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让种田养猪变得简单

不简单!“二师兄”也有了GPT

版次:004    2023年09月06日

重庆农田形态复杂

耘间平台已上线多个应用

“PigGPT(全国乡村振兴·生猪数字服务站),全国最全面的生猪产业智库”“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要打通‘从泥巴到大巴再到嘴巴’的全链条”“重庆市首张‘地块级’耕地底图,可实现从全域到区县、到乡镇、到地块多维度查询与统计”……

昨天,2023智博会进行了系列发布活动,其中“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板块,发布了多个重量级大数据平台,传统农业插上大数据的翅膀,就像从三维升到了四维,费效比立马不一样。

一张开了天眼的地图

众所周知,重庆的地形差异大,农田形状复杂。然而,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通过两年左右的艰苦努力,硬是在“重庆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项目建设中取得巨大成绩。

他们发布了一套开了天眼的地图。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建成了首张重庆市“地块级”耕地底图。工程师们分区、分类、分层获取地块影像特征,精准提取2000多万个地块种植单元,建成重庆市首张耕地地块分布图,精确掌握了重庆的耕地情况,可实现从全域到区县、到乡镇、到地块多维度查询与统计。

耕地情况掌握了,农作物“种在哪里、种了多少、状态如何、长势怎样、产出多少”这些数据也需要精确统计。工程师们又建成了“地块级”农作物分布地图。到目前已初步建成水稻、玉米、油菜、柑橘全市分布图,柠檬、茶叶、花椒、脆李区域分布图,并首次利用遥感监测全市冬水田及再生稻分布情况,实现一图呈现全市“优质稻”分布。

同时,还实现了土壤“三普”数据在地图上的叠加,在一张地图上实行土地确权、三普调查与分析成果在“地块级别”上的空间数据融合与套合。

此外,聚焦在土农作物“是谁的、有多少、值多少、财政可补贴多少、银行可授信多少”目标,通过地块匹配、空间校正和唯一赋码,实现“由人查地、以地定物、由物定产、以产定钱”目标,为“数字+”金融保险、政策补贴提供大数据支撑。

一个挂了外挂的智库

生猪产业是老百姓“菜篮子”工程的重中之重,涉及生猪的数据和平台有很多。

但是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研发了PigGPT(生猪数字服务站)。这个平台跟之前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人工智能这个“外挂”,关于生猪的一切,都可像此前热得发烫的ChatGPT一样,进行智能问答、智能预测。

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张亮博士透露,这套系统封闭开发近一年,主要功能涵盖了数字资讯、智能问答、专家报告、先进示范案例、产业白皮书、养殖成本测算等实用功能,为中小养殖户提供更权威、更智能、更便捷的一站式生猪数字服务。

记者在发布现场碰到两位荣昌来的养殖户,他们就是冲着这个平台来参会。他们告诉记者,作为中小养殖户,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养殖能力有差距。这个平台可提供专业资讯,还有全国最权威的生猪领域专家智库,可持续提升生猪养殖技能。

张亮博士预测,这个平台可提升中小养殖户的收益10-20%,养殖成本降低5%。

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平台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区长贾晖昨天在发布活动现场宣布,“耘间”平台正式发布。这是个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指导下,由巴南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发打造,是打通“从泥巴到大巴再到嘴巴”的全链条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所谓泥巴、大巴、嘴巴,就是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贾晖介绍说,“耘间”包括“1+3+N”模块体系。这里面,1即“耘底座”;3即生产、营销、服务3大应用场景;N即不断拓展的N个应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产端已上线耘农事、耘农资、耘生产3个应用,“耘农事”就是通过一键下单,针对“耕、种、管、收”等各环节,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农机农事社会化服务;“耘农资”,通过农资集中采购、集中配送模式,保农资质量、优农资价格,让利于民;“耘生产”提供种植、养殖等场景所需的多种SaaS服务。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地区第一,其中巴南区能在数字乡村试点中位列全国第八,得益于‘耘间’平台,通过全维度数字聚合,打通一二三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输出农业科技成果、人才、企业、服务、模式、解决方案。”

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