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

两位重庆代表畅谈感受和体会

版次:003    2023年09月11日

蒋兴良携团队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开展科研工作 重庆大学供图

蒋兴良

重庆市特教中心校长、教师李龙梅指导学生 重庆市特教中心供图

李龙梅

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9月9日在京召开,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蒋兴良教授和重庆特教中心校长李龙梅作为我市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在电话采访中,蒋兴良向记者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李龙梅校长则表示会努力帮助每一个残疾孩子“活”出精彩人生。

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 努力突破关键技术

“我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争分夺秒努力突破关键技术,至诚报国。”蒋兴良教授激动地说。这位62岁的国际大气覆冰与防御研究引领者,和记者分享了他参会的振奋之情,并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科研没有尽头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令人激动,我备受鼓舞。”参会期间,蒋兴良认真聆听了会议传达的重要精神,并对会议的内容作详细记录。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8位优秀教师作交流发言,他们当中,有耄耋之年的“大先生”,也有奋斗在基层教育一线的普通老师。他们讲述的育人故事,令同在科研、教学一线的蒋兴良深受启发。

这一次,他是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身份赴京参会。“我再次认识到,教育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的钻研也是没有尽头的。以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同志为镜,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蒋兴良说。

一个“学术犟人”

一个“拼命三郎”

1985年,蒋兴良考上重庆大学高电压工程技术研究生,从此开启了与高海拔和冰雪为伴的人生历程。在一些人看来,极端环境能源电力装备安全与保障科研是一块“没人喜欢的艰苦领域”,但蒋兴良一干就是38年。

在学生眼中,蒋兴良是一丝不苟却又令人敬佩的“学术犟人”,论文中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错误,他都不肯放过;在同行眼中,他是真正的“拼命三郎”,常年坚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比许多年轻人还能吃苦。

面对2008年罕见的冰雪灾害,蒋兴良带领团队自筹资金,边建设完善、边科学观察,通过长达13年的艰苦努力,在湖南雪峰山创建了国际上第一个“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示电网覆冰形成及致灾机理,解决覆冰精准智能监测的国际性难题,提出了电网大面积冰灾防御方法,研发出世界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和大电流融冰装置。

团队所取得的国际领先突破性创新成果,先后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蒋兴良个人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科研成果须亲力亲为

一手一脚干出来

会议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进行了部署。“在教育家精神内涵里,我特别看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八个字,科研成果也必须亲力亲为,一手一脚干出来。”蒋兴良说。

蒋兴良表示,将继续发挥科研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完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面向“能源安全”“电网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长期稳定规范的科学观测研究,创建能源装备安全基础数据库,促进国家能源装备安全的科学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发展。同时,培养更多品德高尚、知识广博、创新能力强、奉献精神突出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重庆特教中心校长李龙梅:

努力帮助每一个残疾孩子 “活”出精彩人生

“今天,我有幸作为一名基层特殊教育工作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真切体会到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倍感温暖、倍感振奋,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和记者谈及当天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情景时,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激动地说。

帮助残疾孩子

用知识立志、以技能自强

在电话里,李龙梅向记者介绍了新时代以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校长最难的是什么?是教师队伍建设。很多时候,好不容易招来一个老师,但过不了多久这老师就走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高度重视,学校教学质量日益提升。看到孩子们成人、成才、成功,老师们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不断提升,2012年以来,学校再也没有接到过老师调出的申请。”李龙梅说道。

李龙梅扎根特殊教育23年,打造出一支团结协作、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帮助一批又一批身患残疾的孩子用知识立志,以技能自强。

李龙梅因此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道德模范等荣誉。2021年9月,她还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冬残奥会开幕式上

世界“看见”了他们

作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书记、校长,20多年来,李龙梅用心、用智、用情扮演好“妈妈”“老师”“校长”3个角色。

从2011年起,李龙梅就带着全校教师开展暑期家访,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受访学生近350人次,覆盖重庆38个区县及周边省市边远地区。通过一次次家访,李龙梅和老师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况,更加坚定了办好特殊教育的信念,同时也帮助越来越多学生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

李龙梅还注重挖掘视障孩子的音乐潜能,成立了扬帆管乐团。她带领学校35名音乐零基础的老师,走下讲台走上舞台,放下教材拿起乐器,指导、陪伴孩子们学习乐器演奏。而因为视障孩子不能看乐谱、无法看指挥,其间师生们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困难。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管乐团44名视障孩子应邀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让世界“看见”了他们,“看见”了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昂扬奋进的风采。

做“经师”和“人师”

相统一的“大先生”

“10年来,我们向高等学校输送了189名大学生,为社会培养了213名技能人才。”李龙梅介绍。她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更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李龙梅表示,将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助力他们活出精彩人生。”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