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鱼嘴神秘水文石刻

预言了重庆千年祥瑞吉兆

版次:010    2023年09月13日

题刻文字

□姜孝德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井池村的井池沱有一块石头颇为神秘,虽然这只是江边不起眼的一块小石头,可谁也别小看这块身上刻了32个字的石头,它不仅是江北区历史上刻有年号的最早水文题刻,也是长江两岸刻有年号的最早水文题刻,它甚至比涪陵白鹤梁有年号的最早水文题刻——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还要早35年。

这块石头在水下“藏”了千年

这块水下石刻刻于大蜀明德三年(公元936年)。可贵的是,它在水里浸泡了一千余年,还保存得非常完整,仅有一字损毁。专家们把“大蜀题刻”与江津莲花石、朝天门灵石、巴县迎春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并称为川江七大枯水题刻。

大蜀明德三年水文题刻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下游5公里的井池沱北岸。

这块石头在水下淹没了一千余年,历史文献没有任何一点记载。直到1987年,它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3月20日这天,长航川江港机厂的职工谢全良到河边散步的时候发现了石头上的字,这事一下就在厂里传开了。23日,港机厂一个姓尤的工程师去测量的时候,水位比题刻所在位置还要低25厘米。这事被港机厂喜爱通讯报道的白世军知道了,于是他拍摄了照片,并写了通讯在《重庆晚报》《长航史志通讯》上发表。与此同时,他们还通知了当时的辖区主管部门江北县文物管理所。后来,文管所来调查并拍了照。当重庆市博物馆知道这事的时候,水又重新淹没了题刻。水上涨了,谁也没有办法,于是只有等。这一等,就是12年。

长江上游最早枯水题刻

1999年3月11日下午2点,寸滩水位158.32米,“大蜀题刻”出水了,清晰的文字呈现在考察者眼前:“大蜀明德三年岁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记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仅“之”字被损毁了。专家介绍说,这是目前所见长江上游有年号的最早的枯水题刻,具有极高的水文价值。据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查局专家3月16日的测量,“大蜀题刻”文字的下沿为海拔152.692米,“水去此一丈”处的海拔高程约为152.442米,即明德三年农历二月上旬的枯水位比题刻文字的下沿还低25厘米。1987年,港机厂尤工程师测量的水位也应该是152.442米。这个水位尽管已十分低了,但还不是目前所知的最低水位。不过,一千多年前的江北人,能够记录下长江当时的水位,已是十分珍贵的了。

“大蜀题刻”将永存水中

由于三峡大坝蓄水后,水文题刻将被淹没,为此,专家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如果将石头运到博物馆保存,难度并不大,整块石头大约重4吨,但搬迁之后,石头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它存在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另外,石头离开水之后,会不会破裂、风化,谁也不敢保证;但是,如果不搬迁,三峡大坝175米蓄水后,“大蜀题刻”将永远淹没在水中。最后专家同意让它永远保存在水中。只是在它被淹没之前,专家们要为它做好照相、测量、绘图、拓片等工作,让它能够在纸上立体地活下去。

1998年3月,重庆博物馆的专家在寻找“大蜀题刻”时,意外地在耗儿石临近的崖壁上发现了一块可以确认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摩崖石刻,该石刻的文字大部分已风化,断断续续可以读懂文意:“《易》曰:河出图,洛出书。□□以为祥瑞之证。故古□□志于河□,时或一出,以□丰年之瑞也。而□□相传,亦以谓古书出则□丰□此书世□不□□□是□之出与古书□□□德□三年同此□□□□□□阳□风雨□□□□□□清民康物□□□□□□□言果□□福圣宋绍兴十□年岁次乙□二月中□□□□以□□记□朱□□□。”(方框为残缺字)绍兴十几年中只有“乙丑”,可以确定为十五年。这一石刻虽然风化严重,但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文物。它与“大蜀水文题刻”具有相互补充的意义。传说伏羲时代有龙马从黄河中出来,背负“河图”,又有神龟从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汉代人认为河图、洛书是帝王受命的祥瑞。耗儿石的宋代摩崖文字告诉我们,古人把河图、洛书刻于河底,当它出现的时候就是祥瑞吉兆。“大蜀水文题刻”的出水也是祥瑞吉兆,凡是题刻出水,第二年(或是当年)将会“丰稔倍常”,这种“丰年意识”与重庆朝天门沙嘴下“灵石”(又名“丰年碑”)、涪陵白鹤梁、云阳龙脊石等枯水题刻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致的。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