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医院急诊科40天接诊超30例蜂蜇伤 其中一人被蜇进ICU

蜂类出没高峰期 这份“急救锦囊”请收好

版次:012    2023年09月14日

当前正值蜂类繁殖迁居活跃期,马蜂、蜜蜂蜇人事件高发。记者近日在重庆市中医院了解到,8月初至今,该医院急诊科就已接诊35例蜂蜇伤患者,其中1位20多岁的小伙子竟突发休克,住进了ICU。被蜂蜇伤竟会休克危及生命?记者就此采访医生,并为大家总结出被蜂蜇伤后的“急救锦囊”。

小伙被马蜂蜇伤致休克 抢救后住进ICU

“这个小伙子到医院时就已休克,情况非常危急。”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雪梅回忆,9月8日16时左右,被蜇伤的小伙子被送到医院时,就已经呼之不应、口吐白沫,胸部以上的部位皮肤潮红,急救医护团队立即将他转入抢救室抢救。

陈雪梅称,这位患者目前已知被蜇伤3处,均在头部、颈部附近。蜇伤后,他发病特别快,几分钟内就出现头晕症状,随后便陷入昏迷。在抢救过程中,医护团队对小伙进行抗炎、抗过敏、快速补液扩容、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随后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ICU)进行下一步的血液净化及器官功能保护等系统治疗。截至目前,小伙病情平稳,预计很快将能转到普通病房接受治疗。

马蜂毒性更大

8月至11月谨防被蜇伤

为何小伙被马蜂蜇伤竟发展为重症患者?陈雪梅医生对此解释,根据患者同伴带来的蜂类尸体,他是被马蜂蜇伤的。“相比蜜蜂,马蜂毒性更强,被蜇伤后病情更严重。”

蜂蜇伤,是指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能释放毒素,引起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引起过敏反应及其直接毒性作用可致病。我国常见的蜇人蜂有:蜜蜂、马蜂(也称胡蜂、黄蜂,毒性最强)等,世界上已知马蜂种类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

陈雪梅医生分析,这位进入ICU的患者之所以病情严重,一是因为他是被马蜂蜇伤,马蜂毒性大,二是因为他在被蜇伤后快速出现过敏性休克,这或与患者既往身体易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情况存在一定联系。

据了解,每年夏秋季节的8月至11月,是蜂类活动频繁的季节。特别是9月,正值蜂类繁殖迁居活跃期,此时的蜂类极具攻击性且毒性最强,人们在户外要格外防范被蜇伤。

被蜇后该怎么办

“三步急救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根据临床经验,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罗真春为大家送出一份“蜇伤后三步急救法”。

第一步:挑刺

仔细观察有无残留的毒刺,尽可能拔出毒刺,可使用镊子等工具轻压蜇伤附近的皮肤,使毒针充分暴露,拔出即可,但切忌不要过度挤压伤口,避免毒素扩散。

第二步:冲洗

如果是被胡蜂蜇伤,其毒液呈碱性,要用酸性溶液进行冲洗,例如食醋、醋酸等;

如果是被蜜蜂蜇伤,其毒液呈酸性,要用碱性溶液进行冲洗,例如肥皂水、小苏打水等;如果不能分辨是被哪种蜂类蜇伤,就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第三步:送医

若局部损害如蜇伤处红肿痒痛,请尽快就医治疗,切勿等待严重反应后再就诊,有可能延迟救治,耽误病情;如果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头晕、头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请立即就近医院急诊科就医,减少运动减慢毒素入血,务必请家人、同事或周围群众陪同,避免就医途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意外;如果出现意识不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拨打120,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罗真春主任也提醒市民在户外预防蜂蜇伤时,最好做到“一要三不要”,具体如下:

一要:林区或夏秋季野外出游时,要戴帽穿浅色如白色、卡其色长袖,保护好头面部及四肢裸露在外的部位,避免蜇咬;

三不要:外出游玩不要接触蜂类,比如追逐、拍打蜂类,捅马蜂窝等;蜂类出没地不要穿着色彩鲜艳或深色衣物如黑色,避免涂抹香水,保管好含糖类食物;遇到蜂类时,不要东奔西跑,应保持静止抱头蹲下,用衣物遮挡裸露在外的皮肤特别是头颈部,待蜂飞走后再离开。

最后,为了让急救医生更快的了解蜂类情况,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蜂类尸体带往医院交于医生。

据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