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目前尚存老牌坊128座,以明清时期为多

除了新牌坊 渝北还有一座旧牌坊

版次:010    2023年09月27日

□张开泽

说起牌坊,很多人并不陌生,但真正关注和了解的人并不多。牌坊是什么?牌坊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很少有人去思考,去关注。

倒回去二十年,我对牌坊也知之甚少,或许是出于好奇,或是怀旧心理,我头脑中不时迸发出一个个关于牌坊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地区名叫新牌坊?这里到底有没有牌坊?如果有,这里的牌坊在哪里?它因何而建?何时所建?这些问题促使我关注牌坊及其相关知识,进而对重庆一些知名牌坊展开实地调查采访……

重庆老牌坊知多少

据史料记载,牌坊只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古名绰楔。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村落入口处的过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在周朝时就已存在。

据民国《巴县志牌坊》记载,截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仅巴县境内有一百一十九座牌坊。属官吏、功名者四坊,贞孝者六十九坊,长寿者四坊,德政者五坊……”

据文物部门考证统计,目前重庆尚存老牌坊128座,以明清时期为最多。除“荣昌县云峰寺石牌坊”为宋代遗构,其中明代牌坊有14座,清代牌坊有109座,民国所建4座,规模较大者过半。

从现存实物来看,重庆老牌坊均为石牌坊,整体比例匀称,形态秀美挺拔。在坊面的处理上大量采用文字阴刻以及浅浮雕手法,目前这些老牌坊大都保存完好。因表彰、纪念之对象的不同,重庆各地牌坊可分为节孝牌坊、寿坊、德政坊、道德坊等。

重庆现存牌坊中以节孝牌坊、寺庙牌坊以及功德牌坊数量最多。其中节孝牌坊30余座。重庆所存节孝牌坊均系皇上御批,然后由较高级别的地方官员督建。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北碚水土镇大地村的滩口牌坊。

经文物部门及有关专家勘查证实,重庆的牌坊目前大多数都列入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如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的璧山朝元寺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璧山何氏百岁坊、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的荣昌罗汉寺牌坊和建于清代的北碚滩口节孝牌坊等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多处也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地方因牌坊而得名

重庆市渝北地区自古民风淳朴,是孝贤、贞洁的模范之地,曾有各类牌坊近百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渝北的道德史和文明史。

现今,说起重庆的牌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知名度最高,人们耳熟能详的渝北区的新牌坊。新牌坊地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以新牌坊转盘与九龙湖为中心,属龙溪街道管辖,亦是重庆两江新区的核心区域。不过,新牌坊到底有没有牌坊?如有,它坐落在什么地方呢?

笔者自2000年搬迁至渝北区新牌坊地区居住后,出于对所居住地乡土文化的好奇,经四处打听走访,方知该地区以前确有一座老牌坊名为“新牌坊”,新牌坊地名正是因这座牌坊而得名。只是这座“新牌坊”早已不在原地。1997年8月,因新牌坊地区交通建设,这块存在了120年的牌坊,被整体搬迁至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龙祥社区碧津公园巴渝民俗文化村。

据了解,“新牌坊”即龙溪节孝牌坊,始建于1895年。坊名“诰封夫人蒙母王太夫人节孝坊”,它是当时国库拨银为蒙家所立,用来表彰“诰封夫人蒙王氏”含辛茹苦养育独子的功绩。此坊是渝北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牌楼,四柱三间五楼,高12.5米,宽8.59米,占地60平方米。雕刻工艺精湛,题记内容丰富,正额枋刻《圣旨》全文,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

除了“新牌坊”,渝北还有一座“旧牌坊”,其原名“人和节孝牌坊”,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由道光皇帝御批动工修建,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建成,至今已有189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它和“新牌坊”同是渝北区最主要的牌坊,原来坐落在新牌坊地区红锦大道边锦绣山庄,于2011年12月搬迁至天宫殿公园。

