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旧时有义庄 只为古道车马喧

版次:010    2023年09月22日

石朝门

□赵式 潘云国

重庆南山,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高地。但读者朋友们可知道,南山历史上所辖区域有着不小的变化呢!

20世纪70年代前的南山,是汪山、戴山、蒋山、黄山、老君山等这片地域的统称。随着社会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现在所说的南山,除了上述地方外,还包括黄桷垭、新市场、老厂这片地域,简称“大南山”。

历史上的南山在何方

在重庆长江之南逶迤连绵的群山中,历史上的南山究竟在哪里呢?估摸不少当地的老人也可能不清楚具体位置。历史上的南山是原黄桷垭镇境内的一座山,具体位置就是位于毗邻德国大使馆旧址的原重庆南山铁路疗养院那座山。为了有所区别,在此姑且称为“老南山”。

老南山的山麓间,有座古老的石门,据史载可追溯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当地人称为石朝门,石门上方门楣中有阴刻的“俊挹(yì)南山”四个大字,这就是老南山所在具体位置的有力佐证!

石朝门和黔南义庄

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场观察那些掩隐在草丛中的石块,可知石门是用大块青条石砌成的,七八米高,雄伟庄重古朴,门楣上方的“俊挹南山”四字,其中的“挹”,是舀、牵引之意。表达的意思是进了此门就可饱览南山秀丽的风光了。

门楣左右边石柱上分别镌有的“黔南义庄”“清光绪九年阁省公置”等字,虽然岁月给它留下了更多的沧桑,但仍依稀可辨。

石朝门旁以前有一条山溪,连晴日子似欢歌笑语般蜿蜒而流,连绵雨天如鸣锣击鼓状飞奔而泻。溪水直下海棠溪,为那古色古香的旧巴渝“海棠烟雨”美景增光添彩。以前溪沟中螃蟹、虾子、鱼鳅多多,捉都捉不完。据老住户回忆,附近还有一口老井。遗憾的是四十多年前山里采煤,把水道断了,随之山溪没了、老井亦涸了。

以前石朝门后有座庄院,世人称黔南义庄。石朝门和黔南义庄建造年代谁先谁后,已无法考证。

庄院坐东朝西,直面长江,是按川东民居建筑风貌设计的。土木结构、瓦屋面、宽屋檐、门楣窗棂又宽又大、山墙也很高,十多间房屋宽敞明亮,建筑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四周院墙,下用石头垒,上用铁篱笆刺、葛藤围,枝繁刺盛,密不透风,里外互不可见。院内种有梅花、桂花、白兰花。院前用假山、盆景点缀。庄院紧邻的溪沟边栽满高大粗壮的慈竹,阳光照射下水中浮动着的竹叶,你瞬间难以分清那竹叶是在水中漂或是在竹枝上摇哩。一句话,这座山青水绿间的庄院,宛若九重天上的神仙居所!

不过如同石朝门一样,现在只能看到黔南义庄的遗址了。

为啥在山麓间建义庄

伫立在黔南义庄遗址前,能使人油然而生思古之情!

据传闻,义庄这一慈善形式,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倡议创立的。1050年范仲淹奉旨调任杭州知府时,其后裔认为他不久将卸任归乡,瞒着他在当地购买了上千亩土地出租,拟作以后家庭生活来源。范仲淹得知后不准家里收取地租自用,而是将每年收取的租谷和银两无私奉献给全族人共同使用。并委托胞弟在当地选一名为人正直的人具体负责管理,凡是涉及范氏族内的红白喜事,家庭经济困难需上学读书的儿童,都无偿给予救助和支持。从此在汉语词典上多了一个名词“义庄”。

随着时光的流淌,义庄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扩大了,特别是到清代,打破了家族限制,成为地方社会扶贫济困、赈恤孤寡的一种行政辅助形式。黔南义庄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川黔古道是古代贵州、云南与重庆和四川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千年来,通过川黔古道马帮驮运,架起了两地人民商贸往来、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桥梁。大约一般人只知重庆方向走川黔古道,是沿黄葛古道(以前的老君坡)经过黄桷垭正街到老厂,还不知可以不经过黄桷垭正街、从杨家山方向通过石朝门到老厂吧?

那些年代走这条路的马帮也不少哟。俗话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按现在的话说,马帮常年出门在外,风里来,雨里去,属高危职业,更需有人帮助和救济。黔南义庄由此坐落在了老南山的半山坡。

笔者早年听闻过黔南义庄的不少义举,虽无法考证,但却深信不疑。如道真县马帮有个叫刘三的马夫,某年某天向庄主李义诉说,两天前自己随马队,牵着满载药材的马儿在翻越冷水垭时,因山高坡陡,雨后路滑,马儿前蹄失足,不幸连马带货滚下了深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自己腰无分文,请求义庄给予救助。义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了资助。

听原住这一带的老人讲,过去经过石朝门的马帮多得很,只是义庄被拆很可惜,唯剩一声叹息。

(作者均系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