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商业写作第一人”

铜梁走出的雪米莉

版次:009    2023年09月11日

当年火爆的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

□胡卫民

也许你不知道田雁宁是何人,但你或许知道或看过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吧!田雁宁便是这部电视剧的三位著名编剧之一。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著名的多产作家,他与谭力等以高超的商业写作能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雪米莉”系列,创造了作家畅销书的第一个神话,他也因此成为“商业写作第一人”。

早年挑过砖淘过河沙

田雁宁,笔名雁宁、雪米莉(与重庆云阳著名作家谭力共用一个笔名)、青连子等,重庆铜梁区文曲人,1950年7月5日出生。早年为了生计,他挑过砖,做过土工,在寒冬腊月下河淘过河沙。

1970年,他在大巴山插队落户7年有余。这期间,文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和最崇高的追求。靠着这一信念的支撑,在没有老师、缺乏文友,甚至旁人的冷眼和嘲讽下,他阅读了能够找到的中外文学书籍,并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和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在这段时间,大巴山给予他的创作灵性与天赋开始逐步显露,他先后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上发表大量以大巴山题材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引发文坛关注。

1977年10月高考恢复,他考入达县师专(四川文理学院前身)中文系,成为恢复高考的第一代天之骄子。在校期间,首创光辉文学社。1979年,田雁宁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历任达县地区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他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理事及第五届委员,四川当代长篇文学创作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北京风流人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视万象天润(北京)国际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等。

为何用“雪米莉”当笔名?

田雁宁为何会用“雪米莉”的笔名写下十几本通俗小说?这是外界所关注的话题。对此,田雁宁在给一位读者的回信中进行了解释,他在信中说:“我写‘雪米莉’系列作品是为了赚钱,为了改善自己贫苦的爬格子生活,是为了自己救自己,在成都有个较好的居住环境,然后再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田雁宁这番话说得很实在。据他自己讲,每本“雪米莉”小说有稿酬上万元。无意中,也催生了那个时代的“雪米莉现象”。

后来,人们从田雁宁的进一步阐述中才得知,当时国内有人把他喜欢的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翻译成雪梨或雪莉,他又喜欢电视剧《霍元甲》中饰演赵倩男的演员米雪,加之出版商也建议用三个字或港味十足的笔名更为时尚,因此他就与同学谭力共同起了“雪米莉”这个笔名。

20世纪80年代,国内形成了南、北两大创作群体,南方这个就是由两个重庆人,即重庆铜梁人田雁宁和重庆云阳人谭力为代表的四川达州作家创造群体,北方这个则是以艾青生活了十六年的新疆石河子市的作家创作群体。

成为“商业写作第一人”

由于“雪米莉”系列作品在书市上销售火爆,有时甚至断货。在1986年至1996年的十年间,他们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近十人的创作班底,团队成员既分工又合作,由田雁宁、谭力提供故事大纲,团队集体创作。成稿后,再由田雁宁和谭力修改润色,最后交书商送至出版社出版。

田雁宁的作品充满着人性、人情与理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将笔触更深更广地转入到外度空间,都市乡村皆入笔下,人文心智尽融书中。

文坛笔耕不辍多年,田雁宁出版了一百多部作品和多达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无法悲伤》《情空灿烂》,小说集《小镇风情画》《田雁宁文集》(5卷)、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雪米莉真品集》(4卷)、散文集《我的情感倾诉》、小品集《田雁宁小品文集》等,代表作品有《无法悲伤》《巴人村纪事》《牛贩子山道》等。

他与谭力等作家以高超的商业写作能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雪米莉”系列,创造了作家畅销书的第一个神话,他也因此成为“商业写作第一人”。

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随着图书市场的变化,田雁宁转向编剧,先后担任电视剧《填四川》《都市放牛》《春花秋月》《冰山上的来客》《杀出绝地》和《大波》等影视作品的编剧。其中,电视剧《都市放牛》与鲁国新、杜诗筠、谭力三人共同担任编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中北电视公司拍摄,1996年荣获华北片电视剧评奖优秀剧目奖;《杀出绝地》荣获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2009年度收视率第4名,多次在中央一套、三套和八套,以及各大卫视反复重播。他创作了长篇电视剧十余部,共二百多集。

田雁宁潜心从事文学研究及创作五十余年,获奖作品甚丰,小说《小镇人物素描》《大刀》分获第一、第二届四川文学奖;《唢呐,在微风里吹响》获第一届《青年文学》奖,《巴人村纪事》获第二届《青年文学》奖;小说《牛贩子山道》获1987年《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同时获《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还获得中国作协1987年至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狗运》获《广州文艺》朝花奖;电视剧《唢呐,在金风里吹响》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优秀编剧);报告文学《赤色土地变奏曲》获百家期刊优秀作品奖。部分作品还被译成英、法、日文在海外出版。

2023年2月4日凌晨4点20分,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当代著名作家田雁宁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3岁。

(作者系重庆铜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

延伸

他的小说处女作

发表在《重庆日报》

鲜为人知的是,田雁宁的小说处女作,就是发表在家乡媒体《重庆日报》上的。为此,当年的他曾激动得热泪盈眶。

田雁宁在《好友谭力》一文中提到,他的小说《朱丹》被《重庆日报》连载,“听说《朱丹》发表的消息,我们又兴奋又忙乱,满城寻找《重庆日报》,结果还是谭力脑袋瓜灵光,带我去省图书馆报刊部,让我目睹了自己印成铅字的小说处女作,那一刹那被感动得双眼泛潮。”

在罗中立油画《父亲》还未被大众广泛知晓前,田雁宁曾为这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术作品撰写过评论。1980年12月15日,《重庆日报》第三版刊发了一篇题为《人民,是我们的父亲》的评论,作者田雁宁(署名雁宁)讲述了他在四川省展览馆观赏油画《父亲》的感受,文章左侧还配发了《父亲》图片。

田雁宁生前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从1979年8月开始在《重庆日报》发表文学作品,写下《人民,是我们的父亲》一文时,他还在达县师专中文系就读。这篇文章是当时重庆日报社副刊组长杨本泉向他约稿的,写的是他和罗中立交谈以及欣赏了《父亲》之后的感受。这篇评论一经刊发,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报社收到上千封来信,足足装了五麻袋。

作家、重庆日报原副刊部主任曾宪国是《人民,是我们的父亲》的编辑。“文章原来的名字不是这个,当时我看了稿子,觉得写得好,只是名字太实,好像就是油画父亲什么的,我便和他商量改个名字,我提出了现在的名字,他马上说好。”曾宪国说,雁宁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父亲这样的人物了解得很深透,所以他对这幅油画剖析得也很深刻。《人民,是我们的父亲》是较早评论《父亲》的一篇文章。文章刊发后不久,1981年1月17日,《父亲》便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轰动全国。

作家、媒体人、田雁宁生前好友李乔亚在评价田雁宁时说:“雁宁的文字有美感且富张力,脉脉诗意在灵动的叙述中淡淡洋溢。他小说中那些颇富生命个性与风土特色的人物,其形象特质总能与罗中立的《父亲》相叠映。”

在李乔亚看来,20世纪80年代,在活跃的四川青年作家群中,田雁宁无疑是不太安分但极富凝聚力的领头人物。热情而不失理性,谦和而又蕴含倔强。和他在一起,总能时时感受到他那高度近视镜片后释放出的才情灵气和长兄般的关爱友善,“那时的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相亲,互相激励彼此欣赏,并认真地从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吸取艺术养分。”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