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伊莎白·柯鲁克与璧山资助学生背后的故事
版次:009 2023年09月06日
周露霞父女与伊莎白、柯临清合影。
璧山区授予伊莎白·柯鲁克荣誉市民仪式
□张鉴
2023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人类学家,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伊莎白·柯鲁克逝世,享年108岁。这位诞生于中国,工作在中国,奋斗在中国的国际友人,既是百年中国崛起振兴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奋斗者。对她的离世,我们深感惋惜和悲痛!
本报曾刊载过伊莎白20世纪40年代在兴隆场(璧山大兴镇)参加乡村建设实验的往事,今天再次刊载她从北外退休后,六返兴隆场,特别是资助大兴贫困学生的故事,以表达璧山人民对她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
1
“期望大兴教育有更好发展”
20世纪80年代,伊莎白回到了阔别40年的兴隆场。此后,她经常给大兴写信,特别关心乡村教育事业,给大兴中小学寄来很多书籍,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为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
1997年5月10日,伊莎白、俞锡玑(当年的调查伙伴),还有书稿新的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柯临清一起,第三次回到了兴隆场。
在兴隆的几天,伊莎白冒着灼热天气,穿巡于农村、医院、学校,了解大兴各方面的变化。从事英语教学30多年的她,最关心的还是大兴的教育。她来到大兴小学和大兴中学,看见校园洁净漂亮,孩子们个个健康快乐,眼前的一切让她想起当年在这里教书的情景。“现在的大兴,儿童入学率有多高?”她问。“入学率100%。对了,我们还普及了六年制义务教育。”时任大兴小学校长巫智敏回答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们都能上学是好事情。”伊莎白听了伸出大拇指。随后,她把从北京带来的书籍,分赠给大兴完小和大兴初中。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要发展,一定要搞好教育。我期望大兴的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更好的发展!”伊莎白诚挚地说。
2
省吃俭用,设立助学基金
两年后的1999年6月15日傍晚,霞光给大兴涂抹上一道甜美的蜜色。在一家小餐馆,巫智敏惊喜地看见了伊莎白和柯临清,随行的还有一位20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黄薇。
黄薇解释说:“伊莎白老师十分想念大兴,渴望重回璧山看看,又不想给璧山人民增添麻烦,所以她没有惊动任何人,从北京坐飞机到达重庆后,直接就来了这里。”
随后,巫智敏把伊莎白一行带到大兴镇中心小学。简单安顿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伊莎白问巫智敏:“这里现在有没有上不起学的学生?当地有没有大学?”巫智敏回答道:“我们这里只有中小学,没有大学。说实话,确实有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学生。”
伊莎白听后,沉思了一会,说:“我们准备每年捐出三千元人民币,资助这里的贫困生读书。”柯临清也说:“伊莎白老师希望为兴隆场的乡亲们做点事,我也愿和她一起资助这里的学生。”
事实上,伊莎白的工资并不很高,家里的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简陋到超乎想象。她生活极为简朴,但她愿意省吃俭用资助她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
6月18日,在大兴镇政府,伊莎白一行与大兴中小学正式达成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协议。自此,“伊莎白·柯临清助学基金”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大兴镇教办在大兴、同心和大鹏三所初中,挑选了十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当这些孩子被告知,有一个国际友人为他们捐款助学,激动得竟一时说不出话来。大兴镇石梯二组的贫困生巫天敏领到第一笔助学金时,幸福得哭了!
此后,伊莎白与大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时来信来电,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和学习状况。得到资助的孩子们也满怀感激地给伊莎白奶奶写信,收到信后,她总会认认真真给每一个孩子回信,鼓励他们好好读书,用行动追求美好未来。
3
看望生病孩子,老人雨中步行七公里
2004年清明节,乌云弥漫,大雨滂沱。一位年近九旬的外国老奶奶,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握着木棒,正冒雨奔走在通往大兴平安村的泥泞道路上。
不远处,有人认出她了,惊喜地大叫:“伊莎白奶奶又回来啦!”乡亲们热情地上来与她打招呼。交谈中得知,原来巫智敏给她汇报受助学生情况,提到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生病在家,她很是着急,执意要亲自去看看。女孩名叫罗梅,家住大兴平安村,离镇上有六七公里,大家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纷纷劝她不去了,她却乐呵呵地自嘲道:“90岁?我有那么老吗?我今年才89岁嘛。”幽默的话语,把大家逗笑了。
在泥泞和大雨中,伊莎白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罗梅家。循声而出的罗梅外婆看到来人,激动地迎上前去,“原来帮助我们罗梅的是您老人家……”罗梅外婆细细碎碎地诉说感恩,老泪横流。
伊莎白和柯临清的半边衣服已淋湿,裤子和鞋子也湿了。走进房间,女孩正躺在床上,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是真的,又惊又喜,眼泪夺眶而出,支撑起身体,叫了一声“奶奶”,便泣不成声。
伊莎白坐到床边,心疼地看着生病的女孩,心里很难过。握着女孩的手,她说:“快去看病,钱的事,你不用担心。孩子,你一定要好起来!”
