灯光璀璨,群情兴奋。当毛主席等领导人出现在宴会大厅时,全场起立,掌声四起。宴会期间,各族、各界代表纷纷向毛主席敬酒,不少少数民族同胞向毛主席献上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礼物。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吴棹仙无比激动地走到毛主席面前,行碰杯礼,并将《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主席。

一位老中医,一位人民领袖,并肩立在原地,都一手持着小酒杯、一手牵开这张图纸,一个兴奋地讲着,一个认真地听着。

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迅速按下快门。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定格在这个瞬间,一个具有中医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产生。

随后,这张珍贵的照片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医杂志》《大众医学》等刊物纷纷转载,重庆老中医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名扬全国。

子午流注针法,被业内誉为“神针”,同道向吴棹仙驰书请益络绎不绝。由于报道中误将吴櫂仙写为吴棹仙,此后,吴櫂仙署名即用吴棹仙。

会后,吴棹仙感慨万千,将参会感受及此次特殊经历吟成“献图碰杯礼”诗一首:

昔年伪政太昏昏,

欲树长桑无处根。

三世医怀卞和璞,

今宵一碰入京门。

诗歌借用卞和三次献玉的不同待遇,抒发了时移世易中吴氏三代为医的不同遭遇及感慨。

“子午流注”是宝贵中医文化遗产

“子午流注”是针灸取穴的一种古传学说。它以人体十二经中“五俞”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推算经脉的气血盛衰、开阖情况,决定某天、某时取用什么穴位。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寒热、脉象等,详细辨证,分别采用时辰进针和不同手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为便于临床运用和经验交流,吴棹仙经过多年研究,绘成《子午流注环周图》。按此图推算,即可获得用穴时间,十分便捷。

此图公之于世后,深受欢迎。吴棹仙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人辑成《子午流注说难》,一版再版,共印行9次。

“子午流注”这份宝贵的中医文化遗产,一直吸引着有识之士深入研究,并不断传承。

如上海中医名家陆瘦燕,不但对其手法进行了实验研究,还在一次全国针灸经络研讨会上,现场为与会代表表演“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让受试者立时发热、立时发凉,赢得满堂喝彩。

吴棹仙嫡孙吴传先,成为吴氏第五代中医传人。他提出了子午流注针法的四维时空概念、狭义的子午流注和广义的子午流注槪念,其论文“脏腑经络的时空网络结构与子午流注针法”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吴传先突破“子午流注诊疗技法”家传方式,将之转变为师承、家传并行。

吴棹仙曾经任教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了针灸专业“吴棹仙”班。这一独特的中医技艺,薪火相传,传承给了广大医学弟子,其中不乏中医学教授、博士。

2023年4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传先申报的“吴氏子午流注诊疗技法”入选四川非遗名录。

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乐见其成。诚如吴棹仙《振兴中华医药》诗中所愿。诗曰:

回思十载苦蕉窗,

乐此三秋课锦江。

掘展岐黄有夙愿,

不甘祖国逊他邦。

院中老李殖农李,

池上长桑裔梓桑。

混混盈科看后进,

放乎四海喜洋洋。

1976年,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为躲避地震,吴棹仙赴云南幼女家时去世,享年85岁。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重庆市中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