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09月05日
□兰杨花
重庆荣昌安富街道垭口村寨子山上,有一座深山古刹名和楠寺,又称荷兰寺,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曾复建,道光二年再次扩建,增加了下殿,新增不少佛像和彩画。如今,寺庙昔日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仅留一些残存的佛像和壁画印证着往日繁华。
草书圣手作品做了农户房门
安富街道鸦屿山入山口穿心殿附近,有一条上山公路,一番蜿蜒盘旋后,不多会便到了和楠寺。
一条青石板大道直达庙前,迈过三级极为考究的阶梯后,便有一道石坊,坊上横题“第一名山”四个大字,可见原先的气势颇为不凡。此坊虽历经百年风侵雨蚀,仍可抚得清晰字迹间透出的一股英气。石坊上一副对联的书者自称“云峰种蕉人”,上联为“太白安在哉,百代而还,那有金绳开觉路”,下联为“东坡今渺矣,千秋以下,应将玉带镇山门”,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可见此处古庙借佛家之地实则行文人之雅事。
而云峰种蕉人,想来应是螺罐山云峰寺内高僧。云峰寺位于荣昌城北外,始建于宋绍兴壬戌(公元1142年),至今仍有大雄殿、天王弥勒殿等13座殿宇,其中千手观音的手之多,堪称罕见,而寺院中的斋席更是远近驰名。和楠寺离云峰寺也就小半天路程,想来两寺之间往来甚多,诗词唱和附庸风雅之事就不难理解了。
红紫薇,绿香樟,再加上低矮的茶园,一色青幽幽的菜地,周围青松林立,确实是一个修禅悟道的好去处。和楠寺的名气,在川渝间是不容小觑的。就其山坊上的“第一名山”四字,就是辛亥革命先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书。在另一家农户屋内,庙中的一块书法木匾做了房门,书家不是别人,乃民国第一草书圣手于右任。匾上书一联:“半窗风月望松涛,四面云山叠画屏”。于右任的榜书本就少见,这家人却用来做了屋门,不知咿呀之间,他们可否嗅到一点书卷气?
五幅古时壁画令人赞叹
这不难解释,就是现在,住在和楠寺的一户人家的猪圈,还是用的清代石碑砌成。供大白猪擦痒的一块圈石,赫然是一块“关圣人帝君碑”,其余碑刻如今尚能看清字迹的已不多。想来,天蓬元帅的子孙们必是啃读了不少前世书法大家的韵味在肚子里。另外一户人家的堂屋,则用了和楠寺的偏殿,一堵墙硬生生地将天宫极乐图分为三段,其中的一幅“仙姑会”竟做了村民的腌臜之所,令人哭笑不得。
如今,在重庆佛教界,和楠寺也仅仅是存的这个名字和这副楹联,其余庙堂建筑损毁大半,残留的也挪作他用,为山民住房,徒留几根丈把高的石柱门联记录昔日荣光。和楠寺中壁画众多,这在其他寺庙倒是少见,可见此庙当以书画闻名于川渝。
和楠寺共有壁画5幅,大小人物34个,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完整清晰的便是《担金上寺图》。从画中人物衣着看,画的是一位宋明时的官人,骑着高头大马,督着众军,扛着大旗,打着伞盖,抬着箱笼,正由山下一路吆三喝四地走来。更为有趣的是,走在最末的一个小跟班,并没有像他的前辈一样戴着军帽,而是一顶草帽,手中拿的居然是一枝盛开的海棠花,这多少带有调侃的意味在里面。
这幅画中人物神态逼真,生动可掬,虽历经百年风霜,仍不改当年颜色,堪为一代佳作。此壁画得以保存完整的原因,乃是离地六尺,无梯子难以企及,除隔壁农人因盖阁楼在墙中打洞留下三个窟窿外,整幅画完整如初,令人赞叹。
碑刻砌成的“最有文化猪圈”
和楠寺右侧下殿,有一个全用碑刻砌成的猪圈,其中一高约两米的碑刻记录了和楠寺重建经过。
碑刻上不少字迹已经风化,幸好大部文字还清晰可辨。碑文大意是,该寺位于“荣邑之西三十里许,有寺名和楠”,寺里住持因不忍见该寺“以招提胜地”竟荒废于此,故重为修建,“与邑内善男信女同结善缘,开工经始,并从(重)造上下两殿”。庙内僧众发动周围“善男信女随缘布资共种佛田,砌座雕龛,改换金身,装塑大像,庶入是施劝善良。并有隆昌县南即六里正觉寺僧人相助,慷慨解囊,一解该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历经十月辛苦,终于建成,求得圆满。
紧邻此碑刻的另一“德成万古”碑,也记录了捐金建寺的过程以及募捐者的姓名,其中不乏邻县僧人,可见当时重修寺庙资金来源之广之多。
该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年,如果不是村人将其作为猪圈基石,此碑不知能否逃得脱战乱,避得开人祸而保存至今?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