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着 一批笔者抢救回来的珍贵文物
版次:009 2023年09月27日
当年截获的国家珍贵文物
记者当年采写的保护三峡文物的报道
□廖伟
国庆假期即将来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又会成为市内外游客的热点“打卡地”。在博物馆超过十万件馆藏文物中,也有笔者从盗墓贼手中抢救下来的一批文物。算算时间,已过22年了。
1 私人库房藏数百件文物
2001年7月,我被重庆晚报派往万州,担任驻库区记者站记者,负责库区新闻报道。当时,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也加快了步伐。为保护三峡珍贵文物,国家和重庆市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数十家考古单位、数百名考古专家、上百个考古工地同时开工,日夜辛勤劳作。三峡库区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振奋人心,一件件稀世文物重见天日。
知道我对考古和文物保护一直有极大兴趣,万州朋友小刘便建议我到奉节走走,他有一个朋友老李是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位文物收藏达人。
9月底,我和小刘到达奉节,老李热情接待了我们。晚上他请我们吃火锅,交谈甚欢,几杯酒下去,邀请我们去他的私人文物库房看看。来到他的私人文物库房,真是大开眼界——陶俑、陶狗、陶猪,青铜鼎、青铜剑、青铜编钟残片,琉璃、玛瑙、玉佩,花瓷碗、青花瓷碗、大瓷花瓶……随便拿出一件,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拥挤的房间里,密密麻麻摆了数百件文物。
老李告诉我,像他这样的收藏者,还算不上“大户”,当地用数百平方米房间储藏文物者已不是个别。据我了解,当时奉节县文管所的文物库房仅100余平方米,巫山文管所文物库房也只有60平方米。老李透露,仅奉节县城的文物收藏者,就有一两百人。
整个三峡库区,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爱好者”?又有多少文物流失在他们手里呢?相信这会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2 私人收藏文物从何而来?
众多文物从何而来?“盗墓!”——“收藏家”告诉记者:三峡库区是文物富聚区,且品位独特。从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到繁盛的旧、新石器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随着库区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大量盗掘现象也随之出现。
当时,库区的许多“收藏家”是当地名流,他们有固定的供货来源,也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外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巫山县警方在2001年9月初,历时半年破获一宗特大贩卖文物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曾某就是一家大酒楼的老板,他以正当生意为幌子,暗地里长期非法盗掘、贩卖三峡文物。警方仅从其家中查获的各类文物就有500多件,其中有国家二级文物10件!
1997年,奉节县曾有收藏者以几包化肥,向农民换得一棵保存完好的出土汉代摇钱树。据称,这种堪称“国宝”的摇钱树,价值上百万元。而外地“收藏家”则长期在宾馆包租房间,坐地收购。巫山县的一棵出土摇钱树就是通过这种渠道流出了国门,后来在美国被拍卖到300万美元。
3 我从盗墓贼手里买下文物
我问老李,是否可以介绍文物贩子认识一下。没想到他很爽快答应了。他说,正好有几个盗墓的有货要出手。我心里急了:盗墓犯罪,买卖文物违法!决不能让国家珍贵文物流失!
我立即向分管记者站的负责人电话汇报,负责人随即请示重庆晚报总编辑石刚,同意买下这批文物,最好能借此打入盗墓团队进行暗访。随后石刚总编辑亲自打来电话,要求保护好国家文物,并且反复吩咐注意安全,如有危险立即与当地警方联系。我和小刘马上行动起来,把采访证、照相机、手提电脑等寄存到酒店前台。
第二天晚上,大约8时许,经老李引见,一中年男子来到我们住的房间。经过一番“审查”,中年男子掏出手机通知“把东西送来”。不到10分钟,一瘦高个男子提包到来。他从包中变魔术般地取出了10余件陶器和1个铜碗、1个青铜灯。陶器中有狗俑、猪俑、“吞口”(镇墓怪兽)、鸡俑、碗等,告诉我这些东西“全是汉代的货色”。
我装模作样仔细挑选一番后,买下两个陶碗,但对其他的东西表示不满意。中年男子说:“还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明天送来。如果不是铁哥们介绍,你连我都看不到。”
次日一早,中年男子又带来了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戴眼镜。“眼镜”对我保证说:“这批东西都是汉代青铜器,不上级别不要钱。”他把带来的10余件铜锈斑斑、泥土累累的青铜器摆在地上,指着其中一尊得意地说:“你看这兽头,你看这造型,真资格的国宝,至少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我都买成5000元。”他又拿出一对勺子说:“这是前天才出土的,鎏金,极为罕见,1000元不亏。”最后“眼镜”报价:“14件,一口价,两万元!”
老李凭着经验,认为这些物品的确为汉代文物,于是我与对方讨价还价,最终以1.2万元成交。清点所购物品,共有青铜钫壶1个、青铜鑑1个、青铜罐1个、矛头1个、碗1个、勺2把、镜4面、鎏金泡钉1枚、陶碗2个。
交易成功,看对方十分开心,我便提出希望跟他们一起去盗墓现场看看,如果挖出了好东西也可以立即买下。没想到此话一出,来的三个人脸色骤变,也不再搭理我,收拾东西慌张离去。
见我惊愕,老李才告诉我,是我的话犯了大忌:“这样的要求是不能随便提的。”果然,老李再打对方的电话时,已经打不通了。
事不宜迟。第二天,笔者带着文物请教了万州博物馆和万州区文管所的专家。专家们初步认定:这些文物大部分为汉代真品,其中的青铜钫壶应为国家珍贵文物。
9月8日,经重庆市文物鉴定组的刘豫川、邹后曦、申世放、胡昌健和徐慧等专家鉴定,7件为汉代真品,其中一件至少是国家三级文物。重庆晚报领导当场决定,将这批文物捐献给重庆市博物馆。9月11日,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副局长王川平在仪式上高度评价报社保护文物的举动,称赞记者在履行新闻职责的同时,表现出了保护国家文物的高度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