据了解,目前节孝牌坊这样的古迹,在渝北区一共有5座,即龙溪节孝牌坊、人和节孝牌坊、木耳节孝牌坊(公元1870年)和木耳周氏节孝牌坊(公元1919年)、鸳鸯节孝牌坊(原坐落在北部新区经开园环保产业园的西部建材城内,现已迁至照母山植物园内)。这些牌坊都有各自独特的雕刻文化。人和节孝牌坊上雕有“三英战吕布”“林山会友”等历史戏曲典故,而鸳鸯、木耳节孝牌坊则雕有“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神龙吐水”等传统文化图腾。这些牌坊不仅石雕工艺精湛,而且诗、书、画相融一体,有着独特的建造工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此外,目前渝北境内保存的高6米以上的牌坊共有9座,除5座节孝牌坊外,还有坊门四座即:照母山牌坊、同兴赖家坟坟前坊、古峰寺坊门、王家大坟坟前坊。

不得不说的大坪七牌坊

谈到因牌坊得名的地方,大坪的“七牌坊”不得不说。

如果说渝北区的牌坊是以数量多且散落在该区多个乡镇为其特点,那大坪的“七牌坊”则是曾以多座牌坊在一条大道上集中呈现,而显出规模效应,因而在重庆众多牌坊中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了解重庆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重庆有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其中只有通远门这座城门是陆路开放的城门,从通远门出关便是通往川中、川西及成都的成渝古驿道。沿途经佛图关、石桥铺、白市驿、璧山等共十一处驿站至成都。大坪七牌坊就建立在官道佛图关至石桥铺这一路段上。

据清朝《巴县志》记载,这里曾有牌坊39座,碑刻180余块,由于年久损坏,到1935年仅余牌坊7座、碑刻60余块。抗战时期,大量外地难民逃亡至此,在牌坊和碑刻两侧搭棚建房居住而形成聚居地,依牌坊数量取街名为七牌坊。之后,因种种原因,七牌坊悉数被毁,从此,七牌坊只是虚有其名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七牌坊街不到一百米的石板街两旁,除了牌坊,曾还耸立着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的25块巨型石碑,堪称是中心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碑刻主要内容涉及德政、忠孝、贞节等。碑身多为长方形,都是宽约1.5米、高约5米、重近10吨的巨石。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风貌,在人文、社会、哲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专家推测,这些石碑可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扩城时,从各处搬迁而来。后因年深月久,石碑受到不同程度损坏。2003年,因修建大坪循环道,其中3块被迁到湖广会馆附近的东水门下,两块暂放于枇杷山公园内重庆自然博物馆,后被深坑封存保护起来。

2009年城市改造七牌坊片区拆迁,有关部门对剩下的20块石碑作了妥善安置,其中有一块石碑由于受损严重,被封存,其余19块迁到了原址对面、大坪电信大楼背后的路边花园中。

就在这条成渝古驿道上,紧邻大坪七牌坊的佛图关上也曾有过不少石牌坊,但也都在历史风云中销声匿迹了。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牌坊,这种中国汉族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经千百年的衍变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社会发展到现在,尽管牌坊原来功能的实用价值现今已大打折扣。但它作为一种建筑的形制,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在城乡建设、景观建设中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作为一种古迹,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碑文内容也具有较大的文史价值。

遗憾的是本文所述之多处知名度极高的牌坊皆因种种原因不复存在,让人惋惜!不过,忧中有喜,璧山自古以来便是人杰之地。古巴渝共出科举文、武状元三名皆为璧山人士,即北宋科举状元冯时行、南宋科举状元蒲国宝和科举武状元王大节。此三人乃国之栋梁,璧山人之骄傲。为彰显其功德,时人曾建冯、蒲二状元坊和武魁坊,明清时尚存,后皆因战乱燹毁。

前几年,璧山将原南门水库改建为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时,将原建在郊外燹毁于战乱的状元坊、武魁坊在公园中复建,同时还建了驿站人家坊、隐帝流光坊、御史坊。园内的五座牌坊加上六魁图、诗圣岛,连同园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庭院、古街与山水胜景交相辉映,不仅给这个以仿古建筑群为特色的公园增添了亮色,更突出张扬了璧山建县1600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重庆的老牌坊还有不少幸存。如矗立于大足宝顶山石窟门外、作为宝顶山标识的宝顶石牌坊,九龙坡区华岩寺、北碚缙云寺的寺庙牌坊,人民广场、龙兴古镇的路口牌坊,还有綦江横山上“奉旨”建造的刘氏节孝牌坊,合川区龙市镇文星街建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节孝牌坊和该区大石镇闻名的尖山节孝牌坊等。

这些牌坊,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希望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系现代工人报总编室原主任)