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日寇轰炸机来袭

万州北山观 挂起红灯笼……

版次:010    2023年09月25日

□大熊

“策杖出北郭,积翠浮天半。逶迤一径升,危梯步凌乱。好风若为招,众鸟时相唤。树色笼菁葱,烟云纷变幻。”清代诗人胡憬笔下的万州北山,一峰插天,地势险要,俯视全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建有颇具规模的护城寨和石城。

北山观的由来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为防匪患,人们在北山的半山建有一座较为完整的北山石城。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多次修葺并扩建,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占地约7200平方米,前后原布列六重殿宇。在原主殿前建有庭院一座,庭院中部有石栏水池,池上有单拱护栏石桥,护栏上刻“化玉桥”,池左右两端镌刻“五伦”“八德”四字。“五伦”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八德”乃人伦之道,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北山石城修建,一开始就带有教化功能。

北山石城高6米左右,全长400米,城上有石堞146个,石城前后均有炮台。山门前有石梯72级,门框两边镌刻着“亘古英雄称第一,当年国士美无双”的楹联。山门右侧有岩刻5处,其中“北山”二字,古朴苍劲。清嘉庆年间,政府曾屯兵石城。清同治年间,县里又屯兵结营于此。清末民初,石城建了庙宇“昭明宫”,后又改为道观,北山石城演变为北山观的称谓就这样流传下来。

挂红灯笼躲日机

抗战时期,北山观作为万州城的制高点,成为躲避日机轰炸挂红灯笼的报警地。日寇的战争铁蹄止于三峡,四川腹地便成为中华民族的避难地和大后方。于是,日军对大后方人民实行无差别大轰炸。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万州人民承受了日军飞机578架次、58批次、投弹2214枚的大轰炸,造成万州伤亡人数达2547人(死亡1377人)。如果没有北山观红灯笼报警,会有更多的万州百姓死伤于日机轰炸之下。

这一时期,国军在日占区也布置有眼线,一旦汉口机场日军机群起飞,重庆这边就会知道,沿途城市都会收到信息。日机起飞,北山观就升起1个红灯笼;日机进入三峡一带,北山观就升起2个红灯笼;当日机即将飞临万州时,城周天子城、白虎头、翠屏山等瞭望哨发出烟火警报,北山观迅速升起3个红灯笼。这时,位于北山观下面的西门坡报警亭的“卫时”(警报)立即鸣响,长短不一,告知市民赶快撤离,躲进防空洞或相对安全的避难所。轰炸结束,北山观挂出白灯笼,西门坡报警亭的“卫时”结束。

从抗战开始,直到今天,万州人把拉响警报说成拉“卫时”。轮船进港,汽笛长鸣,叫进港“卫时”;每年9月5日,万州“九五惨案”周年祭奠,万州城都要拉“卫时”鸣响3分钟。在我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经常听到城里的“卫时”。城区发生火灾,要拉“卫时”,见义勇为的人立马赶往火灾地点救援。中午12点、晚上9点,要拉“卫时”,人们就知道了吃饭和睡觉休息的时间。搞防空演习,要拉“卫时”,人们急忙跑向附近的防空洞。全城统一行动除“四害”,要拉“卫时”,晚上6点“卫时”拉响,家家户户点燃拌入六六粉的锯木面,全城顿时烟雾弥漫。街坊四邻都跑到长江边或苎溪河边呼吸新鲜空气。两个小时后,“卫时”再次拉响,人们才回到家中。

万州人为何把拉响警报说成拉“卫时”,我始终不得其解。后来我问了很多老万州人,给出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想到报警器是外来物品,莫不是音译所致?于是,我向远在美国的同学求证。他说,这可能来源于英语口哨、汽笛、呼啸声“whistle”的发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万州是一座开放较早的城市。

北山观的新生

小时候,我对北山观的认知一直存有偏差,我以为初中上学从西门坡到初四中翻过的那一道山梁就是北山观。其实,那道梁被人们叫为“北山梁梁”。每天早晨,我从菖蒲溪出发前往西门坡,与王永贵同学会合,我们结伴而行。从他家旁边的一条泥石斜坡小道翻过北山梁梁,再下到老厅子,就是初四中。北山梁梁的左边,建有一个北山观小学,后改名为向阳小学。北山梁梁的右边,耸立着西门坡报警亭。

斜坡小道的坎子下,有一个小院落,院坝边上有竹林,一株很有些年头的葡萄树枝缠绕在葡萄架上。院坝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我经常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位学者范儿的老者在挥毫泼墨,寄情山水。我们上学路上,常常在小道上驻足观看。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巴渝著名诗人、书画家、篆刻家余仲九先生。1978年退休后,余先生心系三峡,情寄书画,十数次身背画夹、手扶竹杖,足迹印遍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创作大量山水名作,终成一代大师。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北山观已是大学一年级暑期。我和王永贵同学顶着烈日肩挎一支借来的气枪上北山打猎,途经北山观至亢家湾。那时,我的视力好,加上掌握了射击要领,基本能做到弹无虚发,一路收获颇丰。由亢家湾折返,我们在北山观门前的梯子上歇息,看着手中一串打猎成果,内心欣喜不已。

北山观面朝长江,坐落在北山的山脊上,右边一条山路通向亢家湾方向,左边一条山路通向都历村方向,正面一条梯道通向朱家坪西门坡方向。北山观院落很大,古石城坐落在山岩之上,抬头仰望,一块块青石镶嵌的斑驳墙面苍凉凝重,绿荫掩映下的斜坡石梯,直抵山门,颇有些壮观。石梯两边各架起厚实的石栏杆,下面有3个石拱小洞依次排列。休息一会,我们好奇地沿着石阶上行,进得大门,只见拄着拐杖的跛脚老人、双目失明的盲人,围坐在几个破旧的长方形木桌上,编织着棉质绳带。1960年开始,这里成为残疾人工厂,1967年更名为社会福利工厂,生产各类棉绳,生产人员最多时达50多人,为社会做贡献。

三峡工程兴建,让古老的北山观与同样古老的钟鼓楼弥陀禅院结缘。1998年4月,社会福利工厂停办,政府将社会福利工厂的北山观国有土地,划拨给需要移民搬迁复建的弥陀禅院。2000年10月开工的弥陀禅院,在2002年1月30日举行盛大竣工开光仪式,弥陀禅院正式落点北山观。

登临都历山山半北山观最高处,放眼四望,群山巍峨,山环水绕,云流影清。长江逶迤而来,穿城而过,波平如镜的江面上,百舸争流,江轮竞渡,一座生机勃发的移民新城有山之起伏,城之活力,水之潋滟,美得让人感动,美得沁人心脾。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文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