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2023年09月23日
□胡雁冰
2019年9月23日,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长江三峡(梁平)庆祝活动,在梁平区成功举行。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平草把龙吉尼斯世界纪录授牌仪式。
该草把龙总长203.19米,制作时间58天,全程参与制作工人共126人。草把龙共111节,其中龙头龙尾各1节,龙身109节。其材质精选梁平百里竹海寿竹、斑竹作为内圈,采用优质稻草细心编制,通过焊接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构筑成这条蜿蜒的田间巨龙。
梁平草把龙,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贺志灿是传承人,也是申吉纪录的主要制作人。那么,梁平草把龙是如何产生、传承的呢?笔者采访了他。
神龙
梁平区礼让镇,在县城西北方向十五公里。这里就是草把龙的发源地。
相传,一千多年前,梁平境内历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后面几年炎热的夏季干旱无雨,田地开裂,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祈求水龙王降下大雨,滋润禾苗。当地百姓用稻草扎成草把龙,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请来道士设坛祈雨。村民把猪头、水果等供品摆在案几上,燃香点烛,烧钱化纸。道士手持宝剑比划,率百姓虔诚拜跪东、南、西、北水龙王。
百姓的诚意感动了上苍。突然,乌云四起,烈日隐去,一条形似草把的水龙随即腾空而起,在天上翻云吐雾。霎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草龙翻滚一阵之后,一头扎进了礼让川西河坝,融入滚滚龙溪河中。
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深信是上天显灵,神龙下凡。于是,祈雨队伍浩浩荡荡向着草把龙腾飞的方向寻去。当来到现在的礼让镇西山脚下,发现两个上下间距不足5米的奇怪洞口。上面洞口喷出一股凉风,下面洞口喷出清清泉水,好像一条卧龙在这里呼风唤雨。
从此,“擎龙祈雨”这一具有巴渝特色的民间风俗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扎龙
草把龙的扎制有独特的讲究。它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全用稻草捆扎。龙身的每一节像是一个个草把,特别是龙头和龙尾不用其他材料做骨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龙头、龙尾以及龙身每一节的腹部均固定一根竹棍作把手,长一般1.5米,供表演者掌握和挥动。龙的大小和长度可根据表演人的喜好和人数来确定。
通常龙头龙尾扎在一起呈“之”字形,因此玩舞起来龙头始终高高在上从不低头。龙头在整条龙的气势和灵性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龙头也决定要完成动作的快慢和方向。
龙身呈圆柱形,在龙头的带领下,每一节保证动作协调连贯,线条圆润流畅,将龙头信息无折扣地传递至龙尾。龙身的节数决定龙的长短,常见的龙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除龙头龙尾外,每一节的直径在30厘米—50厘米,长度在40厘米—60厘米,每一节用四根等距麻绳相连,每节之间的中心间距为6市尺(龙头和第二节中心间距为7市尺),间距之间有两个竹篾条编制的竹圈撑绳。
龙尾要求必须保证龙身动作的连贯和协调性,与龙头交相辉映,始终摇头摆尾,体现龙的灵气……
舞龙
草把龙的扎制是一个技术活。而草把龙的表演也不简单。其形式多样,姿态繁多。有举龙、端龙、拖龙、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龙翻身、龙跳水、拜四方、破龙门、穿八字、排山倒海等等。
表演场地随意,可以在街道上边走边舞,也可在舞台和院坝表演。
在舞龙的过程中,龙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龙尾和二节子。要求队员配合默契、动作协调、规范统一。每个人手持一节,掌握好步伐的整体性、灵活性。动作需软中带硬,轻盈灵活。舞步则要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充分体现出龙的灵气与美感。
祈雨仪式中,草把龙时而向群众逗趣,时而盘旋腾飞,众人向龙身洒水,游龙戏水的场面热烈而欢快,整个场面声势浩大。草把龙和百姓之间,形成一种完美的互动。
祈雨仪式结束后,将草把龙设坛供奉三年。三年后由新的草把龙替换,并将原来的草把龙焚烧化为灰烬,将灰撒向龙溪河,意为龙归大海。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草把龙祈雨的民俗也融入广大群众的娱乐活动中,成为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草把龙是一道属于乡村的风景,为乡村增添了文化韵味和精神愉悦。它如乡民们祈求平安、丰收、团圆的愿望一样质朴、纯净,让悠远绵长的乡风乡情在炎黄大地上,源远流长地蔓延开来。
(工作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