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水清澈见底,近三天晴空万里 缸中水变浑浊了,三天后必会下雨

万州这口古石缸 真能料“天”如神?

版次:010    2023年09月14日

□牟方根

这口石缸由一块超过15吨重的巨石凿成,长方体形,缸体长2.8米、宽1.45米、高1.25米,容积约5立方米。它除了消防储水备用,还被当年的族人视作“天空之镜”,用来映照、观测和推断气象变化。截至目前,已接待26万余国内外游客参观。

渝东北,盛产石头。过去的几千年,乡亲们就地取材,打制了很多石料用具:石桌、石凳、石磨、石墩、石槽、石碾石鼓、石缸……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的突飞猛进,机器产品的推广普及,石头制品逐渐被取代,从乡村生产生活中消失。

在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良公祠,现存一口古石缸,迄今200多年的历史,据称为重庆市古民居内目前最大的消防古石缸,且能预测风云。

“耕读继世”古祠堂 “口”字天井置石缸

良公祠,位于今天的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2组。

2023年“八一”这天,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我和两个文友一道,自驾车从万州城区出发,一路向东,沿着318国道,到响滩交通要道后转102省道,在一个叫“国家坝院子”的站点驻停,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了良公祠。祠堂守护人张亚光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厚重的高墙下、庄严的屏墙上,赫然刻有“耕读继世”四个大红字。从古至今,许多家庭都把耕读继世作为重要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

走到祠堂门口,一块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12月15日公布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标牌,格外醒目。

随着“吱嘎”一声响动,祠堂的实木大门被缓缓推开。这木门声,是久违的声音、是久远的声音,听起来极富时代厚重感和年代稳重感。进入祠内,一座依山顺势、坐南朝北、典型清代巴渝风格的民间建筑,映入眼帘:正上方,堂房,“栋宇流辉”四个大字庄严肃穆;左右两侧的厢房,格调高雅,错落有致……

据介绍,整幢四合院背靠当地的老君山,面向开阔的郭家坝,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总体构建为三院横向合一式四合院,中堂穿门,共二进四厢,40余间房屋,砖石木结构。

该四合院起初为清嘉庆初年原万县(现万州区)张元堂、张维高、张焕堂等张氏族人,在此倡修张家祠堂。至1803年告竣落成,历时七年,耗费白银三千余两。

清光绪元年(1875年),出身于张家祠堂的贡生张开相,在任万县里长(每110户编为一里)、团总(民团的头,得到官方承认,负责维护治安和剿匪)期间,乐善好施、筑路造桥,被乡里百姓尊称为“悦亲公”。夔州府(位于重庆府北部,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辖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大宁等六县)闻之,上奏朝廷,恩赐褒封张开相为“良公”名号,张家祠堂随之亦称“良公祠”。

良公祠在建设过程中,能工巧匠们遵从主人意愿,将“君惠臣忠”“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张氏家规”“祈福求吉”“旺族发财”等纲常礼仪、道德伦理、风俗传统和精神追求,通过木雕、石刻、彩绘、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诠释。纵观祠内木柱上、窗格上、屏门上、护栏上,兼及门楣装饰、匾额楹框、屋梁宝顶,所雕刻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描绘的花鸟和鱼虫,惟妙惟肖;所书写的名言和古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展陈出五彩缤纷、争妍斗奇之综艺大观。

祠堂的天井,好似“口”字形,把四个屋面的排水有机收纳,体现着“四水归堂”的建筑民俗。在天井的南侧,有一口正方体形的古石缸,虽是青苔蔓蔓,但掩藏不住它的“巨大”形象。

“消防石缸”创纪录

“天空之镜”观气象

经测量,该石缸的缸体长2.8米、宽1.45米、高1.25米,照此计算,该石缸能够蓄水约5吨。良公祠内现存的这口巨型石缸,刷新重庆市内古民居中目前现存最大的储水石缸纪录。

良公祠石缸的石料,来自祠堂“背靠”的老君山。老君山上,坚石如层叠的山峦,一重又一重,连绵不断。根据测定,一立方米石头的重量在2.6吨左右,该石缸的原始石料,不低于15吨。相传,在良公祠落成的那年(1803年),为了打制这口石缸,2个老石匠在山上,极其不易地从偌大一块巨石上劈出毛坯,并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錾子一錾子、一纹路一纹路地掏缸体、凿缸围,最终定型成了石缸。

古代大户人家在庭院中放置石缸,其首要的目的是消防。包括良公祠在内的很多古建筑结构,大多由木材制成,易燃,一旦发生火灾,水缸就成为了重要的灭火工具。它能够及时提供水源,以便在火灾中施救。

其次,水缸也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资源和地位。在古代社会,水被看作一种宝贵的资源,拥有足够的水缸意味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大型水缸,更是大户人家“大富大贵”的标志。

此外,水缸也寓意着聚财,象征着财富的积累和保留。这种观念,源于“山管人丁水管财”的俗语,意思是山代表着人丁,水代表着财运。因此,人们通过在庭院摆设水缸的方式,以“迎财水”、聚财运。

良公祠的张氏族人,还把水缸当作反射天空和周围环境的镜子,用来预测天气。如若水缸中的水是清澈见底的,那么当地近三天的天气肯定是晴空万里的。如若水缸中的水变浑浊了,那么当地三天后必会下雨。这一神奇现象被他们多次验证,果真如此,屡试不爽……

修复一新良公祠

变身民俗博物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良公祠被新政府划拨给原万县凉水乡(今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粮站,改造成为仓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该祠堂一度被荒废。

2008年,修复一新的良公祠免费对外开放。祠堂内拥有的这口大石缸,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

2009年12月,良公祠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重庆市文物局列为私人博物馆。先后被有关单位和部门定点为万州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万州区书法家协会采风基地、万州区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写生创作基地、方舍摄影基地、万馨文化国学教育基地。

百载遗迹,遗风余韵。良公祠免费开放15年来,已接待26万余国内外游客参观。对于祠内这口巨型古石缸,观者无不惊叹。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