回京后,伊莎白还写信安慰女孩,并给她寄来了好几本书。病床上的罗梅抚摸着从北京寄来散发着墨香的书,双眼含泪,好多页上都有滴落的泪痕……
4
“您是我黑暗中的太阳”
家住大兴镇石梯村(现在长隆村)的吴开荣是个不幸的孩子。9岁时母亲跟人跑了,家中只剩下父亲和她;更不幸的是,10岁时,父亲在一次事故中被机器切掉了三根手指,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残废了,父女二人的日子过得更艰难。
1999年的一天,班主任突然把她叫到办公室,告诉她:“有一个名叫伊莎白的奶奶和柯临清阿姨要资助你上学!”喜悦和幸福让吴开荣有点蒙,她不敢相信这从天而降的好事。
从那以后,吴开荣便与伊莎白结下了缘分。从未谋面的外国奶奶和阿姨,成了她生命中的灯盏,照亮她前行的道路。此后,她经常收到落款地址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南楼丙302号”的书信,信最后的署名是“Isabel”,这是恩人的名字。抚摸着这个名字,吴开荣就像握着一双温暖的手,满满的幸福。
2001年春节后,正在做家务的吴开荣,突然听见几声狗吠,出门一看,一位满头银发的外国奶奶正朝自己家走来。她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猜到了来人是谁,但不敢相信的是,一直资助自己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奶奶,竟然会来大兴看自己!
一小会工夫,院坝里就来了很多乡邻。伊莎白坐在那里,一边欣赏着乡间风光,一边跟乡亲们聊天。小开荣坐在一边,看着脸上挂着笑容的奶奶,像是坐在一个美丽的梦里。
临别,伊莎白奶奶送给吴开荣一本亲笔签名的《新华字典》。捧着字典,女孩眼泪无法控制地掉了下来……
后来,伊莎白奶奶一直写信鼓励她,这让吴开荣的内心充满了力量,终于成功考上璧山中学。三年后,她又考上了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能遇到她们,真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奶奶和柯阿姨的善举和爱心,改变了我家三代人的命运。”吴开荣说。
5
“她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的人!”
2010年春天,一个静静的午后,巫智敏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这是伊莎白写来的。
伊莎白在信中说,“谢谢你告诉我有关大兴的三个女孩的情况,我得知其中两个已找到了工作,另一个正在等消息,我想可能是周露霞吧,麻烦你告诉我她的情况好吗?我也很想知道杨元伊和吴开荣找到了什么工作,情况如何?”
虽然常接到伊莎白来信,询问受助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但巫智敏还是有些吃惊,伊莎白在信中问询的周露霞,巫智敏也知晓不多,没想到年近百岁的伊莎白居然把每个孩子的情况记在心上。
通过多方联系,巫智敏得知,周露霞已考入重庆市奉节县一个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巫智敏给周露霞打去了电话,说:“露霞,你晓不晓得,有人远在北京还牵挂着你呢……”周露霞听到这句,蓦然明白,满怀愧疚,心里一股暖流袭来,泪水一下涌到眼眶,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巫校长,我还没来得及给您和伊莎白奶奶汇报呢,让你们操心了!”随后,周露霞连夜写信,把自己的情况向伊莎白奶奶作了汇报。
收到周露霞的来信,老人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努力去干,祝福你前程似锦,未来美好!”伊莎白送去了祝福,那片充满爱的目光从未远离。
从1999年开始,伊莎白和柯临清从未间断对大兴孩子的关爱,“伊·柯基金”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9人次、时间长达10余年,赞助现金10多万元,各类书籍、学习用品无数……
伊莎白给大兴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乡亲们提到伊莎白时都会说:“她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恩的人!”
斯人远去,伊莎白留在兴隆场的青春记忆和一生大爱,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璧山人民心中!
(作者系重庆璧山区作协副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